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萊菔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降逆止嘔,助萊菔消食化滯。萊菔丸主治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等症,厚朴性溫,入脾胃經,能降逆止嘔,並能行氣消食,與萊菔協同作用,更有效地化解食積,緩解胃腸不適。
- 厚朴燥溼化痰,配合萊菔清熱利溼。厚朴性燥,能燥溼化痰,而萊菔性涼,能清熱利溼,兩者配合,既能化解痰溼,又能清熱解毒,對於食積兼有痰溼者尤爲適宜。
萊菔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萊菔丸主要功效為消食化積,而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與萊菔子搭配,可增強脾胃功能,避免因消食過度而損傷脾胃,保證脾胃的運化功能正常,更好地發揮消食化積的作用。
2. 協調藥性:萊菔子性寒,易傷脾胃,白朮性溫,可中和萊菔子的寒性,防止其寒性過強而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萊菔丸中包含萊菔子,主要源於其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功效。萊菔子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消食積、化癥結、行氣止痛的功效。其富含消化酶,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分解食物中的澱粉和脂肪,並幫助消化不良造成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萊菔子還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因此,將萊菔子加入萊菔丸中,有助於增強其消食化積、行氣止痛的療效。
主治功效
萊菔丸主治功效分析
萊菔丸,以蘿蔔籽(萊菔子)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方劑,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病症,其中最主要的功效是消腫,特別是痘疹後的虛性浮腫。
治療原理分析
1. 消腫:
- **《驗方新編》和《痘科輯要》**均記載萊菔丸可「通治一切浮腫」,並指出「氣弱不行者,肉桂磨酒服,外用燒酒搽之,即愈。」說明萊菔丸的消腫功效與行氣、溫陽有關。
- **《痘科辨要》**多次提及萊菔丸治療「痘後虛腫」,並提出「痘後遍身腫脹,毒入於脾,不能制水也,多不可救。」的觀點。這說明痘後虛腫與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有關,而萊菔丸的組成成分,如白朮健脾益胃、燥濕利水,厚朴行氣除滿、消痰化濕,均有助於改善脾虛水停的病機。
- **《本草簡要方》中提到萊菔子「治風寒咳嗽、痰喘、下痢後重、消腫毒。」 結合《聖濟總錄》**中記載的「治肺嗽,萊菔丸方」,可以推測萊菔丸的消腫功效可能與其理氣化痰、降逆止咳的作用有關,因為肺主通調水道,肺氣宣降有助於水液代謝。
2. 行氣化痰:
- **《聖濟總錄》**中載有「治脾胃虛、痰壅咳嗽,人參丸方」和「治肺嗽痰唾,玉液散方」,皆與理氣化痰相關。雖然並未直接提及萊菔丸,但結合萊菔子「理氣寬胸、降逆止咳」的功效,可以推測萊菔丸在治療痰壅咳嗽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 **《本草簡要方》**記載萊菔「根主治下氣、消穀、化痰、去熱利五臟、寬胸膈。」並提及萊菔子「治風寒咳嗽、痰喘」,進一步證實了萊菔及萊菔子具有行氣化痰的功效。
3. 痘後調理:
- **《痘科辨要》**強調「痘瘡出後,衛氣最不宜傷」,並提出「衛弱而汗出」以及「邪熱入於心」等痘後常見病症,並分別以黃耆湯、導赤解毒湯等方劑進行治療。而萊菔丸則主要用於「痘後虛腫」,屬於脾虛水停的範疇。
總結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萊菔丸的主要功效是消腫,特別是針對痘後虛性浮腫。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健脾益胃、燥濕利水、行氣除滿、消痰化濕等多重作用,改善脾虛水停的病機。此外,萊菔丸可能還具有一定的行氣化痰、降逆止咳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古文中所述的「痘」與現代醫學的「天花」不完全相同,古代的「痘」可能包括了多種出疹性疾病。因此,萊菔丸的應用還需結合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萊菔子半升(淘擇洗,焙乾,炒黃)。
上為末,以沙糖為丸,如彈子大。
綿裹含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萊菔丸具有消食導滯、行氣寬中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萊菔丸, 出處:《證類本草》卷二十七引《勝金方》。 組成:萊菔子半升(淘擇洗,焙乾,炒黃)。 主治:肺疾咳嗽。
萊菔丸,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胡椒(厚朴煎湯,浸過曬乾)2錢,白朮(壁土炒)1兩,萊菔子(炒)5錢。 主治:下氣消脹。主治:痘後中氣虛作脹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