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口臭(口氣、口殠)
口臭,指口內呼出穢濁臭氣之證,中醫古籍亦稱「口氣」、「口殠」。此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濁氣上衝胸膈所致,其病機與熱、鬱、濕、虛等密切相關,臨床須辨明病因,分證論治。
病因病機
- 臟腑不調,熱鬱胸胃
《諸病源候論》指出:「口臭,由五藏六府不調,氣上胸鬲。」五臟六腑之氣血失和,尤其是脾胃、肺、心等臟腑蘊熱,濁氣上泛,則發為口臭。如《仁齋直指方》所言:「乃熱氣蘊積胸膈之間,挾熱而衝發於口也。」 - 虛火鬱熱
陰虛內熱或情志不遂,鬱而化火,熱邪燔灼胸胃,津液受損,穢濁之氣上蒸於口,如《雜病源流犀燭》所述:「虛火郁熱,蘊於胸胃之間,則口臭。」 - 肺熱爍津
肺主氣,若肺熱熾盛,灼傷津液,或肺癰(肺膿瘍)化膿,膿血穢氣上逆,亦可致口臭,古籍記載:「肺為火爍亦口臭……或吐膿血如肺癰狀而口臭。」 - 濕濁痰火
過食肥甘厚味,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停,久則化熱生痰,痰熱交蒸,上擾口腔,形成口臭。 - 年高體弱或誤服溫補
高年氣虛,或誤服溫燥補陽之藥,導致陰陽失衡,虛陽上浮,亦可見口氣穢濁。
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口臭,首重辨證,常見證型與方藥如下:
-
胸胃鬱熱
- 主證:口氣熱臭,口乾舌燥,煩躁易怒,舌紅苔黃。
- 治法:清熱瀉火,化濁除穢。
- 方藥:涼膈散加減,或加減甘露飲(生地黃、黃芩、茵陳、枇杷葉等)。
-
肺熱口臭
- 主證:口臭伴咳嗽痰黃,甚則咳吐膿血,脈數。
- 治法:清肺瀉熱,解毒排膿。
- 方藥:消風散合加減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黃芩等),肺癰者可用升麻黃連丸。
-
濕熱痰濁
- 主證:口臭黏膩,脘悶納呆,舌苔厚膩。
- 治法:健脾化濕,清熱祛痰。
- 方藥:藿香正氣散合溫膽湯加減。
-
陰虛火旺
- 主證:口臭伴口乾咽燥,五心煩熱,舌紅少苔。
- 治法:滋陰降火。
- 方藥:知柏地黃丸或甘露飲加減。
外治輔法
古人亦重視局部潔口除穢,如以香薷、藿香等芳香化濁之品煎湯含漱,或配合佩蘭、丁香等研末擦牙,以暫緩穢氣。
綜上所述,口臭一證,中醫責之於內在臟腑失衡,尤以熱、鬱、濕為關鍵,臨床需審因論治,不可概以清熱解毒為法,以免誤傷正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