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茱萸湯

DANG GUI ZHU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2%
大腸經 8%
腎經 8%
肺經 8%
膽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4%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茱萸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方中茱萸辛溫,能散寒止痛,但同時也可能耗傷血氣。因此加入當歸,可以補血活血,防止茱萸過於辛散,起到協調作用。
  2. 和血養血: 當歸能補血養血,而茱萸性燥,容易耗傷血氣。當歸與茱萸搭配,可以起到和血養血的作用,避免茱萸過於燥烈,使藥性更加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當歸茱萸湯中包含吳茱萸,主要是為了其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苦,性溫,入肝、脾、胃經。其性溫,可溫中散寒,且能理氣止痛,故可治療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此外,吳茱萸亦有降逆止嘔之效,可緩解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

因此,吳茱萸的加入,可與當歸、芍藥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效果。

當歸茱萸湯中加入茴香,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當歸茱萸湯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茴香的溫散之性可溫經散寒,有助於緩解疼痛。
  2. 調和藥性:方中當歸、茱萸、川芎等藥性偏寒涼,而茴香性溫,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寒涼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當歸茱萸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當歸補血活血,茱萸溫經止痛,二者性偏溫熱,容易燥烈。甘草性甘平,味甘性緩,可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甘草能調和脾胃,增強藥物吸收和利用率。同時,甘草能緩解當歸茱萸湯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服用,提高服藥依從性,進而提升療效。

當歸茱萸湯方中加入木香,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脾胃,理氣止痛:當歸茱萸湯主治婦人血虛寒凝,經行腹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調和脾胃,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凝腹痛。
  2. 疏肝解鬱,和血止痛:木香不僅能理氣止痛,還能疏肝解鬱。婦女經期常受情緒波動影響,肝氣鬱結,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腹痛。木香疏肝解鬱,可調暢氣機,和血止痛,使藥效更為全面。

總之,木香在當歸茱萸湯中起著疏肝理氣、調和脾胃、和血止痛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當歸茱萸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幼科發揮》記載,當歸茱萸湯主治「內釣」。內釣是指小兒因肝臟受寒引起的小腹疼痛,症狀表現為大聲哭叫、眼睛直視。

治療原理

當歸茱萸湯的治療原理主要為「溫肝散寒,行氣止痛」。方劑組成包括: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在此方中主要起到活血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因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
  • **吳茱萸:**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是方中的主藥,針對肝臟受寒的病因,能夠溫暖肝臟,驅散寒邪,並有效緩解疼痛。
  • **茴香:**理氣健胃,消食化積。 茴香理氣的作用可以輔助吳茱萸行氣止痛的功效,同時也有助於改善消化。
  • **甘草:**和中緩急,解毒潤肺。 甘草調和諸藥,可以緩解藥物的峻烈之性,減輕不適感。
  • **木香:**開竅醒腦、行氣止痛。木香同樣具有行氣止痛之功,與吳茱萸、茴香配伍可以加強其行氣止痛的效果,同時具有醒腦作用。

此方以吳茱萸溫肝散寒為主,配合當歸活血,茴香、木香行氣,甘草調和,共同發揮溫肝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從而治療肝臟受寒引起的內釣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吳茱萸(炮,焙乾)、小茴香(炒)、甘草、木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寒涼藥物同時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茱萸湯, 出處:《幼科發揮》卷二。 組成:當歸、吳茱萸(炮,焙乾)、小茴香(炒)、甘草、木香。 主治:小兒內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