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針三要集
《選針三要集》一書,由日本近代針灸名家杉山和一所著,是一部深入探討針灸核心理論與臨床實踐的專著。此書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中,並於1993年由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根據1936年的鉛印本校勘翻印,體現了其跨越時空與地域的學術價值,以及其在日本針灸學界乃至東亞傳統醫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杉山和一不僅是日本醫學博士,曾擔任東京醫科大學教授及日本針灸學會會長,其學術背景深厚,結合了現代醫學的嚴謹與傳統醫學的精髓,使得本書在繼承古典的同時,也具備了系統化的現代學術風格。
本書之所以定名為「選針三要集」,顧名思義,應是作者認為針灸治療有三大核心要素或原則,是學習與實踐針灸必須掌握的關鍵。根據書籍結構的描述,這三大要素很可能體現在其三卷的編排上:第一卷聚焦於針灸的理論基礎,第二卷探討臨床應用,第三卷則關乎針具與操作方法。這種結構安排,符合由理到法再到術的學習脈絡,清晰地為讀者勾勒出學習針灸的全貌。
第一卷「論述針灸的理論基礎」,是整本書的基石。它涵蓋了針灸的起源與發展歷史,闡述了作為針灸理論核心的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腧穴學說等。這部分內容雖然在提供的「內容精要」中以概括的方式呈現,但從其與古典醫籍緊密聯繫的特點來看,作者應是回溯源頭,從《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中汲取理論營養,並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闡述。針灸並非無根之學,其理論體系建立在對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人體與自然關係的深刻認知之上。陰陽五行解釋了宇宙萬物的相互關係和變化規律,經絡學說描繪了氣血運行、連接臟腑肢節的通路,腧穴學說則定位了治療的關鍵點。這些理論共同構成了針灸辨證論治的基礎。
第二卷「論述針灸的臨床應用」,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橋樑。此卷詳細介紹了針灸在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廣泛病症中的應用方法。這部分內容是作者臨床經驗的集中體現。結合前述的理論基礎,作者可能會針對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機,指導讀者如何選取特定的經絡和腧穴,運用不同的針刺手法來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扶正祛邪。一個優秀的針灸家,不僅要精通理論,更要能將理論靈活運用於複雜多變的臨床情境,針對個體差異和病情變化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部分內容對於提高臨床療效至關重要。
第三卷「論述針灸的針具和操作方法」,則是針灸技法的核心。針灸治療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針具的選擇和操作手法的精準。此卷可能會介紹不同種類的針具(如毫針、火針、三稜針等)及其適用範圍,詳細闡述進針、行針、出針等基本手法,以及各種複雜的輔助手法(如捻轉、提插、震顫等)。正確的操作不僅能提高療效,也能避免醫療事故。這部分內容強調了針灸作為一門技藝的實踐性要求,是保證治療安全有效的基礎。
從提供的序言和卷上部分內容來看,杉山和一極其強調針灸的經典根基。序言中,作者謙稱自己稟賦偏陋,但立志於針道,師從注重「宗軒岐」、以《內經》為宗的先生。這明確表明了本書的學術源流。先生之道的核心是「補瀉要穴,分虛實,用補瀉,宗井榮俞經合」。這四個要素——補瀉、要穴、虛實診斷、井榮俞經合穴——構成了學習針灸的「主要」內容,與卷一前幾章的標題高度契合,證實了這些正是作者認為的「選針」核心要義。
序言中還引用了《靈樞·玉版篇》關於針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的論述,並批判了唐代王燾等人對針灸深意的失察。這段討論非常重要,它揭示了針灸的潛在危險性,強調了施針者必須具備極高的技巧和判斷力,正如《寶命論》所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需要「神無營於眾物」,這正是「工巧」的體現,也是不可「妄用」的根本原因。作者藉此反駁了對針灸的輕視或誤解,強調了針灸與藥物、艾灸同樣重要,三者兼得才能稱為醫者。他以傷寒熱入血室、閃挫等病證為例,說明針刺在某些情況下是藥物無法替代、甚至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這部分內容不僅論證了針灸的價值,更闡述了針灸學本身所蘊含的深刻醫理和對醫者素質的嚴格要求,包括「治神、知養身、知毒藥為真、制砭石小大、知府藏血氣之診」這「五法」,是成為一名合格醫者的基礎。
卷上第一篇「論補瀉迎隨第一」深入探討了針灸中最重要的操作手法之一——補瀉。作者回溯了《靈樞》、《難經》等經典對補瀉方法的不同描述,包括呼吸補瀉法和手技補瀉法(如「知為針者,信其左」)。他特別引述先生的觀點,強調「迎隨」作為補瀉的主導原則:「迎而刺之曰瀉,隨而刺之曰補」。迎隨的依據在於經氣的運行方向:逆經氣方向為迎為瀉,順經氣方向為隨為補。這與手足三陰三陽經的循行方向相符。更深層次地,作者或其師認為「有瀉無補」的說法並非絕對,而是對症下針的目的在於「欲和其陰陽,欲調其血氣,使無偏勝,而得其平」。這才是補瀉的真正意義。對於氣血虧損、形容羸瘦的虛證,不應盲目用針「調補」,否則可能「反傷元氣」。這再次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補瀉是手段,目的是恢復陰陽平衡。
卷上第二篇「論井榮俞經合第二」聚焦於五俞穴(井、榮、俞、經、合)的應用。作者引用《靈樞》、《難經》的論述,闡明了五俞穴的定義(以經氣的出入流注為據)及其在診治疾病中的作用(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等)。這些穴位是各經脈循行線上的重要節點,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和治療範圍。文中還提及了十二原穴,強調其與五臟的密切關係以及在診斷和治療臟腑病中的重要性(「五臟有病也,應出十二原」)。作者通過列舉肺、大腸等經的井、榮、俞、經、合、原穴,具體地展示了這些穴位的分佈和歸屬。此外,還提到了五俞穴與季節的關係(春刺井,夏刺榮等),以及與五臟的對應,體現了針灸治療順應四時、整體考慮的特點。這部分內容為臨床選穴提供了經典依據和具體指導。
卷上第三篇「論虛實第三」雖然提供的文本不完整,但從開頭已經明確指出,醫道的核心在於辨別「虛實」,針刺治療尤其如此。作者引用「天有寒暑,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等經典名句,強調了虛實診斷對於決定是否施針以及如何施針的決定性作用。文中列舉了「五虛」的具體表現(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並明確指出在這些虛證情況下「勿近者,不刺針也」。這與第一篇關於「有瀉無補」的討論相呼應,再次強調了對虛證的審慎態度,避免因誤用針刺而損傷正氣。辨別虛實,是針灸辨證論治的第一步,也是保障治療安全有效的前提。
總而言之,《選針三要集》是一部承襲古典、注重實踐的針灸學著作。杉山和一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提煉出「選針」的三大核心要素,並將其系統地組織為理論基礎、臨床應用和針具技法三個層面。從提供的序言和卷上內容來看,本書特別強調回歸經典,如《黃帝內經》、《難經》,並對補瀉、五俞穴、虛實等核心概念進行了深入的闡述與辨析。作者通過師承體系和對經典的獨到理解,批判了對針灸的誤解,強調了針灸作為一門高深醫術對醫者素質和技能的嚴格要求。本書不僅為讀者提供了針灸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南,更傳達了一種嚴謹治學、慎重臨床的醫學態度。對於研究傳統針灸學、學習經典理論、提高臨床技能的讀者而言,本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在日本傳統醫學背景下的形成,也為我們研究東亞傳統醫學的發展與交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