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苦參丸

JIA WEI KU CAN WAN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20%
心經 13%
肺經 11%
胃經 10%
小腸經 9%
脾經 8%
心包經 6%
膽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4%
膀胱經 3%
三焦經 3%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一切風證。

傳統服藥法

苦參1斤, 荊芥半斤, 何首烏, 白僵蠶2兩, 香白芷, 川芎2兩, 赤芍藥2兩, 大黃1兩, 白花蛇1條。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溫茶清送下,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何首烏性苦、甘、澀、性微溫。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益精血、祛風、烏鬚髮。治肝腎陰虧、髮鬚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白僵蠶性鹹、辛、平。主治祛風解痙、化痰散結解毒利咽。治中風失音、中風口歪眼斜、驚癇、頭風、偏正頭痛、喉風。喉痺、瘰癧結核。風瘡癮疹、丹毒、乳腺炎、咽喉腫痛、瘰癧、痄腮、風疹、瘡毒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大黃性苦寒、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常用於治療實熱便秘、積滯腹痛、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

白花蛇性甘鹹,溫,有毒《開寶本草》:"味甘鹹,溫,有毒"《本草圖經》:"有大毒"。主治祛風濕,透筋骨,定驚搐。治風濕癱瘓,骨節疼痛,麻風,疥癩,小兒驚風搐搦,破傷風,楊梅瘡,瘰癧惡瘡。《雷公炮炙論》:"治風。"《藥性論》:"主治肺風鼻塞,身生白癜風、癧瘍、斑點及浮風癮疹。"《開寶本草》:"主中風濕痹不仁,筋脈拘急,口面歪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大風疥癩及暴風瘙癢,腳弱不能久立。"《綱目》:"通治諸風,破傷風,小兒風熱,急慢驚風,搐搦,瘰癧漏疾,楊梅瘡,痘瘡倒陷。"《本草匯》:"治癩麻風,白癜風,髭眉脫落、鼻柱塌壞者;鶴膝風,雞距風,筋爪拘攣,肌肉消蝕者。"《玉楸藥解》:"通關透節,洩濕驅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麻疹皮膚異色症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苦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五。 組成:苦參1斤,荊芥半斤,何首烏,白僵蠶2兩,香白芷,川芎2兩,赤芍藥2兩,大黃1兩,白花蛇1條。 主治:一切風證。

加味苦參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苦參1斤,防風10兩,荊芥10兩,蒼耳子10兩,胡麻子10兩,皂刺10兩,蔓荊子3兩,牛蒡子3兩,黃荊子3兩,枸杞子3兩,何首烏3兩,禹餘糧3兩,蛇床子3兩,白芷1兩半。 主治:大風瘡及諸風、赤白癜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清癢湯

相似度 57%

搜風流氣飲

相似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