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足痿」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足痿是中醫學病證名,是指足部痿軟無力,不能行走的病證。足痿的病因病機主要與肝腎不足、氣血虧虛、風寒濕邪等有關。臨床表現主要為足部肌肉萎縮、無力,行走困難,或足部麻木、疼痛,或足部皮膚乾燥、脫屑,或足部腫脹、疼痛等。

足痿的治療以補益肝腎、益氣養血、祛風除濕為主。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防風通聖散等。

足痿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平時要注意保養肝腎,避免過度勞累,注意休息。
  2. 飲食要清淡,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
  3.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4. 避免受寒,注意保暖。
  5. 若出現足痿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帶脈

帶脈

  • 1.《針灸逢源》:「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也。
  • 2.《針灸甲乙經》:「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矣。痿厥為四末束悶,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 3.《針灸素難要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之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空,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 4.《針灸素難要旨》:「足髀不可舉,側而取之,在樞閤中,以員利針,大針不可刺。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補其榮而通其俞。

交信

交信

  • 1.《針灸逢源》:「復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後五分。除踝量上二寸前傍骨陷中是伏溜。後傍筋是交信兩穴只隔一筋。腎脈所行為經。虛則補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舌乾涎出。足痿胻寒。腹鳴水腫。五淋盜汗。齒齲脈微細。

復溜

復溜

  • 1.《針灸逢源》:「復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後五分。除踝量上二寸前傍骨陷中是伏溜。後傍筋是交信兩穴只隔一筋。腎脈所行為經。虛則補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舌乾涎出。足痿胻寒。腹鳴水腫。五淋盜汗。齒齲脈微細。

氣衝

氣衝

  • 1.《針灸甲乙經》:「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各補其營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則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矣。痿厥為四末束悶,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無休病已止。
  • 2.《針灸素難要旨》:「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治之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空,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帝曰:善!

三陰交

三陰交

  • 1.《黃帝明堂灸經》:「_三陰交_,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膝內廉痛,小便不利,身重足痿,不能行也。
  • 2.《普濟方·針灸》:「治腹腫不能食。及療水病。腹腫繞臍痛。沖胸不得息。並水氣浮腫。鼓脹腸鳴如雷聲。時上衝心。及胃虛脹。穴水分(灸七壯。若是水病。灸大良。三因方云。可灸三陰交穴。及風門穴。明堂經云。灸二壯。主小便不利。身腫足痿)

膏肓

膏肓

  • 1.《普濟方·針灸》:「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後起。得陳了翁家傳為灸膏肓穴。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即胸中氣平。腫脹俱損。利止而食進。甲午已能肩輿出謁。後再報之。仍是百壯。自是疾證浸減。以至康寧。時親舊間見此殊功。灸者數人。宿疴皆除。孫真人謂。
  • 2.《炙膏肓腧穴法》:「餘自許昌遭金狄之難,憂勞危難,沖冒寒暑,過此東下。丁未八月,抵泗濱,感 瘧。既至琴川,為醫妄治,榮衛衰耗,明年春末,尚苦 腫腹脹,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後起。得陳了翁家專為灸膏肓俞,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既胸中氣平,腫脹俱損,利止而食進。

水分

水分

  • 1.《普濟方·針灸》:「治腹腫不能食。及療水病。腹腫繞臍痛。沖胸不得息。並水氣浮腫。鼓脹腸鳴如雷聲。時上衝心。及胃虛脹。穴水分(灸七壯。若是水病。灸大良。三因方云。可灸三陰交穴。及風門穴。明堂經云。灸二壯。主小便不利。身腫足痿)

風門

風門

  • 1.《普濟方·針灸》:「治腹腫不能食。及療水病。腹腫繞臍痛。沖胸不得息。並水氣浮腫。鼓脹腸鳴如雷聲。時上衝心。及胃虛脹。穴水分(灸七壯。若是水病。灸大良。三因方云。可灸三陰交穴。及風門穴。明堂經云。灸二壯。主小便不利。身腫足痿)

完骨

完骨

  • 1.《針灸問答》:「答:完骨耳後四分中,七壯三分何病從,主治足痿牙車急,頭風耳痛癲疾癰。(注:完骨穴,在耳後入髮際四分。七壯,三分。主治足痿失履不收,牙車急,頰腫,頭面腫,頸項痛,頭風耳後痛,煩心,小便赤黃,喉痹,齒齲,口眼喎斜,癲疾等症。)

肓俞

肓俞

  • 1.《炙膏肓腧穴法》:「餘自許昌遭金狄之難,憂勞危難,沖冒寒暑,過此東下。丁未八月,抵泗濱,感 瘧。既至琴川,為醫妄治,榮衛衰耗,明年春末,尚苦 腫腹脹,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後起。得陳了翁家專為灸膏肓俞,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既胸中氣平,腫脹俱損,利止而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