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脹散

XIAO ZH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七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25%
胃經 20%
心經 5%
腎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消脹散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基於其行氣消脹的功效。

胡蘿蔔子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其性溫能散寒,味辛能行氣,且具有消積化滯之效。對於因寒凝氣滯、脾胃虛弱所致的脘腹脹滿、食積不化等症狀,胡蘿蔔子能有效緩解。

此外,胡蘿蔔子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作用,可輔助消脹散治療水腫脹滿等病症。因此,將胡蘿蔔子加入消脹散中,可增強方劑行氣消脹、利水消腫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病症。

消脹散中包含紫蘇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解鬱,消脹止痛: 紫蘇梗性微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脹止痛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利水消腫,助脾健胃: 紫蘇梗亦有利水消腫、健脾和胃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紫蘇梗可輔助健脾利水,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紫蘇梗在消脹散方中,既可行氣解鬱,消脹止痛,又可利水消腫,健脾和胃,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消脹止痛、和胃利水之效。

消脹散中加入葛根,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1. 疏散風熱,解表止痛: 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能清熱解表,疏散風邪,對於因風熱感冒引發的胸悶、腹脹、頭脹痛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2. 升陽舉陷,通絡止痛: 葛根能升舉陽氣,對於氣虛下陷導致的脘腹脹滿、肢體倦怠等症狀有改善作用。同時,葛根亦能通絡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痛、胸痛等症狀亦有緩解功效。

因此,消脹散中加入葛根,可有效針對因風熱感冒、氣虛下陷、氣滯血瘀等原因導致的胸悶、腹脹、頭脹痛等症狀,發揮疏風解表、升陽舉陷、通絡止痛的作用。

消脹散方劑中包含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消脹: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脹、健脾和胃之效。其揮發油能促進胃腸蠕動,並可解除胃腸道痙攣,有助於緩解因氣滯、食積、寒濕等原因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
  2. 理氣和中:陳皮還能理氣和中,健脾開胃。對於因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陳皮能起到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消脹散方劑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消脹: 枳殼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利膈寬胸的功效。對於因氣滯、痰阻引起的腹脹、胸悶,枳殼能疏通氣機,消散積滯,緩解脹痛。
  2. 降逆止嘔: 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枳殼能使胃氣下降,止嘔止呃。

因此,消脹散方劑中加入枳殼,可有效緩解氣滯、痰阻、胃氣上逆等所致的腹脹、胸悶、嘔吐等症狀。

消脹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消脹散中多為辛溫之品,容易燥烈傷陰。甘草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燥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2. 補益脾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之效。消脹散治療的是氣滯脹滿,而脾胃氣虛往往是導致脹滿的重要原因。甘草可以補益脾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脹止痛。

主治功效


消脹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消脹散,顧名思義,主要用於治療腹脹相關症狀,特別是小兒腹脹。以下 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 小兒腹脹: 多部古籍均明確指出消脹散用於治療小兒腹脹,如《萬病回春》、《幼科證治大全》均有“消脹散,治小兒腹脹”的記載。
  • 脾胃虛弱引起的腹脹:《保幼新編》指出消脹散是“治兒脹之聖劑”,並提到“此症由脾胃虛氣攻而作也”,說明消脹散針對脾胃虛弱導致的氣機不暢、腹部脹滿有顯著療效。
  • 飲食積滯引起的腹脹:《幼科證治大全》中提到消積丸適用於“小兒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能食者”,而消脹散的功效與消積丸類似,均能消食導滯。同時,《症因脈治》的“家秘消脹散”也明確指出可“治腸胃停滯,諸腹脹大”。
  • 腫毒入里引起的浮脹:《保幼新編》提到“腫毒入里,猝成浮脹,宜服消脹散”,說明消脹散還能應用於某些因外邪入侵導致的急性浮腫脹滿。

治療原理

消脹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理氣消脹: 方中枳殼、陳皮、蘇梗等藥物均具有理氣行滯、消脹除滿的功效。枳殼能破氣消積,陳皮能理氣健脾,蘇梗能順氣寬中,三藥合用,可以有效疏通氣機,消除腹部脹滿。
  2. 健脾和胃: 方中甘草、蘿蔔子等藥物具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甘草能補脾益氣、調和藥性,蘿蔔子能消食化積、降氣化痰。脾胃功能健運,則氣機升降正常,不易產生脹滿。
  3. 消食導滯: 蘿蔔子、乾葛等藥物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蘿蔔子能消食化積,乾葛能升清降濁,有助於排出體內積滯,從而緩解腹脹。
  4. 清熱解毒:《保幼新編》提到消脹散可用於“腫毒入里”導致的浮脹,方中可能包含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如葛根),以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總結

綜上所述,消脹散主要通過理氣消脹、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等途徑,治療小兒因脾胃虛弱、飲食積滯等原因引起的腹脹。此外,對於某些由外邪入侵導致的急性浮腫脹滿,消脹散也有一定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蘿蔔子(炒)、蘇梗、乾葛、陳皮、枳殼各等分,甘草少許。
食少者,加白朮。
上銼。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小兒腹脹,症見腹部脹滿、疼痛、噯氣、嘔吐等。若腹脹伴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可加用黃連、黃芩、梔子等藥物;若腹脹伴有便秘,可加用大黃、芒硝等藥物;若腹脹伴有食欲不振,可加用山楂、神曲等藥物。

相同名稱方劑


消脹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蘿蔔子(炒)、蘇梗、乾葛、陳皮、枳殼各等分,甘草少許。 主治:小兒腹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