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飲

神功飲

SHEN GO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8%
胃經 12%
心經 12%
腎經 12%
大腸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功飲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罌粟殼,這一成分的選擇主要基於其特有的藥理作用與療效。罌粟殼具備鎮靜、止痛及鎮咳的功效,對於因情緒波動、緊張焦慮所引起的不適症狀具有良好的調理作用。中醫理論認為,罌粟殼能夠安神、寧心,從而達到改善睡眠質量的效果。

此外,罌粟殼還能有效地緩解疼痛,對於某些因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狀,能夠提供一定的緩解。由於罌粟殼含有的生物鹼成分,能夠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能夠綜合調理身體的各種不適。

然而,由於罌粟殼的使用也需謹慎,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導致副作用,因此在臨牀應用中,需依據個體情況,合理搭配其他藥材,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整體而言,以罌粟殼為成分的神功飲,能夠有效地提升方劑的療效,達到治療與調理的雙重目的。

神功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神功飲中多味藥材性味偏寒或燥烈,甘草能中和其偏性,使藥效更穏和,減少副作用。

二、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能提高黃芩的抗菌消炎作用,增強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使整體方劑療效更顯著。

神功飲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逆的功效。神功飲主要用於治療寒邪犯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生薑可以溫肺散寒,緩解寒邪對肺部的侵襲,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生薑可以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神功飲中一些藥物性寒,加入生薑可以使其性溫和,減輕對胃腸的刺激,提高藥效,避免副作用。

神功飲方劑中包含橘皮,主要原因有二:

  1. 理氣健脾: 橘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之效。神功飲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狀,橘皮可助其理氣健脾,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和胃降逆: 橘皮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機上逆所致的嘔吐,有緩解作用。神功飲中常搭配其他具有溫中和胃功效的藥材,如生薑、丁香等,共同發揮和胃降逆之效。

神功飲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益氣: 黑豆味甘性平,入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化瘀的功效。腎主生殖,氣血運行需腎氣推動。神功飲常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加入黑豆可以補益腎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諸多病症。
  • 消腫利水: 黑豆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成分,能利水消腫,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體內水腫,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黑豆在神功飲中不僅能補腎益氣,更能促進血液循環,消腫利水,為整體方劑功效錦上添花。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功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神功飲》主治「瀉痢赤多白少者」,即下痢偏於血痢(便中帶血多於黏液),屬濕熱蘊腸、氣滯血傷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方通過收澀止痢、調和氣血、緩急止痛,達到的治療目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劑量分析

  • 罌粟殼(14個)
    性澀平,歸大腸經,為方中君藥,專攻「收斂固澀」,直接止瀉痢、緩腹痛,適用於久痢或瀉痢過度導致氣血耗傷者。
  • 甘草(3寸)
    甘平調和,緩急止痛,助罌粟殼緩解腸道痙攣,佐制其收澀之偏性。
  • 生薑(1塊)
    辛溫散寒,和中止嘔,針對瀉痢伴隨的胃氣上逆(如噁心、腹冷)。
  • 橘皮(1兩)
    苦辛溫,理氣燥濕,調暢腸道氣機,解決濕阻氣滯(腹脹、裏急後重)。
  • 黑豆(120粒)
    甘平,利水解毒,兼活血,針對「赤痢」血分濕熱,輔助清熱止血。

2. 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
    以罌粟殼急則治標(止瀉),配伍橘皮、生薑調氣和中,黑豆清利濕熱,兼顧濕熱病本。
  • 動靜結合
    罌粟殼收澀(靜)配橘皮、生薑行氣(動),避免留邪;甘草、黑豆緩和毒性,平衡藥性。
  • 氣血並調
    黑豆入血分清熱止血,橘皮行氣,針對「赤多白少」的氣滯血熱病機。

3. 煎服法原理

  • 分次空腹服
    首煎分兩次服,使藥力持續作用腸道;次日五更(黎明)再煎滓服,因陽氣初升時人體代謝旺盛,可增強藥效。
  • 重煎滓取輕清
    次日僅煎至七分,取輕清之氣上行,兼顧中焦氣機升降。

4. 推論延伸功效

除主治血痢外,此方可能適用於:

  • 久瀉久痢,腸道滑脫不禁。
  • 濕熱痢兼輕度腹痛、裏急後重,但無明顯實熱便秘者。
  • 寒熱錯雜之瀉痢(生薑散寒、黑豆清熱)。

三、總結

《神功飲》以收澀為核心,結合行氣、和血、調中,針對「赤多白少」之痢疾,展現「澀而不滯、清而不寒」的配伍智慧。其設計反映古代對痢疾兼顧「邪正關係」與「臟腑氣機」的整體思維。

傳統服藥法


罌粟殼14個,甘草3寸,生薑1塊,橘皮1兩,黑豆120粒。
上用水2碗,煎至1碗,去滓,空心、食前分2次服;又次日五更,將滓以水1碗,重煎至7分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神功飲,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一。 組成:罂粟殼14個,甘草3寸,生薑1塊,橘皮1兩,黑豆120粒。 主治:瀉痢赤多白少者。

神功飲, 出處:《玉案》卷六。 組成:忍冬藤2錢,蒲公英2錢,甘草節2錢,金銀花2錢,瓜蔞1個(連殼)。 主治:婦人乳內一核,初起如錢,不作疼癢,三五年成邊紅腫,潰時無膿,惟流清水,形如岩穴之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