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針三要集》~ 卷上 (1)
卷上 (1)
1. 論補瀉迎隨第一
愚遍考內經。幽玄微妙。而難得其旨。靈樞第一篇曰。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若蚊虻止。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又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是補也。
世說亦論補瀉也。捻針向於呼吸。開於針跡。可謂瀉隨於呼吸閉穴。是補也。實一說也。非可用。必非不可用。如何者。難經曰。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榮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
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師曰。左右可分補瀉。欲瀉左者。當將大指內之。欲瀉右者。將大指當外。反此者。謂補也。足下問難經之本意。補瀉呼吸。為不可用否。予曰。實非不可用呼吸如何者。
白話文:
我反复研读《内经》,其中深奥微妙之处,难以领悟其精髓。
《灵枢》第一篇说:“泻法,必须持针向内,放针而出,排解阳气,邪气才能泄出。按住针,再引针前进,补法则要随着气的流动,顺应其意。若虚虚实实,行针如蚊虻停留,似要留下却又返回,离去时如弦断一般,令左侧归于右侧,其气便会停止,外门已闭,中气才会充实。”
《灵枢》又说:“缓慢进针,缓慢出针,称为导气,这就是补法。”
世俗说法也谈论补泻之法,说捻针要随着呼吸,开针要沿着针痕,可以认为泻法要随着呼吸而闭穴,补法则相反。这只是其中一种说法,并非一定适用,也并非一定不适用。
究竟如何呢?《难经》说:“补泻之法,并非一定要配合呼吸,出针进针皆可。懂得针灸的人,相信左侧,不懂针灸的人,相信右侧。在刺针时,先用左手按住要刺的荣、俞穴位,用力弹动,使指爪向下,气血就会涌来,像动脉跳动一样。顺着针的方向刺入,得气后,再推针向内,这就是补法;针刺后,再伸针出去,这就是泻法。不得气,就像男患者针刺外侧,女患者针刺内侧不得气一样,都是十死无生的征兆。”
老师说:“左右手可以分别进行补泻。想要泻左侧,就将大拇指向内;想要泻右侧,就将大拇指向外。反之则为补法。”
您问《难经》的本意,补泻是否可以用呼吸配合?我回答说:“确实并非不能用呼吸配合,关键是如何运用。”
按真邪論有言。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非是謂呼吸也。難經謂非必呼吸出內針。必一字。實不可看過也。如何者。非內呼出吸曰補。內吸出呼為瀉而已。以不盡經之深意爾。且至楊氏虞氏之輩論補瀉呼吸明也。
何謂呼吸無補瀉哉。師曰。補瀉者。以迎隨可主也。迎而刺之曰瀉。隨而刺之曰補。故經曰。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以手足三陰三陽。又論如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
白話文:
古籍中關於真邪論有記載,說到吸氣時應該將針扎入穴位,不要讓氣逆行,靜靜地停留,避免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來尋找氣感,所以要等病人呼氣時再拔針,等到所有氣都呼出,才算是瀉法。這並不是指一般的呼吸,而是指經絡中的氣。難經也說,針灸並非一定要在呼吸時扎針,關鍵在於那個「一」字,不可輕易忽略。怎麼說呢?不是呼氣時扎針就叫做補,吸氣時扎針就叫做瀉,而是要根據經絡中的氣機變化來決定。楊氏虞氏等醫家對補瀉和呼吸的關係論述得非常清楚。
什麼叫做呼吸與補瀉無關呢?師傅說,補瀉的關鍵在於迎隨,迎着氣機扎針叫做瀉,隨着氣機扎針叫做補。所以經書說:「逆着氣機奪取,怎麼可能不虛呢?追隨氣機補充,怎麼可能不實呢?」迎着氣機,隨着氣機,用心與氣機相和,這就是針灸之道。再以手足三陰三陽來說,例如手三陰經,從臟腑循行到手,手三陽經,從手循行到頭,足三陰經,從足循行到腹部,足三陽經,從足循行到頭。
從頭走足。逆其氣為迎為瀉。順其氣為隨為補也。或問針者。有瀉無補也。如何為補。予曰。非謂實無者。然觀內經諸篇。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寶命全形論曰。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閱。五使篇曰。血氣有餘。肌肉堅緻。
故可苦以針。奇病論曰。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脈度篇。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邪氣臟腑病形篇論。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是無補謂也。然師常曰。人身血氣之往來。經絡之流貫。或補陰可以配陽。或因此可以攻彼。不過欲和其陰陽。
白話文:
我說,並不是說真的沒有補法。看看《內經》的諸多篇章,像是《根結篇》就說:「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氣血虛弱,就不要用針刺。又如《寶命全形論》中提到:「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閱。」指的是,虛弱的人要遠離實證,也不要離得太遠。還有《五使篇》提到:「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氣血充沛,肌肉結實,就可以用針灸來治療。
故可苦以針。奇病論曰。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脈度篇。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邪氣臟腑病形篇論。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是無補謂也。
所以,只有氣血充足的人才可以用針灸來治療。像是《奇病論》中說:「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身體虛弱,就像瘦骨嶙峋的人不適合用石頭打擊一樣,不適合用針灸治療。而《脈度篇》也提到:「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意思是說,氣血旺盛的人應該用瀉法,氣血虛弱的人應該用藥物來補。還有《邪氣臟腑病形篇論》提到:「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意思是說,虛弱的人,陰陽氣血都不足,不適合用針灸,要用藥物來調理。所以說,並非針灸沒有補法。
然師常曰。人身血氣之往來。經絡之流貫。或補陰可以配陽。或因此可以攻彼。不過欲和其陰陽。
但師父常常說,人體氣血的運行和經絡的流貫,可以通過補陰來配陽,也可以通過刺激某個部位來治療其他部位。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調和陰陽,達到平衡。
欲調其血氣。使無偏勝。而得其平。是所謂補瀉也。世醫庸庸榮衛之虧損。形容之羸瘦。一切精虛氣竭等證。概欲用針調補。反傷元氣。以是有瀉無補。嗚呼。至哉言矣。愚又按諸篇靈樞經。有言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又曰。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真針家之大義存於此。病留經絡。或氣逆臟腑。是所以針能治。故先生言補。非謂實無。同志之輩。於是乎可解疑論焉。
白話文:
想要調整身體的血氣,使其不偏不倚,達到平衡狀態,這就是所謂的補瀉。世俗醫生常常不分輕重,面對氣血虧損、形體消瘦、精氣神不足等症狀,就急於用針灸補益,反而損傷元氣,導致有瀉無補。唉!這段話真是至理名言!我還查閱了《靈樞經》,裡面也有提到虛實的關鍵,九針是最精妙的治療方法,補瀉的時機應該用針灸來調節。經書裡還說:「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這就是針灸醫學的精髓所在。疾病停留於經絡,或者氣逆於臟腑,這就是針灸能夠治療的原因。所以古人說「補」,並不是指身體沒有實力,真正明白道理的人,應該能夠從中解惑。
2. 論井榮俞經合第二
帝曰。予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或問主於其病如何。予曰。大意論。難經井主心下滿。
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所主病也。復謝氏注曰。舉五臟之病。以各一端為例。余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舉臟足以該之。又經論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病。
白話文:
皇帝问岐伯,想要了解五脏六腑的起源。岐伯解释了五脏六腑的经络系统,包括五脏五俞,六腑六俞,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一共二十七条气脉。他指出这些气脉从不同的部位出发,分别被称为井穴、荣穴、俞穴、经穴和合穴,并对应着不同的病症。
接着,皇帝问这些穴位对应的病症是什么。岐伯以《难经》的理论为依据,解释了不同穴位所主治的病症,例如井穴主治心下满,荣穴主治身热,俞穴主治身体沉重和关节疼痛等等。
谢氏在注解中说明,文中只列举了五脏的病症,其他病症可以类推,并且可以互相参照。之所以没有提六腑,是因为五脏已经包含了六腑。
最后,岐伯再次强调了五脏六腑之间的联系,说明六腑与五脏之间互相依存,并由十二原经脉和四关穴位连接。五脏生病,也会影响六腑,反之亦然。
总结
这段文字是关于五脏六腑与经络系统关系的讲解,涉及了井穴、荣穴、俞穴、经穴、合穴等概念,以及它们与对应病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阐述了五脏六腑的相互联系,以及经脉系统在其中的作用。
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病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肺之原出於大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大沖。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大溪。少陰之原。出於神門。膽之原。出於丘墟。
胃之原。出於衝陽。膀胱之原。出於京骨。三焦之原。出於陽池。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者。按井榮俞經合。又井榮俞原經合者。可分經穴主。如五臟五。如六腑六。然肺以少商為井。魚際為榮。大淵為腧。經渠為經。
尺澤為合。如大腸商陽為井。二間為榮。三間為腧。合谷為原。陽谿為經。曲池為合。肺心以終為井。脾肝腎以初為井。至如六腑。膀胱膽胃以終為井。大腸小腸三焦得初為井。又難經曰。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
白話文:
想要診斷五臟的病,就要觀察十二原,所謂十二原,就是五臟受到三百六十五節氣影響而產生的變化。當五臟有病時,就會反映在十二原上,每個十二原都对应着特定的臟腑。只要了解十二原的位置和變化,就能夠從中推断出五臟的病症。例如,肺的十二原位於大淵穴,心臟的十二原位於大陵穴,肝臟的十二原位於大沖穴,脾臟的十二原位於大白穴,腎臟的十二原位於大溪穴,少陰的十二原位於神門穴,膽的十二原位於丘墟穴,胃的十二原位於衝陽穴,膀胱的十二原位於京骨穴,三焦的十二原位於陽池穴,大腸的十二原位於合谷穴,小腸的十二原位於腕骨穴。
這些十二原穴可以用来治疗五臟六腑的疾病。可以根据井、榮、俞、經、合的五個部位來區分經絡和穴位,例如五臟对应五個穴位,六腑对应六個穴位。肺部以少商穴為井穴,魚際穴為榮穴,大淵穴為俞穴,經渠穴為經穴,尺澤穴為合穴。大腸則以商陽穴為井穴,二間穴為榮穴,三間穴為俞穴,合谷穴為原穴,陽谿穴為經穴,曲池穴為合穴。肺和心臟以終點穴位為井穴,而脾、肝、腎則以起始穴位為井穴。六腑中,膀胱、膽、胃以終點穴位為井穴,大腸、小腸、三焦則以起始穴位為井穴。
《難經》中提到,春天要刺井穴,夏天要刺榮穴,季夏要刺俞穴,秋天要刺經穴,冬天要刺合穴。这是因为,春天邪气侵犯肝臟,所以要刺井穴,夏天邪氣侵犯心臟,所以要刺榮穴,以此類推。
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牙在腎。每一病。雖不言刺法。推類隨求可詳審。
白話文:
當疾病出現在心中時,在季夏時期使用針灸治療;當疾病出現在脾胃時,在秋季進行經絡刺激治療;當疾病出現在肺部時,在冬季進行穴位按摩治療;當疾病出現在腎臟時,每一個病症雖然沒有明確指出要採用哪種療法,但可以通過推理和尋找來詳細評估並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
3. 論虛實第三
夫醫之道。在於虛實。針刺猶可分虛實。故經曰。天有寒暑。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足下問何謂五虛也。予曰。經曰。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所謂五虛也。勿近者。不刺針也。何謂五實。予曰。經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所謂五實也。
匆遠者。以針之難補易瀉故也。分要穴用補瀉。宗虛實。而求於其治者。千變萬患。何有不俞之理哉。
白話文:
醫學的精髓在於辨別虛實。針灸治療也要區分虛實。古籍記載,天地有寒暑之分,人體也有虛實之別,五種虛證不宜施針,五種實證不宜遠離。您問什麼是五種虛證,我說古籍記載,脈細皮寒、氣少泄、小便頻繁、大便溏瀉、飲食不進,這就是五種虛證,不宜施針。什麼是五種實證呢?我說古籍記載,脈盛皮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神志昏迷,這就是五種實證。之所以說五種實證不宜遠離,是因為針灸治療以補瀉為主,實證容易瀉,虛證難以補。因此,要根據穴位選擇補瀉手法,以虛實為宗,才能針對病症進行治療,面對千變萬化的病患,又有什麼治不好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