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肉丸

WU MEI R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7.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22%
肝經 22%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肺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肉丸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由於其祛風止痙、化痰開竅之效。

烏梅肉丸主治小兒驚癇、痰熱內盛等症。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能平肝熄風、化痰開竅,且其性善於入絡,可達於腦,故可用於治療小兒驚癇、抽搐等症。此外,白僵蠶亦能清熱解毒,配合烏梅等藥物,可有效清熱化痰、止痙定驚,達到治療小兒驚癇之目的。

烏梅肉丸方劑中,包含烏梅,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收斂,能斂肺止咳,對於肺氣上逆、咳嗽不止、痰多稀薄者尤為適用。
  2.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具有生津止渴、清熱解暑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口乾舌燥等症。

烏梅與其他藥材搭配,如肉桂、生薑等,可增強其療效,達到治療咳嗽、腹瀉等症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梅肉丸」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內容,烏梅肉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痢疾: 特別是冷白膿痢、久痢不癒、蟯蟲痢等。
  • 腸風下血: 如《活幼口議》記載"腹肚㽲痛,裡急後重,他藥莫治者,宜與服木香、黃連、地榆、川當歸、白芍藥治豆蔻為末,蒸烏梅肉丸棗子湯下,三五十丸如麻子,大加減神。"
  • 傷寒下部䘌瘡: 如《聖濟總錄》記載"治傷寒天行,下部䘌瘡。烏梅肉丸方"。
  • 痰熱閉喉、喉癰腫痛: 如《仁齋直指方論》記載"喉癰閉方...上研細,爛烏梅肉丸,旋含咽。"。
  • 精血耗竭: 如《衛生易簡方》記載"治精血耗竭,面色黎黑,耳聾目暗,口乾多渴,腰痛腳弱,小便白濁,上燥下寒,用鹿茸酒蒸、當歸酒浸等分為末,煮烏梅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治療原理

烏梅肉丸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結合了藥物的性味歸經和功效:

  1. 烏梅:

    •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性溫,具有強力的收斂作用,可以止瀉痢、止血。這是治療痢疾、腸風下血的核心。
    • 生津止渴: 烏梅可以生津液,緩解口乾舌燥的症狀,並補充因痢疾而流失的津液。
  2. 搭配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 黃連、黃柏: 清熱燥濕、解毒,加強止痢效果,特別是針對濕熱痢。如《外臺秘要》記載"延年烏梅肉丸,主冷白膿痢,食不消方...熟艾,黃柏,甘草"。
    • 木香、白芍、當歸: 行氣止痛、和血止血,緩解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如《活幼口議》的方子就採用了這些藥物。
    • 熟艾、乾薑、附子、桂枝、川椒: 溫中散寒,用於治療寒濕痢。如《臨證指南醫案》中的記載。
    • 硃砂、雄黃、硼砂、乳香、沒藥、胡椒: 這些藥物組合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用於治療蟯蟲痢。
    • 鹿茸、當歸: 補益精血、溫腎助陽,用於治療精血耗竭。
  3. 丸劑的劑型特點:

    • 緩慢釋放藥效: 丸劑在體內緩慢崩解,藥效持久,適合慢性疾病的治療。
    • 方便服用: 特別是對於含化用的方子,如楊梅大小的藥丸,方便患者隨時服用,如《竹林女科證治》的方子。

總結

烏梅肉丸是一個靈活多變的方劑,通過烏梅的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基礎功效,結合不同藥物的配伍,實現了對多種病症的治療。它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針對不同病因病機,靈活調整藥物組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從古文記載來看,烏梅肉丸的應用廣泛,療效顯著,是中醫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傳統服藥法


烏梅肉(熬)8分,熟艾8分,黃柏8分,甘草(炙)8分。
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飲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肉丸, 出處:《東垣試效方》卷七。 組成:僵蠶1兩(炒),烏梅肉1兩。 主治:腸風下血。

烏梅肉丸, 出處:《外台》卷二十五引《延年秘錄》。 組成:烏梅肉(熬)8分,熟艾8分,黃柏8分,甘草(炙)8分。 主治:冷白膿痢,食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