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口臭」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口臭,中醫稱為口氣,是指口中出氣臭穢,自覺或為他人所聞而言。由於口臭的原因和程度不同,歷代文獻記載又有所謂“腥臭”、“口中膠臭”、“口氣穢惡”等不同描述,均屬本條討論範圍。

常見證候

  1. 胃熱上蒸口臭:口渴飲冷,口脣紅赤,口舌生瘡糜爛,或牙齦赤爛腫痛,溺赤便祕,舌紅苔黃、脈數有力。

  2. 痰熱壅肺口臭:口氣腥臭,兼胸痛胸滿,咳嗽吐濁,或咳吐膿血,咽乾口苦舌燥,不欲飲水,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3. 腸胃食積口臭:口中酸臭,脘腹脹滿,噯氣頻作,不思飲食,大便或祕或利,矢氣臭穢,舌苔厚膩或腐膩,脈象弦滑。

鑒別分析

  1. 胃熱上蒸口臭:溫熱病或口瘡、牙宣等病,或辛辣厚味的素食造成內熱上蒸,症狀包括口渴飲冷、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口氣熱臭,並且伴有口渴飲冷、溲赤便祕、舌紅苔黃等胃有實熱之症。治療宜清胃泄熱,可以使用清胃湯或升麻黃連丸加減;若伴有便祕腑實,宜使用涼膈散。

  2. 腸胃食積口臭:由飲食失節,腸胃失運,宿食停滯,形成食積。臨床特點是口臭如酸腐,或夾有生食味,並且伴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腐穢、舌苔垢膩等傷食之症。治療宜消積導滯,可以使用保和丸、枳實導滯丸。

  3. 痰熱壅肺口臭:多見於肺熱、肺癰等病證。病機為痰熱壅肺,灼傷氣血,瘀結成癰,血敗為膿。症狀包括咳吐濁痰、膿血,口氣腥臭,胸痛等。治療宜清肺化痰闢濁,可以使用千金葦莖湯、瀉白散。

口臭多因臟腑積熱所致,或濕熱、或食積、或痰濁,其理亦猶陰濕留垢之臭。本節所述三證,皆為實證。臨床辨證時,胃熱上蒸口臭以口渴飲冷、口舌生瘡、便祕溲黃、苔黃為主症;腸胃食積口臭根據傷食病史以及乾臆食臭、吞酸噯腐、脘腹脹滿、舌苔腐膩等症狀進行鑒別;痰熱壅肺口臭以咳唾腥臭痰、胸滿胸痛為主症。只要抓住證因特徵,就可以區別。

文獻別錄

1.《儒門事親》卷六:有一男子口氣臭穢,臭味如發廁,連親戚都不肯與他對話。一位醫生表示,口臭是由於肺的金屬元素主宰腥臭,金屬被火煉燒後會產生焦臭。久而久之,焦臭會產生腦臟的腐爛臭味,而腦臟與腎相連。這種病屬於極熱的情況,因此需要治療方法是湧穴,首先用茶調散湧七分,晚上使用舟車丸、濬川散,連續服用五到七次,這樣就可以消除臭味。所以,人們對於口臭以為是肺和胃相通造成的,這是錯誤的觀念。

2.《壽世保元》卷六:一位男子口臭,牙齦紅爛,腿膝無力軟弱。有時使用黃柏等藥,情況更加嚴重,口中還有鹹味。這是腎經虛熱的症狀,使用六味丸後症狀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