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秫散

HONG S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1%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大腸經 12%
心經 8%
肺經 8%
小腸經 8%
膀胱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紅秫散方中加入萹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萹蓄性寒,味甘淡,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紅秫散主要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等症,萹蓄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達到利水通淋的效果。
  2. 清熱解毒:萹蓄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紅秫散清熱解毒,緩解因熱毒壅滯導致的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因此,萹蓄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紅秫散的利水消腫功效,更提升了其清熱解毒作用,使藥效更全面,更能有效治療相關疾病。

紅秫散中加入燈心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心瀉火:燈心草味甘淡,性寒,具有清心瀉火、利尿通淋之效。紅秫散主治心火亢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燈心草可清心火,降虛熱,緩解患者的不適。
  2. 利水滲濕:燈心草亦有利水滲濕之功效,可協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水腫。紅秫散中加入燈心草,可增強方劑利水消腫的作用,更好地治療患者水腫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紅秫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多篇古籍記載,紅秫散主要用於治療 小便不通 且伴隨 上喘 的症狀。

藥物組成及功效:

紅秫散由三味藥組成:

  • 萹蓄(一兩半):味苦,性微寒。歸膀胱經。具有利尿通淋,殺蟲,止癢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淋,石淋,小便不通等症。
  • 燈心草(一百根):味甘、淡,性微寒。歸心、肺、小腸經。具有清心火,利小便的功效。可用於心煩失眠,尿少澀痛,口舌生瘡等症。
  • 紅秫黍根(二兩):味甘,性平。在古籍中主要記載其利尿作用,現代研究發現高粱根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礦物質,具有一定的利尿消腫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從中醫角度分析,小便不通,上喘的病機主要為 膀胱氣化不利,兼有 肺氣壅滯

  1. 膀胱氣化不利:多因濕熱蘊結膀胱,或氣虛無力推動,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尿液無法正常排出,形成小便不通。萹蓄與紅秫黍根合用,可增強利尿通淋之效,導濕熱下行,使小便通利。
  2. 肺氣壅滯: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小便不通,水液停聚,影響肺氣宣降,則可出現上喘。燈心草能清心火,並間接有助於肺氣的宣降,使氣機通暢,則喘息可平。

綜合而言,紅秫散以萹蓄和紅秫黍根為主要利尿成分,疏通水道,使小便通利;輔以燈心草清心降火,宣暢氣機,從而緩解上喘。三藥合用,標本兼顧,共奏 利尿通淋,降氣平喘 之功。

現代藥理研究 也初步證實了紅秫散的利尿作用。萹蓄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具有利尿、抗菌、抗炎等作用。燈心草含有黃酮、揮發油等成分,具有利尿、鎮靜等作用。紅秫黍根含有多種氨基酸和礦物質,具有一定的利尿消腫作用。

方劑應用分析

  • 《衛生寶鑑》《証治準繩‧類方》 的記載完全相同,強調了紅秫散對於「小便不通,上喘」的治療效果,並指出其「大妙」。
  • 《本草綱目》 記載了張文叔的方劑,用量稍有不同,紅秫黍根用量較大,為二兩,也同樣用於治療「小便不通,止喘」。
  • 《証治準繩‧雜病》 將紅秫散歸類於「熱在氣分」導致的「渴而小便閉」,並與清肺散、豬苓湯等方劑並列,進一步明確了紅秫散清熱利尿的作用。
  • 《醫碥》 中也提到了紅秫散治療小便不通、上喘的功效,並對「不渴者熱在下焦,屬血分」的小便不通的治療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提示了不同病機下利尿方劑的選擇。
  • 《玉機微義》 記錄了紅秫散的組成和用法,與其他文獻基本一致。

總結:

紅秫散是一個以利尿通淋為主,兼能降氣平喘的古方。其配伍精簡,藥性平和,適用於濕熱下注膀胱兼肺氣壅滯導致的小便不通、上喘等症。現代研究也為其利尿作用提供了初步的科學依據。但是,具體應用時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紅秫黍根2兩,萹蓄1兩半,燈草100根。
上為散。
每服5錢,用河水2盞,煎至7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紅秫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六引《朱氏集驗方》。 組成:紅秫黍根2兩,萹蓄1兩半,燈草100根。 主治:小便不通,上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