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三聖丸中加入白朮,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可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改善消化吸收,有助於藥物成分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利用。
- 固本培元:白朮能補氣固表,有助於提升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因此,白朮在加味三聖丸中起到輔助的作用,能夠增強藥效,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利用,更好地發揮藥效。
加味三聖丸中添加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三聖丸本身以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為主,添加黃連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對於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瀉痢腹痛等症,效果更佳。
- 制約藥性:三聖丸中含有較多溫燥之藥,如黃柏、白頭翁等,容易傷陰耗津。而黃連性寒,可起到制約溫燥之藥的功效,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保護患者的陰津。
加味三聖丸中加入橘紅,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
- 理氣化痰: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三聖丸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橘紅可協同清熱解毒之效,同時也能緩解因熱毒壅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 疏肝解鬱: 橘紅亦可疏肝解鬱,對於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亦有輔助作用。三聖丸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疏肝解鬱功效的藥材,加入橘紅可增強此類藥材的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加味三聖丸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
羚羊角味苦鹹,性寒,入心、肝經。其藥理作用包括:
- 降溫鎮靜:能有效降低體溫,緩解熱性病症引發的煩躁不安、驚厥等。
- 解毒消腫:可清熱解毒,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癰腫、瘡瘍等。
- 平肝熄風:能平息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加味三聖丸中加入羚羊角,有助於提升其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熱病、驚癇等病症。
「加味三聖丸」中加入「天南星」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 祛風止痙: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之效。方中加入天南星,可增強方劑驅風止痙之力,用於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痙攣、抽搐等症狀。
二、 化痰開竅: 天南星具有化痰開竅的作用,可有效改善因痰濁阻滯經絡所致的語言不利、神志不清等症狀。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共同發揮清熱化痰、醒腦開竅的功效。
加味三聖丸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行氣消積:枳實性苦、酸,味歸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消積之效。三聖丸主治胸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枳實可助其疏通肝氣、促進消化,改善腸胃功能。
- 健脾化濕,消食止瀉:枳實亦能健脾化濕,消食止瀉。對於脾胃虛弱、濕氣重、食積不化、腹瀉等症狀,枳實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增強藥效。
因此,枳實的加入,不僅增強了三聖丸疏肝理氣、行氣消積的功效,同時也提升了其健脾化濕、消食止瀉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加味三聖丸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風解表,散寒止咳: 紫蘇葉性味辛溫,具有疏風解表、散寒止咳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增強驅散風寒、緩解咳嗽的效果。
二、 行氣寬中,助消化: 紫蘇葉還有行氣寬中、助消化之效,可促進脾胃氣機運行,增強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因此,加味三聖丸中加入紫蘇葉,不僅有助於治療風寒咳嗽,還能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起到協同作用,提升療效。
主治功效
加味三聖丸主治功效分析
加味三聖丸主要用於治療脘中嘈雜、吐酸、痞滿等症狀。這些症狀在中醫學上,常與脾胃功能失調、痰濕內阻、氣機不暢等因素有關。
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中各藥物的作用,體現了以下治療原理:
健脾益氣,燥濕化痰:
- 白朮 為君藥,重在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從根本上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減少痰濕的產生。
- 半夏曲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陳皮 理氣化痰,和胃降逆。
- 茯苓 健脾利濕,有助於消除體內過多的濕氣。
- 扁豆 健脾化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
清熱和胃,降逆止嘔:
- 黃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其針對胃中積熱、濕熱蘊結所致的嘈雜、吐酸等症狀。
理氣消痞,行滯導滯:
- 枳實 行氣破滯,消積導滯,有助於消除脘腹脹滿、痞塞不通的症狀。
- 木香、砂仁 行氣止痛,醒脾和胃。它們與枳實配合,加強行氣消痞的效果。
消食和胃,助運化:
- 神麯 消食化積,健脾和胃,有助於消化食物,改善食慾。
- **卜子(萊菔子)**消食導滯,下氣寬中,有助於緩解食積所致的脹滿不適。
古文記載中的加味三聖丸與方劑組成中的藥物對應:
- 古文中的白朮、黃連、陳皮,對應了方劑組成中的白朮、黃連、橘紅。
- 古文中的半夏曲,體現了方劑中化痰的重要性。
- 古文中的白芍,雖然方劑組成中沒有直接列出,但其柔肝止痛、養血斂陰的作用,對於肝胃不和所致的嘈雜、吐酸等症也有一定的幫助。
- 古文中提及的氣虛,可以理解為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的體現。
- 古文中提及的痰火,可以理解為方劑中的黃連、半夏曲針對的病機。
總結:
加味三聖丸的配伍,體現了中醫學“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一方面,通過健脾益氣、燥濕化痰,改善脾胃功能,消除病因;另一方面,通過清熱和胃、理氣消痞,緩解症狀。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脘中嘈雜、吐酸、痞滿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記載的加味三聖丸與方劑組成存在一些差異,可能是由於傳抄、版本不同等原因造成的。但從總體上看,兩者所針對的病機和治療原則基本一致。
傳統服藥法
於朮2兩(炒嫩), 川連2錢5分(炒), 橘紅5錢(細果), 羚羊3錢, 膽星2錢, 小枳實5錢(炒), 蘇葉子3錢, 蔞皮4錢, 蔞子4錢。
消積化食,清肝化痰。
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50丸,白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中含有羚羊角,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孕婦、小孩、體弱者不宜服用。
- 本方中含有天南星,有一定的毒性,因此服用時應注意用量,不可過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三聖丸, 出處:《方症會要》卷二。 組成:白朮2兩,川連1兩,陳皮7錢,半夏曲7錢,白芍7錢。 主治:嘈雜吞酸痞滿。
加味三聖丸,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於朮2兩(炒嫩),川連2錢5分(炒),橘紅5錢(細果),羚羊3錢,膽星2錢,小枳實5錢(炒),蘇葉子3錢,蔞皮4錢,蔞子4錢。 主治:消積化食,清肝化痰。主治:脘中嘈雜、脹滿兼外感表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