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飲食不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飲食不節

飲食不節為中醫病因學名詞,指飲食攝取缺乏規律與節制,包含過飢、過飽、暴飲暴食、偏嗜五味或恣食生冷肥甘等行為,屬內傷致病因素之一。《黃帝內經》多處論及其危害,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云:「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指出胃腑病症與飲食失調相關,治療可取用合穴調理。

中醫理論基礎

  1. 損傷脾胃運化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水穀精微。飲食不節最易導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素問·痺論》提及「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量飲食使脾胃負荷過重,引發脘腹脹滿、噯腐吞酸等食滯症狀;長期過飢則氣血生化不足,漸致虛損。
  2. 濕熱痰濁內生
    恣食肥甘厚味或酗酒,易釀生濕熱痰濁,蘊結中焦。《醫方考》稱「五味之偏,蓄積為熱」,如偏嗜辛辣易生胃火,嗜食生冷則損陽氣,久之可形成痰濕體質,或引發癰疽瘡瘍(《外科正宗》稱「膏粱之變,足生大疔」)。
  3. 影響氣血運行
    飲食失調可阻滯氣機,《金匱要略》提到「宿食」停留致「腹中滿痛拒按」;《證治匯補》則指出食滯日久可能化熱,擾動血脈,甚則誘發胸痺、痢疾等證。

古籍論述

  • 《難經·四十九難》將「飲食勞倦」列為內傷五大病因之一。
  • 《景岳全書》強調:「飲食內傷,則脾胃先受之。」並分述傷食之虛實轉化。
  • 《醫學心悟》進一步歸納食積相關脈象,如「滑脈主痰飲、宿食」。

臨床關聯
飲食不節所致病症常見於中醫「胃脘痛」、「泄瀉」、「積滯」等範疇。其病機演變多由實轉虛,初期為食滯胃脘,久則脾虛夾濕,或兼見肝胃不和。治療上,除針灸取合穴(如足三里)外,藥物常用保和丸、枳朮丸等消導健脾,並依體質加減化裁。

此概念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日常飲食需遵循「謹和五味」(《素問·生氣通天論》),以維護中焦氣機升降之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