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鮮皮酊
BAI XIAN PI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5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肝經 21%
肺經 21%
脾經 17%
胃經 17%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鮮皮酊的組成中包含白鮮皮,其原因如下:
- 白鮮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白鮮皮酊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癬症等皮膚病,而白鮮皮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的病因,達到治療效果。
- 白鮮皮的有效成分可以有效抑制真菌生長。白鮮皮中含有白鮮皮素、芸香苷等有效成分,這些成分具有抗真菌活性,可以抑制引起皮膚病的真菌生長,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白鮮皮酊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變,如濕疹、皮炎等症狀。在白鮮皮酊的組成中,包含了生地黃這一重要成分。生地黃味甘、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滋陰、養血生津的功效。對於皮膚疾病而言,生地黃能夠清熱涼血,有效改善因血熱導致的皮膚紅腫、瘙癢等不適症狀。
此外,生地黃還能增強肌膚的滋潤度,對於乾燥引起的皮膚問題也有很好的輔助療效。在白鮮皮酊中加入生地黃,不僅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清熱解毒能力,還能夠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幫助恢復皮膚健康狀態。因此,生地黃在白鮮皮酊中的應用,既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也體現了其在治療皮膚病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鮮皮酊] 在古籍中雖無直接記載此複方,但其組成藥物皆為中醫外科常用之品,主治「脂溢性皮炎」與傳統「白屑風」「面遊風」等證候相關。此類疾患多因風熱濕毒鬱於肌膚,或血熱風燥所致,表現為頭面油垢、脫屑瘙癢,甚則紅腫滲液。
- 白鮮皮:性寒味苦,歸脾、胃經,古稱「治一切熱毒風、惡風……皮膚瘙癢」(《藥性論》),擅清熱燥濕、祛風止癢,為皮膚濕熱癢瘡要藥。
- 鮮生地:甘寒質潤,歸心、肝、腎經,能涼血養陰,《本草新編》言其「涼頭面之火,清肺肝之熱」,針對血熱津傷之皮膚紅癢。
- 高粱酒:辛溫通行,可宣散藥力、透達腠理,《本草綱目》載其「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助藥效滲透肌表。
三者相合,共奏 清熱涼血、祛風除濕 之效,恰中脂溢性皮炎之「風濕熱」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性配伍邏輯:
- 清熱與透散並行:白鮮皮清解濕熱,生地涼血滋陰,二者性寒恐凝滯肌表,故借酒性辛散,既助藥力外達,又能防寒涼鬱遏。
- 標本兼顧:生地涼血滋陰治本(血熱陰傷),白鮮皮祛風止癢治標(濕熱外顯),標本同調以緩解表裏交困之勢。
外治機制推論:
- 抗菌抗炎:現代研究顯示,白鮮皮含白鮮鹼等成分,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皮膚致病菌;生地具抗炎作用,減少皮脂腺過度分泌。
- 局部調節:酒精揮發可帶走皮表多餘油脂,改善油膩脫屑,同時輕度刺激促進局部微循環,加速代謝廢物清除。
傳統「以皮治皮」思維:
白鮮皮以皮部入藥,中醫取象比類,認為其善走皮膚,配伍生地涼血「內清外透」,符合「治外必本諸內」的外科理論。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給邪出路」之法,通過局部塗擦直接作用病所,疏風透熱、斂濕止癢,契合脂溢性皮炎之病機關鍵。
傳統服藥法
白蘚皮15克, 鮮生地31克, 高粱酒150毫升。
浸泡5日後,外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白鮮皮酊,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白鮮皮15g,鮮生地31g,高粱酒150ml。 主治:脂溢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