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鳴散

TONG M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8%
肺經 17%
脾經 11%
胃經 8%
腎經 7%
膀胱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鳴散方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散結之功效。其揮發油中的菖蒲酮、菖蒲醇等成分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改善神經功能,有助於治療痰濁蒙竅、神志不清等症狀。
  2. 通利水道: 水菖蒲亦有通利水道、利濕化痰的功效,可幫助清除體內濕邪,改善痰濕阻滯所致的耳鳴、耳聾等症狀。

通鳴散中以水菖蒲配伍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開竅醒神、通利水道、化痰散結之目的,治療耳鳴、耳聾等症狀。

通鳴散中包含遠志,乃因其性味苦、甘、辛,歸心、肝、腎經,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通絡止痛之功效。

遠志能通達心竅開竅醒神,有助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健忘失眠等症狀。同時,遠志能安神定志舒緩心神,對於心神不安、驚悸失眠、心煩意亂等症狀亦有顯著療效。此外,遠志亦可通絡止痛改善氣血運行,對於經絡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所幫助。

因此,通鳴散中加入遠志,可謂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通鳴散中含有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 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通鳴散主治肝鬱氣滯、氣機阻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腹脹、噯氣、吞酸等症,而柴胡可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通暢,緩解相關症狀。
  2. 調和氣血: 柴胡能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通鳴散中柴胡配合其他藥物,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通鳴散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功效。通鳴散方中多用於治療燥熱傷肺、陰虛燥咳等症,麥門冬可滋養肺陰,潤燥止咳,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潤肺、通利聲竅的效果。

二、降火生津:通鳴散中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麥門冬可清肺熱、降火氣,生津止渴,緩解喉嚨疼痛、聲音嘶啞等症狀,促進聲帶恢復正常功能。

通鳴散中使用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痛: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痛的功能。通鳴散主治風寒濕邪入侵經絡,致使筋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防風可以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改善筋骨活動。
  2. 疏通經絡: 防風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風寒濕邪侵襲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疼痛。防風可以促進氣血流通,使藥效更好地到達病竈,達到治療效果。

通鳴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利鼻竅: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利鼻竅的功效。通鳴散主要用於治療鼻塞、流涕、頭痛等風寒感冒引起的鼻竅不通症狀,細辛可溫散寒邪,疏通鼻竅,達到通竅止痛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通鳴散中常配伍其他藥材,如蒼耳子、辛夷等,細辛與這些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達到通鼻竅、止流涕、消腫止痛的效果。

通鳴散中含有葶藶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利水消腫之功效。通鳴散主治肺氣壅塞、痰濁內阻,導致呼吸困難、咳嗽、哮喘等症狀。葶藶子能清熱化痰,利水消腫,幫助疏通肺氣,緩解呼吸道阻塞,緩解喘息,達到通宣肺氣的目的。
  2. 潤腸通便: 葶藶子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緩解便祕,進一步改善肺氣鬱結。

因此,通鳴散中加入葶藶子,既能利水消腫,又能潤腸通便,協同其他藥材,達到宣肺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

通鳴散方劑中包含磁石,主要基於其鎮心安神的功效。磁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心安神的功效。

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磁石可以平息肝陽、鎮定心神,使心神安寧,達到改善睡眠、舒緩情緒的效果。此外,磁石還具有降火除煩的功效,對於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通鳴散中加入杏仁,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味苦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效。其能疏散肺氣,化痰止咳,對於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潤腸通便:杏仁還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廢物,對於因肺熱燥咳而引起的便祕,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通鳴散中加入杏仁,不僅能宣肺止咳,還能潤腸通便,達到整體緩解病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通鳴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水菖蒲:開竅醒腦、化痰止咳。
  • 遠志:安神定驚、祛痰消癇。
  • 柴胡: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 麥門冬:滋陰潤燥、養肺生津。
  • 防風:發汗解表、利咽止痛。
  • 細辛:溫經活血、宣肺平喘。
  • 葶藶子:補腎益精、強筋健骨。(在通鳴散中,使用的應為甜葶藶,其功效為瀉肺平喘,行水消腫。)
  • 磁石:鎮心安神、固齒明目、潛陽納氣、定喘止咳。
  • 杏仁: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主治:

小兒耳聾病。

治療原理:

綜合各古籍文獻的分析,小兒耳聾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風邪侵襲: 風邪乘手太陽經入耳,邪正相搏,氣機阻滯,導致耳聾。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所言:「小兒有忽患耳聾沉聽者。由風邪乘於手太陽之經也。邪隨其經。入於耳內。邪正相搏。氣停塞滯。則令耳聾。」《沈氏尊生書》亦言:「風邪乘三焦,邪隨其經入耳內,邪正搏而氣停塞滯也。」
  2. 腎精虧虛: 腎開竅於耳,腎精不足,耳竅失養,則聽力下降。《幼科釋謎》提到:「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小兒腎臟盛而有熱者。熱氣上衝於耳。津液壅結。即生膿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內。水濕停積。搏於血氣。蘊結成熱。亦令膿汁出。皆謂之聤耳。日久不瘥。即變成聾也。」
  3. 氣血壅滯: 氣血運行不暢,壅滯耳竅,亦可導致耳聾。《類證治裁》提到:「有氣閉猝聾者。」

通鳴散的組方,針對以上病機,體現了疏風、補腎、行氣的治療原則:

  • 疏風解表: 防風、細辛能疏散風邪,宣通耳竅,柴胡疏肝解鬱,使氣機條達,有助於風邪的疏散。
  • 補益腎精: 遠志可以交通心腎,甜葶藶可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磁石可潛陽納氣,定喘止咳,皆有助於腎氣的恢復。
  • 開竅行氣: 水菖蒲開竅醒腦,是治療耳病的要藥;杏仁降氣化痰,與水菖蒲相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有利於耳竅的通暢。
  • 滋陰清熱: 麥門冬滋陰潤燥,可制約辛溫藥物的燥性,並有助於陰液的恢復。

綜合而言,通鳴散通過疏風解表、補益腎精、開竅行氣、滋陰清熱等作用,達到治療小兒耳聾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菖蒲(一寸九節者)1兩,遠志(去心)1兩,柴胡(去苗)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防風半兩,細辛1分,甜葶藶1分(上為細末),磁石1分(搗碎,水淘去赤汁,研),杏仁27粒(湯浸,去皮尖,研)。
上為末。
每服半錢,乳食後煎蔥白湯調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開竅聰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鳴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三引張渙方。 組成:菖蒲(1寸9節者)1兩,遠志(去心)1兩,柴胡(去苗)半兩,麥門冬(去心)半兩,防風半兩,細辛1分,甜葶藶1分(上爲細末),磁石1分(搗碎,水淘去赤汁,研),杏仁27粒(湯浸,去皮尖,研)。 主治:小兒耳聾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