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嘈雜」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嘈雜
證名:見於《丹溪心法》,簡稱「嘈」,又作「饣曹雜」、「饣曹癥」或「心嘈」。指患者自覺心脘間懊憹不適,難以具體描述的不適感。《醫林繩墨》卷二記載:「夫嘈雜者,似饑不饑,似痛不痛,有若熱辣不寧之狀,或兼痞滿惡心,漸至胃脘作痛。」其病因多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痰濕內阻、火熱內擾等因素相關,臨床表現多樣,治法亦因證而異。
病因病機
- 火熱擾胃:多因肝鬱化火,或胃熱熾盛,導致胃失和降,表現為食後易饑、雖食不飽,或伴口乾口苦、舌紅苔黃等症。
- 痰濕內阻:脾虛失運,濕聚成痰,痰濁中阻,氣機不暢,症見胸悶多痰、似饑非饑、納呆惡心等。
- 脾胃虛寒:中陽不足,水谷不化,停飲作酸,常見泛酸嘈雜,伴畏寒喜暖、舌淡苔白等虛寒之象。
- 氣機鬱滯:情志不遂,肝氣犯胃,導致胸膈痞悶,嘈雜時作,多與情緒波動相關。
- 蛔蟲擾胃:蟲積內擾,胃氣不寧,可引發嘈雜,但臨床較為少見。
辨證論治
-
火嘈
- 主症:嘈雜灼熱,口乾口苦,易饑多食,舌紅苔黃。
- 治法:清泄肝胃之火。
- 方藥:
- 左金丸(黃連、吳茱萸)清肝瀉火,和胃降逆。
- 和中湯(黃芩、黃連、半夏、陳皮等)調和胃氣,清熱除煩。
- 三聖丸(黃連、半夏、瓜蔞)清熱化痰,寬胸散結。
-
痰嘈
- 主症:胸悶痰多,嘈雜不飢,惡心欲嘔,舌苔白膩。
- 治法:化痰和胃,健脾祛濕。
- 方藥:
- 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
- 白術丸(白術、半夏、茯苓、生薑)健脾化濕,消痰除嘈。
- 曲術丸(神麴、蒼術)消食導滯,健脾化痰。
-
脾胃虛寒
- 主症:嘈雜泛酸,脘腹冷痛,喜溫喜按,舌淡苔白。
-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 方藥:
- 溫胃飲(人參、白術、乾薑、甘草)溫補脾胃,散寒止嘈。
- 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益氣健脾,化痰和胃。
-
氣鬱嘈雜
- 主症:胸脅脹悶,嘈雜隨情緒波動,噯氣頻作。
-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 方藥:
- 氣郁湯(香附、陳皮、半夏、茯苓)行氣解鬱,寬胸除滿。
- 逍遙丸(柴胡、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疏肝健脾,調和氣血。
-
陰虛嘈雜
- 主症:嘈雜口乾,五心煩熱,舌紅少苔。
- 治法:滋陰養胃,清熱生津。
- 方藥:
- 理陰煎(熟地、當歸、甘草、乾薑)滋陰養血,溫中和胃。
- 金水六君煎(熟地、當歸、半夏、陳皮、茯苓、甘草)滋腎潤肺,化痰和中。
-
蛔蟲擾胃
- 主症:嘈雜時作,腹痛陣發,或見吐蛔。
- 治法:驅蟲安胃。
- 方藥:烏梅丸(烏梅、細辛、乾薑、黃連等)安蛔止痛,調和寒熱。
相關條目
- 火嘈:因火熱內擾所致的嘈雜,治宜清火降逆。
- 痰嘈:因痰濕中阻引發的嘈雜,治宜化痰和胃。
嘈雜一證,臨床須細辨寒熱虛實,結合整體證候施治,方能獲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