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藜蘆丸中包含藜蘆,主要原因有二:
一、 藜蘆的藥性:藜蘆性寒,味苦辛,入肺、胃經,具有燥濕化痰、解毒消腫之功效。對於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瘰癧腫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二、 方劑配伍:藜蘆丸中通常會配伍其他藥材,如半夏、陳皮等,以 增強其燥濕化痰、解毒消腫 之功效。藜蘆作為主要藥材,起到引領藥力、發揮藥效的作用,使方劑達到最佳效果。
藜蘆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藜蘆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性較強,易傷陽氣。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二者配伍,寒熱相濟,既能發揮藜蘆的清熱解毒作用,又能避免其傷陽之弊,更能溫陽化痰,扶正祛邪,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 防止藜蘆毒性: 藜蘆性寒,有毒,容易損傷脾胃,而附子具有溫陽補氣的作用,可緩解藜蘆的寒性,減輕其毒性,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藜蘆丸主治功效及原理分析
多篇古文內容,藜蘆丸的主要功效及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主治功效
綜合各篇文獻,藜蘆丸的主治功效涵蓋以下幾方面:
- 吐法應用: 多篇文獻皆指出藜蘆丸具有催吐作用,常用於傷寒病邪在胸膈階段,或因食積、痰飲停滯所致的胸悶、不得息等症狀。例如《華佗神方》、《仲景傷寒補亡論》、《傷寒總病論》等皆有提及。華佗更提出傷寒第四日病在胸,宜用藜蘆丸微吐。
- 霍亂吐瀉: 《聖濟總錄》中記載藜蘆丸可用於治療「霍亂赤白冷熱等利,及暴瀉,病勢初發,吐瀉不止,食入不得」。顯示藜蘆丸對急性胃腸炎亦有一定療效。
- 少小泄痢: 《幼幼新書》和《備急千金要方》中提到藜蘆丸可治「少小泄清痢」,顯示其對小兒腹瀉也有應用。
- 牙痛: 《聖濟總錄》中提到藜蘆丸外用可治「風蟲疳蝕,牙齒疼痛」,以及「風疳齒肉相離,疼痛不得食」等症狀,可能與其殺蟲、解毒功效有關。
- 䘌瘡: 《太平聖惠方》中提到藜蘆丸可治「傷寒下部生䘌瘡,時久不瘥」,顯示其具有一定的消炎、解毒作用。
- 諸疰冷痰: 《太平聖惠方》提到藜蘆丸可治「諸疰,及冷痰痰飲,宿酒癖疰」,指出其可應用於邪氣久留體內,或痰飲停滯的病證。
- 胃瘧: 《備急千金要方》與《外臺秘要》中記載藜蘆丸可治「胃腑瘧者,令人善飢而不能食,四肢脹滿氣喘」,顯示其對特定類型的瘧疾也有應用。
治療原理
藜蘆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病機理論及藥物功效:
- 催吐祛邪: 藜蘆為主要成分,具有強烈的催吐作用,可以通過引吐將停留在胸膈的病邪、痰飲、食積等排出體外。《傷寒論》中強調「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藜蘆丸的催吐作用正是符合此一原則。
- 溫陽散寒: 附子是另一重要成分,具有溫經散寒、補火助陽的作用。在藜蘆丸中,附子可能起到制約藜蘆寒性,並增強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尤其對於寒邪所致的疾病,如霍亂、泄痢等有較好的療效。
- 殺蟲解毒: 藜蘆本身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這可能是其用於治療牙痛、䘌瘡等病症的原理。
- 溫胃化痰: 根據《太平聖惠方》的記載,藜蘆丸可治「冷痰痰飲」,這可能與方中附子溫陽散寒,以及藜蘆的化痰作用有關。
需要注意的是,各篇文獻對藜蘆丸的組成及具體應用有所差異,顯示此方在歷史流傳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加減變化。後世醫家也對藜蘆丸的安全性提出警告,如《外臺秘要》中提到「藜蘆丸近用損人,不錄之」,這可能與藜蘆具有較強的毒性有關。
傳統服藥法
藜蘆半兩(去藜頭),桂心1兩,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上為末,入巴豆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食前以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藜蘆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藜蘆2分,黃連2分,附子1分。 主治:小兒泄清痢。
藜蘆丸, 出處:《千金》卷九。 組成:藜蘆1兩,附子1兩。 主治:傷寒得病1日已上,4日已來,不得吐。
藜蘆丸, 出處:《外台》卷五引《删繁方》。 組成:藜蘆1兩,皂莢1兩(去皮子),常山1兩,巴豆30枚(去皮,熬),牛膝1兩。 主治:五臟瘧並胃腑瘧。
藜蘆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藜蘆1分,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麝香1分(細研),附子半兩(去皮,生用)。 主治:牙齒蚛痛,日夜不止。
藜蘆丸, 出處:《聖惠》卷十三。 組成:藜蘆半兩(去藜頭),桂心1兩,巴豆1分(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傷寒下部生(匿蟲)瘡,時久不癒。
藜蘆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 組成:藜蘆(炙,去苗)1兩,皂莢(酥炙,去皮子)1兩,巴豆1兩(去心皮膜,炒出油)。 主治:霍亂、赤白冷熱等利及暴瀉,病勢初發,吐瀉不止,食入不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