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針三要集》~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論補瀉迎隨第一

愚遍考《內經》,幽玄微妙,而難得其旨。《靈樞》第一篇曰:「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若蚊虻止,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又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是補也。」

世說亦論補瀉也:捻針向於呼吸,開於針跡,可謂瀉;隨於呼吸閉穴,是補也。實一說也,非可用。必非不可用,如何者?

《難經》曰:「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榮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師曰:「左右可分補瀉。欲瀉左者,當將大指內之;欲瀉右者,將大指當外。反此者,謂補也。」

足下問《難經》之本意,補瀉呼吸,為不可用否?予曰:「實非不可用呼吸,如何者?按《真邪論》有言:『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非是謂呼吸也。」

《難經》謂「非必呼吸出內針」,「必」一字,實不可看過也。如何者?非「內呼出吸」曰補,「內吸出呼」為瀉而已,以不盡經之深意爾。且至楊氏、虞氏之輩,論補瀉呼吸明也。

何謂呼吸無補瀉哉?師曰:「補瀉者,以迎隨可主也。迎而刺之,曰瀉;隨而刺之,曰補。故《經》曰:『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以手足三陰三陽,又論:如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逆其氣為迎為瀉;順其氣為隨為補也。或問:「針者,有瀉無補也。如何為補?」予曰:「非謂實無者。然觀《內經》諸篇:

《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寶命全形論》曰:『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閱。』

《五閱五使篇》曰:『血氣有餘,肌肉堅緻,故可苦以針。』

《奇病論》曰:『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

《脈度篇》:『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

《邪氣臟腑病形篇》論:『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是無補謂也。

然師常曰:「人身血氣之往來,經絡之流貫,或補陰可以配陽,或因此可以攻彼,不過欲和其陰陽,欲調其血氣,使無偏勝,而得其平,是所謂補瀉也。」世醫庸庸,榮衛之虧損,形容之羸瘦,一切精虛氣竭等證,概欲用針調補,反傷元氣,以是有瀉無補。嗚呼!至哉言矣!

愚又按諸篇《靈樞經》,有言:「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又曰:「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真針家之大義,存於此。病留經絡,或氣逆臟腑,是所以針能治。故先生言補,非謂實無。同志之輩,於是乎可解疑論焉。

白話文:

我全面考察了《黃帝內經》,其內容深奧精微,理解其核心意義並不容易。在《靈樞》的第一章中提到,瀉法指的是必須先掌握體內的情況,然後才能釋放和排除它,排出體內的陽氣,讓邪氣得以排放。在拔針後輕輕按下,這是補法。"隨之"的意思是,如果針感出現,就像蚊蟲叮咬般,針感會停留後再回歸,拔針時像弓弦斷裂那樣迅速,使左側影響到右側,這樣氣息就會停止,外部的孔道關閉,體內的氣就會充盈。又說,緩慢地進針和出針,稱之為引導氣息,這就是補法。

世間的說法也討論了補瀉法,即在呼吸之間捻轉針具,開通針刺部位,這可以稱為瀉法。在呼吸閉合時針刺,這就是補法。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理論,不是一定不能使用,但也不是絕對能使用。這是因為《難經》說,補瀉的方法並不一定與呼吸相關,針刺時出針入針也不一定要配合呼吸。對於懂得針刺的人,他們相信左側;對於不懂針刺的人,他們相信右側。在刺針時,先以左手按壓針刺部位,彈動並用力按壓,然後觀察氣息的來臨,就像動脈搏動的樣子,順著針的方向刺入,獲得氣息後再推針進入,這就是補法。如果動針並拉伸,那就是瀉法。如果無法獲得氣息,對於男性來說,應該針刺體外,對於女性來說,應該針刺體內,如果無法獲得氣息,那就表示病情已經到了十分危急的程度,無法治療。老師說,左右兩側可以用來區分補瀉,如果想用瀉法處理左側,就將拇指向內推;如果想處理右側,就將拇指向外拉。反之,就是補法。

有人問,《難經》原本的意圖是說補瀉法和呼吸無關,是否表示不能使用呼吸配合補瀉?我回答,實際上並非完全不能使用呼吸。根據《真邪論》中的描述,吸氣時針刺,不要讓氣息受到阻礙,靜靜地保持針刺狀態,不要讓邪氣擴散。在吸氣時轉動針具以獲得氣息,然後等待呼氣時引導針具,直到呼氣結束才拔針,這樣就能讓大量的氣息排出,這就是瀉法。這裡所說的呼吸並非單純的呼吸,而是與針刺過程中的呼吸相結合。《難經》提到,補瀉法並不一定需要配合呼吸,這個"不一定"的字眼非常重要,不能忽視。這並不是說,內部呼氣外部吸氣就是補法,內部吸氣外部呼氣就是瀉法,因為這樣無法完全體現經典的深層意義。而且,像楊氏和虞氏等人對補瀉法和呼吸的討論非常清楚。

老師說,補瀉法可以通過迎隨來控制。逆著氣息的方向針刺就是瀉法,順著氣息的方向針刺就是補法。因此,經典中說:"逆其氣息而奪取它,怎麼可能不虛弱呢?順其氣息而輔助它,怎麼可能不充實呢?迎隨氣息,用意念調和它,針灸之道就完成了。"對於手足三陰三陽的經絡,也可以同樣應用。例如,手部的三陰經從臟器走向手部,手部的三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足部的三陰經從腳部走向腹部,足部的三陽經從頭部走向腳部。逆著氣息方向就是迎法,也就是瀉法;順著氣息方向就是隨法,也就是補法。

有人問,針灸治療只有瀉法,沒有補法嗎?我回答,並不是真的沒有補法。然而,從《黃帝內經》各篇章來看,例如《根結篇》中提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這是陰陽氣都不足的情況,不能進行針灸治療。"《寶命全形論》中提到:"人有虛實之分,五虛之症不宜針灸,五實之症則需針灸。"《五閱五使篇》中提到:"血氣充足,肌肉堅韌,可以承受針灸。"《奇病論》中提到:"所謂'無損不足',指的是身體瘦弱,不適合使用砭石治療。"《脈度篇》中提到:"氣息旺盛者應採用瀉法,氣息虛弱者應服用藥物補充。"《邪氣臟腑病形篇》中提到:"對於小病症,如果陰陽形氣都虛弱,不應針灸治療,而應使用甘味藥物調理。"這些都是表明針灸治療並非只有瀉法,也有補法。然而,老師經常強調,人體內血氣的循環,經絡的流動,通過補陰可以平衡陽氣,或者通過一種方法可以治療另一種問題,其目的都是為了調和陰陽,調節血氣,避免一方過於強盛,達到平衡狀態,這就是所謂的補瀉法。一些庸醫往往只看到患者營養不良、體型消瘦、精氣虛弱等症狀,就想當然地使用針灸來調補,反而損害了患者的元氣。因此,有人認為針灸只有瀉法,沒有補法。唉,真是深刻的話啊!

我再次查閱《靈樞經》各篇章,其中提到虛實之要點,九針最為巧妙,補瀉的時機要靠針灸來實現。真正的針灸大師正是基於此。疾病留在經絡,或者氣息逆亂在臟腑,這就是針灸能夠治療的原因。所以,老師說的補法並非無的放矢。對於有共同志向的人來說,這些疑問和討論現在應該可以得到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