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定痛湯中使用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酸止痛: 烏梅味酸,入肝經,具有收斂止痛的功效。其酸性成分可以收斂腸胃,減少胃酸分泌,緩解疼痛。對於胃痛、腹痛等症狀,烏梅能夠起到緩解作用。
2. 固澀止瀉: 烏梅具有固澀止瀉的作用,可以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緩解腹瀉。對於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烏梅可以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
烏梅的酸味可以刺激胃液分泌,促進消化,同時也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因此在烏梅定痛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烏梅定痛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平味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止喘之效。烏梅定痛湯主治胃痛、腹痛,但常伴隨氣逆、咳嗽等症狀。杏仁的潤肺止咳作用,可緩解因氣逆引起的咳嗽,使治療更全面。
- 降氣化痰:杏仁能降氣化痰,對於因痰濁阻滯引起的胃痛、腹痛,亦有緩解作用。烏梅定痛湯中烏梅、厚朴等藥物收斂止痛,杏仁的化痰作用則可促進氣機運行,使藥效更佳。
因此,烏梅定痛湯中加入杏仁,既能緩解氣逆咳嗽,又能化痰止痛,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烏梅定痛湯主治「小兒蟲痛,婦人氣痛,胸膈連腹俱痛」,其病機核心與「蟲積氣滯」相關:
- 小兒蟲痛:古醫認為小兒腹痛多因腸道寄生蟲(如蛔蟲)擾動,發作時絞痛陣作。烏梅味酸,傳統認為可安蛔緩急,抑制蟲體躁動。
- 婦人氣痛:指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的胸腹脹痛。烏梅酸收可柔肝,杏仁苦泄能降氣,共調氣機。
- 胸膈連腹俱痛:此症涉及上中二焦氣滯或蟲邪上擾,方中二藥協同,酸苦並用,既能下行氣滯,又可緩解膈腹牽引之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烏梅(3個)
- 酸收安蛔:《傷寒論》烏梅丸以烏梅為君,治蛔厥。其酸性使蛔蟲靜伏,減少攻竄所致腹痛。
- 斂肝調氣:酸味入肝,能柔肝緩急,抑制肝氣橫逆引起的胸腹脹痛。
杏仁(去油7粒)
- 苦降肺氣:杏仁主入肺經,苦溫降泄,能通利胸膈氣機,治「上焦鬱閉,氣逆作痛」。
- 潤腸通滯:去油後減其滑泄之性,仍具輕微通便作用,助氣機下行,緩解腹滿。
配伍特點
- 酸苦泄降:烏梅之酸收斂,杏仁之苦泄,形成「斂泄並行」之勢,既能安蛔定痛,又可調暢氣機,標本兼顧。
- 輕靈制急:此方藥簡力專,取「泡服」之法,使藥性輕揚,速達病所,適用於急性發作之絞痛、氣逆證。
推論延伸
此方或受《金匱要略》「烏梅丸」啟發,但化裁為簡便小方,針對蟲痛與氣痛輕症。其「定痛」機制包含:
- 抑制蟲體活動(酸味麻痹蛔蟲)。
- 舒緩平滑肌痙攣(酸收苦降調節自主神經)。
- 調節氣機升降(肺氣降則肝氣疏)。
整體而言,烏梅定痛湯體現「以簡馭繁」的中醫思維,適於蟲積初動或氣滯輕證,然重症仍需配伍驅蟲、行氣之品加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烏梅3個,杏仁(去油)7粒。
以上共打碎,用滾水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定痛湯, 出處:《點點經》卷一。 組成:烏梅3個,杏仁(去油)7粒。 主治:小兒蟲痛,婦人氣痛,胸膈連腹俱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