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丹
TAI Y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九十三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4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太乙丹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太乙丹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五靈脂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補益肝腎,強筋壯骨:五靈脂不僅活血化瘀,還具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的功效。太乙丹常用於治療腎虛腰痛、筋骨不健等症,五靈脂的加入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太乙丹方劑中包含木鱉子,主要是因其具備以下特性:
- 消積導滯:木鱉子味苦性寒,可消食積、導滯氣,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行氣止痛:木鱉子亦可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導致的胸腹疼痛、胃脘脹痛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太乙丹方劑中加入木鱉子,可發揮其消積導滯、行氣止痛之功效,達到整體調理的目的。
太乙丹方劑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其可通過抑制神經興奮性,緩解因風邪入侵、肝風內動引起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
- 化痰散結:白僵蠶亦能化痰散結,對於痰濁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麻木、言語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太乙丹中加入白僵蠶,旨在通過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綜合治療因風痰阻滯經絡所致的各種病症。
太乙丹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 通經活絡:地龍味鹹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其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經絡阻滯而引起的各種病症,如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
- 降逆止嘔:地龍對於因肝陽上亢或痰熱上逆引起的嘔吐、眩暈等症狀,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其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可有效抑制肝陽上亢、痰熱上逆,達到止嘔的效果。
太乙丹方中含有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止痛除濕: 烏頭性熱,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的功效,對於寒濕痺痛、風寒感冒等症狀有明顯療效。太乙丹作為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的方劑,烏頭的加入可有效緩解寒邪凝滯、經脈不通所致的疼痛。
-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 烏頭性猛烈,入足太陽膀胱經,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提高藥效。太乙丹中其他藥物多性溫和,加入烏頭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加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太乙丹方劑中包含防風,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能:
- 祛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能祛除風邪,止痛止癢,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太乙丹中常以其配合其他藥材,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疼痛、肢體麻木、皮膚病等進行治療。
- 解表散寒: 防風能散風寒、解表,有助於驅散外感風寒,緩解感冒初期症狀,如鼻塞、流涕、頭痛等。太乙丹中加入防風,可增強整體的解表散寒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太乙丹方中加入白膠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解毒化瘀:白膠香性味辛溫,入肺、脾、腎經,具有解毒消腫、活血化瘀之效。在太乙丹方中,白膠香可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解毒化瘀,改善因外邪入侵或氣血瘀滯引起的病症。
二、溫肺止咳:白膠香亦有溫肺止咳之功,可用於治療寒性咳嗽、痰多粘稠等症。在太乙丹方中,白膠香可與其他溫肺止咳藥材配合使用,增強止咳化痰之效。
太乙丹方劑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太乙丹主要用於治療神志昏迷、痰涎壅盛等症狀,麝香可通過其開竅醒神之效,促進患者神志恢復,並有助於化痰開竅。
二、 活血化瘀: 麝香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太乙丹中常配伍活血化瘀藥物,與麝香共同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太乙丹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多部古代醫學典籍的記載,太乙丹的功效主治和治療原理可以歸納如下:
主治功效
- 小兒諸風、驚癇、潮熱發搐、口眼相引、項背強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 (《幼幼新書》、《保嬰撮要》):太乙丹被廣泛應用於小兒的各種風症,如驚風、抽搐、發熱、以及痰涎壅盛等症狀。
- 睡驚夜啼、青糞 (《嬰童百問》、《保嬰撮要》):太乙丹可安神鎮驚,用於治療小兒因驚嚇引起的夜間啼哭以及排泄青色糞便等症狀。
- 癱瘓諸風疾(原始資料):方劑說明太乙丹可用於治療癱瘓等各類風邪引發的疾病。
- 中風、牙關緊急、痰涎溢出 (《續名醫類案》):太乙丹可應用於中風導致的牙關緊閉,痰涎壅塞等危急症狀。
- 頭風作暈 (《續名醫類案》):太乙丹可治療長期頭風發作導致的眩暈症狀。
- 傳屍勞 (《續名醫類案》):太乙丹被認為對傳屍勞(結核病)有一定療效,能排出體內惡物或死蟲。
- 一切癰疽、無名腫毒 (《瘍醫大全》、《外科理例》):太乙丹可用於外敷治療各種癰疽腫毒。
- 一切痧證、山嵐脹氣、暑氣噁心、肚腹疼痛 (《瘍科心得集》):太乙丹可應用於痧證(中暑或急性胃腸炎)、山嵐瘴氣、暑熱引起的噁心、腹痛等症狀。
- 喉閉、飲食不通 (《文堂集驗方》):太乙丹磨服可緩解喉部阻塞,幫助吞嚥。
- 冷勞、大腸轉泄不止 (《奇效良方》):太乙丹配伍禹餘糧、烏頭等藥物可治療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
- 男子女人虛冷勞證 (《奇效良方》):太乙丹配伍巴戟、牛膝、石斛等藥物,可用於治療虛寒體質、元氣不足、腰膝酸軟等症狀。
- 消化痰涎,清利頭目 (《聖濟總錄》):人參太乙丹方,可化痰涎、使頭目清明。
治療原理
從古文記載的藥物組成和功效來看,太乙丹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祛風定驚、鎮靜安神:白殭蠶、麝香等藥物具有祛風、鎮靜的作用,可緩解驚風、抽搐、夜啼等症狀。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五靈脂、地龍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癱瘓、風疾、疼痛等症狀。
- 解毒消腫、散結殺蟲:木鱉子、菸頭等藥物具有解毒、消腫、殺蟲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癰疽腫毒、傳屍勞等疾病。
- 溫陽補火、驅寒除溼:菸頭等藥物具有溫陽、驅寒、除溼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虛寒性疾病。
- 發汗解表、疏肝理氣:防風等藥物具有發汗、解表、疏肝理氣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風邪、肝氣鬱結等症狀。
- 開竅醒腦、行氣止痛:麝香具有開竅醒腦、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應用於中風、牙關緊閉、頭風等症狀。
- 溫補脾胃:朱君散加減方(太乙丹類似方劑)中有人參、白朮、茯苓等補益脾胃的藥物,可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症狀。
- 清熱化痰:人參太乙丹方中有人參、黃連等清熱化痰的藥物,可用於痰熱引起的頭目不清等症狀。
- 多種炮製與配伍: 古文記載中,常看到太乙丹會與其它藥物炮製後再行配伍,或與其它方劑合用,以達更佳療效。
總結
太乙丹是一個具有多重功效的複方中藥製劑,其應用範圍廣泛,既可內服又可外敷。其治療原理涵蓋了祛風定驚、活血化瘀、解毒消腫、溫陽補虛等多個方面。不同醫家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太乙丹的組成和用法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廣木香1錢,麝香3分,丁香1錢,茅朮(去皮毛,曬);錢,沈香(鎊,曬)1錢,西黃3分,雄黃1錢2分。
上為極細末,將熊膽1錢2分,蟾酥1錢,燒酒浸溶化,搗藥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太乙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二引敬恕堂江方。 組成:頂好藤黃50兩,赤小豆20兩,天南星20兩,川五倍子100兩(炒微黃),當門子5兩。 主治:一切無名腫毒。
太乙丹, 出處:《瘍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 組成:廣木香1錢,麝香3分,丁香1錢,茅朮(去皮毛,曬)1錢,沉香(鎊,曬)1錢,西黃3分,雄黃1錢2分。 主治:一切痧證,山嵐瘴氣,暑氣惡心,肚腹疼痛。
太乙丹,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五靈脂半斤(去土石),木鱉子半斤(去殼,别研),草烏2兩(去皮尖),僵蠶4兩(炒,去絲嘴),錢子地龍半斤(布袋去土,不見火),川烏4兩(去皮尖),防風4兩(去蘆),白膠香6兩(别研),麝香半兩(别研),腦子2錢(别研),好墨(燒用)4兩,桑柴炭(好醋浸宿)4兩。 主治:癱瘓諸風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