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銀花湯

JING JIE YIN HU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21%
心經 16%
腎經 9%
胃經 8%
脾經 8%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荊芥銀花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有二:

一、 疏散風熱,解表: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荊芥能有效地疏解風邪,消除熱邪。

二、 宣肺止咳,通鼻竅:荊芥兼具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熱引起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荊芥能宣通肺氣,化解痰濁,促進呼吸道通暢。同時,荊芥還具有通鼻竅的功效,可以緩解鼻塞、嗅覺減退等症狀。

在中藥方劑「荊芥銀花湯」中加入紅花,主要是利用紅花的活血化瘀、散結止痛作用。紅花對於治療瘀血阻滯所導致的疼痛、斑疹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荊芥銀花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活血化瘀效果。

在中藥方劑「荊芥銀花湯」中加入茜草,主要是考慮到茜草的活血化瘀、止血作用。茜草對於治療瘀血阻滯、出血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荊芥銀花湯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的活血止血效果。

荊芥銀花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緩解銀花、荊芥等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傷陰。
  2. 解毒散瘀:牡丹皮可解毒散瘀,對於風熱毒邪引起的發熱、咽痛、口渴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療效,可以促進整體療效。

因此,加入牡丹皮,可以更好地平衡藥性,提高藥效,使荊芥銀花湯的清熱解毒、疏風散邪功效更加全面。

荊芥銀花湯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效。其藥性可與荊芥相輔相成,加強藥效,共同清除體內熱毒,尤其適合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抗菌消炎: 金銀花含有多種抗菌成分,可抑制細菌生長,消炎止痛。與荊芥同用,能增強藥效,達到更佳的抗菌消炎效果,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炎症反應。

荊芥銀花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赤芍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在荊芥銀花湯中,與銀花、荊芥等藥物協同,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熱、熱毒壅盛導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症。
  2. 活血化瘀:赤芍兼具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伴有頭脹、肢體疼痛等症狀,赤芍的加入可起到輔助緩解作用。

在中藥方劑「荊芥銀花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是利用香附的行氣止痛、溫經散寒作用。香附對於治療氣滯血瘀所導致的疼痛、寒凝血瘀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荊芥銀花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行氣止痛效果。

在中藥方劑「荊芥銀花湯」中加入烏藥,主要是利用烏藥的溫經散寒、止痛作用。烏藥對於治療寒凝血瘀所導致的疼痛、肢體冷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荊芥銀花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溫經止痛效果。

在中藥方劑「荊芥銀花湯」中加入白蒺藜,主要是利用白蒺藜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作用。白蒺藜對於治療頭痛、目赤等風熱表證有良好療效,與荊芥銀花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疏散風熱效果。

主治功效


荊芥銀花湯主治功效分析

荊芥銀花湯見於《松峰說疫》、《痧脹玉衡》等醫書,主要用於治療痧症,尤其因血滯所引起的痧症。

組成與功效

方中各藥的功效如下:

  • 荊芥:發汗解表、透疹消風。
  • 紅花: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 茜草:涼血止血、利水消腫、活血祛瘀。
  • 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 金銀花:清熱解毒、抗炎鎮痛、疏散風熱。
  • 赤芍:活血化瘀、清熱涼血。
  • 香附:疏肝理氣、調節情緒、調經止痛。
  • 烏藥:溫中行氣、散寒止痛、溫腎散寒。
  • 白蒺藜:平肝明目、祛風止癢、散風行血。

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藥物的功效,荊芥銀花湯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疏風解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理氣止痛。

  1. 疏風解表:荊芥為君藥,主要針對痧症表症,發散外邪。
  2. 活血化瘀:紅花、茜草、丹皮、赤芍共奏活血化瘀之功,針對「痧有因于血滞者」的核心病機,促進血液流通,消除瘀滯。
  3. 清熱解毒:金銀花清熱解毒,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痧症引起的發熱、腫痛等症狀。
  4. 理氣止痛:香附、烏藥理氣行氣,緩解痧症引起的氣機阻滯、疼痛等症狀。白蒺藜在此方中輔助平肝疏風,並加強活血散結之力。

古文案例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案例來看,荊芥銀花湯應用於多種痧症的治療,並常與其他方劑合用,或隨症加減藥物。

  • 血滯之痧:多個案例提及「血滯之劑」,說明荊芥銀花湯主要針對血瘀證型的痧症。例如「施三先痰氣壅盛」案,放痧後用荊芥銀花湯等方劑治療而愈。
  • 痰氣壅盛之痧:如「施三先」案和「周龍生」案,患者表現為痰涎壅盛,氣急發喘,喉聲如鋸等症狀。荊芥銀花湯在此類案例中也發揮了作用,說明此方對於兼有痰瘀的痧症也有療效。
  • 痘後痧症:「胡丹扆子」案,患者痘後感受暑熱穢惡之氣而發痧,用荊芥銀花湯合和脾宣化飲而癒,說明此方也可用於痘後體虛感受外邪所致的痧症。
  • 蛔結之痧:「朱子佩女」案,患者痧發痛極,用荊芥銀花湯等方劑治療,後下死蛔而愈,說明此方對於痧毒攻胃、蛔蟲內結所致的腹痛也有一定療效。
  • 麻疹夾痧:「劉香仲孫女」、「劉姓婢」和「過洪甫」案,患者均為麻疹夾痧,荊芥銀花湯在這些案例中被用於治療麻疹夾痧,並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加減,如加黃芩、石膏、芒硝、大黃等,以增強清熱瀉下之力。

總結

荊芥銀花湯是一個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同時兼顧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和理氣止痛的作用。臨床應用上,主要用於治療血瘀證型的痧症,對於兼有痰瘀、痘後體虛、蛔蟲內結或麻疹夾痧等情況,也可以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加減應用。此方劑的應用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荊芥1錢, 紅花1錢, 茜草1錢, 丹皮1錢, 金銀花1錢, 赤芍1錢, 香附3分, 烏藥5分, 白蒺藜(去刺,搗末)8分。
上用水2鐘,煎至7分,微溫服。
竹二(《痧症全書》卷下)、二十六號豫象方(《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一)。《痧症全書》有劉寄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2.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荊芥銀花湯, 出處:《痧脹玉衡》卷下。 組成:荊芥1錢,紅花1錢,茜草1錢,丹皮1錢,金銀花1錢,赤芍1錢,香附3分,烏藥5分,白蒺藜(去刺,搗末)8分。 主治:痧有因於血滯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