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救生丹中加入雞內金,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消積化食: 雞內金為雞的胃,其內含消化酶,能有效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健脾開胃: 雞內金性溫,入脾胃經,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食少乏力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救生丹中加入雞內金,可幫助消食健脾,增進食慾,改善脾胃功能,對於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救生丹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對於水腫、胸悶、氣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潤腸通便: 葶藶子同時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達到清熱解毒、通利二便的效果。
因此,救生丹中加入葶藶子,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腫、胸悶、氣喘等症狀,並促進排泄,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救生丹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方劑中使用牽牛子,主要針對水腫、腹脹、便祕等症狀。由於牽牛子瀉下力強,需謹慎使用,一般與其他藥材配伍,以減輕其副作用,並達到更好的療效。
救生丹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砒石(即三氧化二砷)。雖然砒石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一種毒物,但在古代的中醫實踐中,它卻被視為一種具有療效的藥材。砒石的主要特性包括清熱解毒、驅邪以及治療某些危重病症的效用。
首先,砒石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屬於寒性藥物,能夠有效對抗內熱,清理體內的毒素,這對於一些急性中毒或是熱症患者來說,可能會有緊急救治的效果。其次,砒石在小劑量使用時,可能藉由其毒性來刺激身體的自我防禦機制,促進血液循環,強化免疫反應。最後,救生丹的配方中,砒石的使用是經過古人長期實踐的結果,雖然風險較高,但對於急救情況而言,其效用在某些情境下不容忽視。然而,現代醫學已不再推薦砒石用作藥材,因為其潛在毒性可能帶來嚴重副作用。
救生丹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燥溼化痰: 半夏性味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溼化痰的功效。救生丹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而半夏可以有效祛除痰溼,緩解咳嗽症狀。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可以降逆止嘔,用於治療脾胃不和、痰涎壅盛導致的嘔吐。救生丹中加入半夏,可以幫助緩解嘔吐症狀,配合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救生丹是一種中藥方劑,它的組成中包含鉛丹,主要是因為鉛丹具有獨特的藥用特性。在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適合用於一些急性病症的治療。此外,鉛丹在某些情況下還被用來安神鎮痛,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疼痛和焦慮。
然而,鉛丹的使用需要特別謹慎,因為鉛是一種有毒物質,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中毒。因此,在中醫使用鉛丹時,必須遵循嚴格的劑量和使用指導,並且通常是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以降低其毒性並增強療效。
總之,救生丹中包含鉛丹,主要是基於其在解毒和止痛等方面的藥理作用,但同時也必須高度重視其潛在的毒性風險。正確的使用方法和劑量是確保其療效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主治功效
救生丹主治功效分析
《博濟方》版本
主治: 遠年日近肺氣喘息,坐臥不能。
病機分析:
此方證屬肺氣壅滯,兼有痰飲水濕內停。肺主氣,司呼吸,若肺氣壅滯,宣降失司,則氣機不暢,發為喘息。痰飲水濕阻滯肺絡,更會加重氣機壅塞,致使喘息加劇,甚至坐臥不安。
治療原理:
- 雞內金: 消食化積,增強脾胃運化能力,從而減少痰濕之源。
- 葶藶子: 瀉肺降氣,利水消腫,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水飲,減輕肺部負擔。
- 牽牛子: 瀉下逐水,潤肺平喘,可將積聚於體內的水飲從大便排出,並有潤肺平喘的作用。
- 砒石: 破癥瘕痃癖,攻堅散結,有較強的破積消癥作用,可消散肺中痰飲結聚。
- 半夏: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是化痰要藥,可燥濕化痰,降逆止咳平喘。
- 鉛丹: 斬風邪,除瘴氣,古代認為其可祛除外邪,通利氣機。
- 硃砂: 安神定驚,此方中主要作爲藥引和賦形劑使用。
- 青州棗: 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 蔥茶: 溫通肺氣,協助諸藥發揮作用。
綜合分析:
此方以瀉肺逐水化痰為主要治法,兼以消食化積、破癥散結。諸藥合用,可有效疏通肺氣,祛除痰飲水濕,從而達到平喘的目的。
其他文獻記載的救生丹功效
腫瘍疔瘡
- 《奇效良方》: 治諸腫疔瘡,眼內火光出,昏迷不醒。
- 《證治準繩‧瘍醫》: 治諸種疔瘡,眼內火光出,昏迷不醒。
治療原理: 此處救生丹可能與《博濟方》中的組成不同,可能含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藥物,如雄黃等,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導致的疔瘡腫痛。
小兒疾病
- 《幼幼新書》: 治小兒急驚風,四肢搐搦,多涎沫,身熱如火,心神驚悸,發歇不定。
- 《太平聖惠方》: 治小兒急驚風,四肢搐搦,多涎沫,身熱如火,心神驚悸,發歇不定。
- 《幼幼新書》: 定吐救生丹,治小兒伏熱,生涎,心膈煩躁,壯熱霍亂,乳食不下,嘔噦噁心,或發吐逆。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龍虎救生丹,治一切吐逆,不下食。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治小兒伏熱生涎,心膈煩躁,壯熱霍亂,乳食不下,嘔噦噁心,或發吐逆。
治療原理: 這些文獻中提到的救生丹,可能是針對小兒特定疾病的專方,其組成可能與《博濟方》中的救生丹不同,可能含有清熱化痰、鎮驚安神、止嘔和胃的藥物。
虛腫
- 《証治準繩‧幼科》: 治小兒氣虛喘息,四肢浮腫,肚腹脹急,沖滿脅肋,乍熱乍寒,或瀉或秘,皆由久停虛積,榮衛不順。
- 《活幼口議》: 治傷寒虛腫、氣虛腫、血虛腫、榮衛俱虛腫。
- 《幼科釋謎》: 治四肢頭面皆腫、食毒氣腫、傷寒虛腫、瀉痢虛腫。
治療原理: 此處的救生丹可能具有利水消腫、溫陽益氣的作用,用於治療脾虛或氣血不足導致的水腫。
其他
- 《雜病廣要》: 用於治療積痛。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用於產後攻血塊,下胞落胎。
- 《御藥院方》: 治男子婦人小腸元氣上攻,心腹痛,並男囊偏腫痛,消積聚,補丹田。
- 《扁鵲心書》: 用於治療胃虛導致的牙床潰爛。
治療原理: 這些文獻中提到的救生丹,其組成和功效可能各不相同,需要根據具體的藥物組成進行分析。
總結
救生丹是一個多用途的方劑,在不同的醫書中其組成和功效可能存在差異。
- 《博濟方》中的救生丹主要用於治療肺氣壅滯、痰飲水濕內停導致的喘息。
- 其他文獻中記載的救生丹,則可能用於治療腫瘍疔瘡、小兒疾病、虛腫等,其組成和功效需要根據具體的藥物組成進行分析。
總體而言,救生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包括:瀉肺逐水、化痰平喘、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水消腫、溫陽益氣等。
傳統服藥法
麝香6分,犀黃4釐,冰片6分,硼砂2錢,真珍珠3釐,真金箔2張,雄精3錢,辰砂3錢,水安息4分。
提痰外出。
上為極細末,無聲,瓷瓶收藏,勿泄氣。
用時急將此丹少許,浮於冷茶或溫茶、溫水,從容灌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救生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四。 組成:生桑葉、黃荊葉。 主治:諸腫疔瘡,眼內火光出,昏迷不醒。
救生丹,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丁香1分,肉桂1分(去皮),大甘草7錢(炒存性),面薑半兩(燒存性),木香1分,巴豆15個(去殼油,煎令黑色爲度)。 主治:消酒食,化滯氣,宣利胸膈。主治:諸氣滯。
救生丹, 出處:《集驗良方》卷一引程研香方。 組成:麝香6分,犀黃4厘,冰片6分,硼砂2錢,真珍珠3厘,真金箔2張,雄精3錢,辰砂3錢,水安息4分。 主治:提痰外出。主治:中惡發痧,人已厥去不醒,手足巳硬。
救生丹,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雞內金3-7枚(旋取,去卻谷食,淨洗,陰乾,每夜露7宿),甜葶藶半兩(洗,焙),黑牽牛子半兩(用瓦上煿令下焦),砒信1分(别研細,每夜露7宿,至晚收于床下),半夏1分(洗淨,焙,浸1宿,換水7遍,生用),黃丹半兩(亦如砒信制)。 主治:遠年日近肺氣喘息,坐卧不能。
救生丹,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龍腦1錢,朱砂1錢,雄黃1錢,牛黃1錢,蘆薈1錢,胡黃連末1錢,麝香1錢,鉛霜1錢,天竹黃1錢,曾青1錢,真珠末1錢,金箔50片,銀箔50片,犀角屑1錢,乾蠍末1錢,雀兒飯甕3-7枚(內有物者)。 主治:小兒急驚風,四肢搐搦,多涎沫,身熱如火,心神驚悸,發歇不定。
救生丹,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腽肭臍1對(1兩以上者,去膜,研),朱砂半兩(研),附子4隻(8錢重者,去皮臍,酒煮10沸,焙乾,用黃土拌和,同蒸半時許),人參3兩(去蘆),白朮3兩(炒),遠志3兩(去心),當歸3兩(去蘆,酒浸),天門冬(去心)3兩,神曲5兩(炒),鹿茸5兩(爁去毛,酥炙),肉蓯蓉(酒浸,去皮土)5兩,沉香1兩(不見火)。 主治:心腎不交,脾氣虛寒,營衛不行,大肉俱陷,真氣不守,津液枯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