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2)

1. 補瀉雪心歌

(聚英)

行針補瀉分寒熱,瀉寒瀉熱須分別。捻指向外瀉之方,捻指向內補之訣。補左須當大指前,補右大指往後拽(舊本瀉左瀉右誤),瀉左次指向前搓,瀉右大指往上拽(舊本補左補右。誤)。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補瀉又要識迎隨(經絡之逆順),隨則為補迎為瀉。古人補瀉左右分,

今人乃為男女別。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兩手陽經從上頭,陰經胸走手指輒。兩足陽經頭走足,陰經上走腹中結。隨則針頭隨經行,迎則針頭迎經奪。更有補瀉定呼吸,吸瀉呼補真奇絕。補則呼出卻入針,循摩針用三飛法(循摩。舊本㘞。聲按道家演法必從泥丸宮運祖氣㘞的一聲㘞聲是也針家不用此法。

故易之。三飛法見下)氣至出針吸氣入,疾而一退急捫穴。瀉則吸氣方入針,伸提氣令通身達(伸提氣令舊本㘞聲祖氣),氣至出針呼氣入,徐而三退穴開捺。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正是補瀉元中元,莫向人前輕易說。

白話文:

針灸的補瀉方法要根據寒熱來區分,瀉寒要用瀉寒的方法,瀉熱要用瀉熱的方法。 捻轉針柄向外是瀉法,捻轉針柄向內是補法。 要補左邊的穴位,針要在大拇指的前方捻轉;要補右邊的穴位,針要在大拇指的後方捻轉(舊的版本說瀉左瀉右是錯誤的)。 要瀉左邊的穴位,針要用食指向前搓;要瀉右邊的穴位,針要用大拇指向上搓(舊的版本說補左補右是錯誤的)。 為什麼補瀉方法有兩種呢?因為經絡是從身體兩邊發出來的,補瀉也要知道經絡的順逆,順著經絡走是補,逆著經絡走是瀉。 古人補瀉是分左右的,現在的人則分男女。男女的經脈是一樣的,日夜不停地循環。 兩手的陽經是從頭部開始,陰經從胸部走向手指。兩腳的陽經是從頭部走向腳,陰經從腳走向腹部。順著經絡走,針頭要跟著經絡的方向走;逆著經絡走,針頭要逆著經絡的方向走。 還有通過呼吸來決定補瀉的方法,吸氣時瀉,呼氣時補,真是神奇的方法。補法時,呼氣時入針,順著經絡輕輕捻轉針,用三飛法(詳細方法在下面),感到氣到了就出針,在吸氣時,快速退針,然後迅速按壓穴位。瀉法時,吸氣時入針,用提拉的方法讓氣血通暢全身,感到氣到了就出針,在呼氣時,慢慢退針三次,讓穴位打開。 這個訣竅是梓桑君傳下來的,我現在把它傳授給你,已經把我的心意都表達清楚了。這正是補瀉方法中最根本的原理,不要輕易地告訴別人。

2. 瀉訣補訣

(神應經)

陳宏剛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於宋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

食指向後,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針,俱依此法,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往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大指向前,

食指向後,依前法連搓三下,輕提針頭向右轉,是針右邊瀉法,欲出針時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為瀉法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赤目等疾,明見其為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其餘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

後補真氣,此乃先師不傳之秘訣也,如人有疾,依前用手法,催氣取氣,瀉之既畢,卻行補法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如針左邊捻針頭向右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用左手大指食指持針,

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如有數穴,依此法行之既畢,停少時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

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為補法。

(按補瀉散見於寶命。八正。離合。真邪。針解等篇。又有併合流注迎隨諸法。而大成書中有燒山火。透天涼青龍白虎等名。皆失經義○內經針。即刺也。俗以針在穴中良久者謂針。針至穴即去者謂刺。非也)。

白話文:

瀉的訣竅

陳宏剛說,找對穴位後,用左手大拇指按住穴位,右手拿著針在穴位上方,讓病人咳嗽一聲,趁咳嗽時將針刺入到需要的深度。等幾個穴位都扎完針後,稍停一下,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柄,輕輕地搖動針,同時前後搓捻,像手在顫抖一樣,這叫做「催氣」。大約做五六次,感覺針下變緊時,就用瀉法。如果是扎左邊的穴位,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柄,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用針頭輕輕往左邊提轉。如果扎了多個穴位,都按此方法往左轉。轉完後,再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柄,用食指連續搓三下,這叫做「飛」,然後輕輕地往左提一下針頭,略退針半分左右,這叫做「三飛一退」。按此方法做五六次,感覺針下沉重緊實,就是氣已經到了極限。再輕輕往左轉一兩次。如果是扎右邊的穴位,就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柄,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按照前面的方法連續搓三下,輕輕提一下針頭往右轉,這就是針右邊的瀉法。要出針時,讓病人咳嗽一聲,趁咳嗽時快速出針,這就是瀉法。一般人有病,都是邪氣侵入導致,即使病人身體虛弱,也不能只用補法。《內經》說:「邪氣所侵入的地方,正氣一定虛弱。」例如患了紅眼病等疾病,明顯是邪熱引起的,就可以專用瀉法。其他疾病一般使用平補平瀉的方法,必須先瀉後補,也就是先去除邪氣,再補充真氣,這是老師傳下來的秘訣。

補的訣竅

如果有人生病,按照之前的手法,催氣取氣,瀉完之後,就開始用補法。讓病人吸一口氣,趁吸氣時轉針,如果是扎左邊的穴位,就往右轉針頭,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柄,食指向前,大指向後,然後捻針深入一兩分,使真氣深入肌肉。如果是扎右邊的穴位,就往左轉針頭,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柄,食指向前,大指向後,然後捻針深入一兩分。如果扎了多個穴位,都按此方法操作。完成後,停一下,在針頭上輕彈三下,這樣重複三次,再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針柄,用大拇指連續搓三下,這叫做「飛」,然後將針深入一兩分,並把針頭向左邊轉,這叫做「一進三飛」。按此方法做五六次,感覺針下沉重緊實,或者針下發熱,就是氣已經充足。讓病人吸一口氣,趁吸氣時快速出針,立刻用手按住穴位,這就是補法。

(按:補瀉的方法分散在《寶命》、《八正》、《離合》、《真邪》、《針解》等篇中。還有配合經脈流注、迎隨等方法。而後來的醫書中出現了燒山火、透天涼、青龍擺尾、白虎搖頭等名稱,都偏離了經文的原意。《內經》中的針,就是刺的意思。現在民間將針長時間留在穴位中叫做「針」,針一到穴位就拔出來叫做「刺」,這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