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涎散

TU XIA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0%
腎經 19%
肝經 19%
小腸經 19%
肺經 11%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小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吐涎散」方劑中含有「輕粉」,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解毒:輕粉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之效。對於熱毒蘊結於上焦,導致痰涎壅盛,呼吸不暢的症狀,輕粉可通過清熱解毒,利咽開竅,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
  2. 燥濕化痰:輕粉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濕熱痰濁,阻滯氣道,導致咳喘痰多者,輕粉可有效化解濕痰,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通暢。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吐涎散方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消痰止咳的功效。

皁莢味苦甘,性寒,入肺、脾經。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之效,對痰多粘稠、咳嗽喘促等症狀有明顯療效。在吐涎散中,皁莢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氣喘等病症的目的。

此外,皁莢還有利水消腫之效,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輔助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胸悶氣短、水腫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吐涎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吐涎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癇疾等症,其症狀表現為:

  • 時發驚風,變成癇疾:指小兒反覆發作的驚厥,並逐漸發展為癇證,即癲癇。
  • 吐舌掣縮:舌頭伸出或縮回,伴有抽搐。
  • 抽搦如拽鋸,不省人事,目瞪喘急:四肢抽搐,如同拉鋸一般,意識喪失,眼睛瞪大,呼吸急促。
  • 驚涎潮:指發作時伴有大量涎沫湧出。

治療原理分析

吐涎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1. 吐法祛邪: 古文明確指出「可用吐涎散吐之」,表明本方主要通過催吐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目的。中醫認為,驚風、癇疾的發病多與痰涎、積熱等邪氣壅盛有關。通過催吐,可以將積聚於體內的痰涎、邪熱等病理產物排出體外,從而達到祛邪的目的。

  2. 攻逐痰涎: 方中皂莢具有強烈的祛痰作用,能夠攻逐頑痰,疏通氣機。皂莢「通便排毒」,也提示了其具有引邪下出的作用。

  3. 解毒鎮驚: 輕粉具有消痰化瘀、解毒殺蟲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消除體內的熱毒,緩解驚風、癇疾的症狀。古文也提到吐後宜用「珠、犀、龍、麝,清涼墜痰之藥」,提示吐法之後,還需配合清熱化痰、安神定驚的藥物,進一步鞏固療效。

  4. 胎中受邪: 古文引述《內經》觀點,認為小兒驚風、癇疾與母體在懷孕期間受到驚恐等不良情緒的影響有關,指出「胎中積熱者為臍風」。這提示了本病的發生與先天因素有關,也強調了孕期保健的重要性。

綜合分析

吐涎散主要通過催吐的方法,祛除體內的痰涎、邪熱等病理產物,從而達到治療小兒驚風、癇疾的目的。方中皂莢攻逐痰涎,輕粉解毒鎮驚,二者合用,共奏祛邪安神之功。此外,古文也提示了本病與先天因素的關係,並強調了吐法之後需要配合清熱化痰、安神定驚的藥物,以及孕期保健的重要性。

傳統服藥法


鶴蝨2錢半,酒1盞,醋少許。
同煎至半盞,吞下。吐出毒涎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癲癇多痰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吐涎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一。 組成:膩粉1兩,豬牙皂莢末1分。 主治:時發驚風,變成癇疾。

吐涎散, 出處:《經驗良方》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鶴虱2錢半,酒1盞,醋少許。 主治:喉風,吞藥不得,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