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胃經」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胃經 胃經(足陽明胃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起於鼻旁,下行至口,沿頸、肩、上肢外側,經過胸腹部,到達足外踝的前方,與足三里穴相接。胃經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調節胃腸功能。同時,胃經也可以調節情緒,緩解壓力。胃經與消化系統有著密切的關係。

胃經的穴位可以治療胃腸疾病,如胃痛、腹脹、嘔吐、腹瀉等。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胃經穴位:

  • 承泣穴:位於眼眶下方,當下眼瞼外側皺襞中。主治目赤腫痛、眼瞼跳動、流淚、鼻塞、鼻淵等。
  • 四白穴:位於眼眶下方,當下眼瞼外側皺襞中。主治目赤腫痛、眼瞼跳動、流淚、鼻塞、鼻淵等。
  • 巨髎穴:位於面部,當口角外側,上脣溝中。主治口眼歪斜、口眼乾燥、口眼流涎、口臭、牙痛等。
  • 地倉穴:位於面部,當口角外側,上脣溝中。主治口眼歪斜、口眼乾燥、口眼流涎、口臭、牙痛等。
  • 大迎穴:位於面部,當口角外側,上脣溝中。主治口眼歪斜、口眼乾燥、口眼流涎、口臭、牙痛等。
  • 上迎香穴:位於面部,當口角外側,上脣溝中。主治口眼歪斜、口眼乾燥、口眼流涎、口臭、牙痛等。
  • 下關穴:位於下頜骨下緣,當下頦前,口角外側。主治口眼歪斜、口眼乾燥、口眼流涎、口臭、牙痛等。
  • 天突穴:位於胸骨上窩正中。主治胸悶、氣短、心悸、咳嗽、哮喘等。
  • 膻中穴:位於胸部,當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上。主治胸悶、氣短、心悸、咳嗽、哮喘等。
  •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當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主治胃痛、腹脹、嘔吐、腹瀉等。
  • 下脘穴:位於上腹部,當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主治胃痛、腹脹、嘔吐、腹瀉等。
  • 建裏穴:位於上腹部,當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主治胃痛、腹脹、嘔吐、腹瀉等。
  • 水分穴:位於上腹部,當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主治胃痛、腹脹、嘔吐、腹瀉等。
  • 氣海穴:位於下腹部,當肚臍正下方1.5寸。主治腹痛、腹脹、便祕、尿頻、遺尿等。
  •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緣外側。主治胃痛、腹脹、嘔吐、腹瀉等。

通過按摩胃經上的穴位,可以調節胃腸功能、緩解壓力、改善睡眠。按摩時,用手指指腹按壓穴位,每次按壓5-10秒,每個穴位按壓5-10次。按摩時,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不要有太多壓力。

除了按摩穴位,胃經的保健方法還可以通過飲食調理、生活調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