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火(飠曹)」的解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3-09-09

名詞介紹


火(飠曹),病證名。嘈雜之一種。因胃經有火而致食已即飢,或食而不飽之症。《景岳全書.雜證謨》:「大抵食已即飢,或雖食不飽者,火(飠曹)也。」治宜清火,用和中湯三聖丸左金丸等方。參見嘈雜條。

火(飠曹)是由於胃經有火而致食已即飢,或食而不飽的一種病證。《景岳全書.雜證謨》中說:「大抵食已即飢,或雖食不飽者,火(飠曹)也。」治療火(飠曹),宜清火,可用和中湯、三聖丸、左金丸等方。

火(飠曹)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食已即飢,或食而不飽。患者常常感到飢餓,吃了飯後很快又覺得餓,而且吃得再多也不能緩解飢餓感。此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等症狀。

火(飠曹)的病因主要與胃經有火有關。胃經有火,會導致胃氣上逆,影響消化功能,從而出現食已即飢、或食而不飽的症狀。此外,火(飠曹)的發生也可能與飲食不節、情志不暢等因素有關。

火(飠曹)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清火為主。可用和中湯、三聖丸、左金丸等方進行治療。此外,患者還應注意飲食調理,避免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並保持心情舒暢。

火(飠曹)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宜清淡,避免吃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如果出現食已即飢、或食而不飽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