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中飲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燥濕:蒼朮性溫,味辛苦,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濕之效。調中飲旨在調和脾胃,對於脾胃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蒼朮可助其燥濕健脾,促進消化吸收,達到調和脾胃之效。
- 祛風止痛:蒼朮還具有祛風止痛之效。對於因脾胃濕困導致的腹痛、嘔吐等症,蒼朮可祛風止痛,緩解不適。
因此,蒼朮作為調中飲的組成藥物,發揮健脾燥濕、祛風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調中飲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調中飲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泄瀉等症狀。白朮可補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
- 燥濕化痰: 白朮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調中飲中往往配伍其他燥濕化痰藥物,如半夏、茯苓等,共同發揮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脾胃濕盛、痰濕阻滯所致的腹脹、嘔吐等症狀效果顯著。
調中飲中包含厚朴,主要源於其行氣化濕的功效,針對本方證候中的脾胃氣滯、濕阻中焦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疏通脾胃氣機;苦燥之性,可燥濕化痰,去除中焦濕濁。因此,在調中飲中,厚朴可以幫助化解脾胃濕濁,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達到調和脾胃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中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食積類傷寒,身不痛者」,意指因飲食積滯導致類似外感傷寒的症狀(如發熱、惡心、脘悶),但無全身疼痛之表證。古代醫家認為,此證核心在脾胃運化失司,中焦氣機壅滯,化生濕熱或宿食鬱熱,故以調理中焦為主,使積滯得化,氣機得暢,諸症自除。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蒼朮(泔浸麻油炒)
- 蒼朮苦溫辛烈,經泔水(米汁)浸泡去其燥性,再以麻油炒增強潤燥之效,兼顧醒脾化濕、宣通中焦之壅滯。
- 針對食積生濕、濕困脾陽之證,既能燥濕健脾,又可解鬱發汗(類傷寒之熱可因此得透)。
白朮(生用)
- 生白朮健脾益氣,助運化而不壅滯,與蒼朮相配,一燥一補,恢復脾胃升降之權。
- 生用取其流通之性,避免土炒後過於溫補而妨礙消積。
厚朴(薑汁炒)
- 厚朴苦辛溫,薑汁炒後增強溫中行氣、降逆除滿之力,善消食積氣滯所致之腹脹嘔惡。
- 與蒼朮協同,辛開苦降,疏利中焦氣機,解「類傷寒」之悶熱鬱結。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以「運脾化濕、消積導滯」為立方核心:
- 蒼朮+厚朴:源自《和劑局方》平胃散之基礎,專攻中焦濕阻氣滯;
- 生白朮:調和二術之燥烈,寓補於通,防祛邪傷正;
- 全方藥簡力專,側重「通調」而非攻下,符合「調中」之名,使積滯漸化,氣機復常,則寒熱悶脹自解。
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邏輯上可推廣於:
- 外感夾食滯初期(無表寒身痛);
- 濕濁中阻之脘痞苔膩,輕症痢疾後重;
- 痰濕型痞滿,見舌苔白滑、脈濡滑者。
總之,調中飲以「運中焦、化濕積」為綱,體現了明清時期重視脾胃氣機升降的辨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蒼朮(泔浸麻油炒)2錢,白朮(生)、厚朴(麥汁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調中飲, 出處:《傷寒緒論》卷下。 組成:蒼朮(泔浸麻油炒)2錢,白朮(生)、厚朴(麥汁炒)。 主治:食積,類傷寒,但身不痛者。
調中飲,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 組成:肉豆蔻半兩,白朮(炮)半兩,人參半兩,陳橘皮(去白)半兩,訶子(炮,去核)半兩,茴香半兩,縮砂仁半兩,甘草(炙)半兩,藿香3錢,桂心3錢,槟榔3錢。 主治:小兒胃氣不和。
調中飲, 出處:《溫熱暑疫全書》卷一。 組成:蒼朮2錢(泔水浸,麻油炒),白朮(生)1錢,厚朴(薑汁炒)1錢,陳皮1錢,甘草(炙)1錢,枳實(炒)1錢,神曲(炒)1錢,黃連1錢(薑汁炒),山楂2錢(薑汁炒),草果8分,炮薑5分。 主治:食積類傷寒,及手足四肢發陰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