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杉山和一

《選針三要集》~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論補瀉迎隨第一

愚遍考內經。幽玄微妙。而難得其旨。靈樞第一篇曰。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若蚊虻止。如留而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又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是補也。

世說亦論補瀉也。捻針向於呼吸。開於針跡。可謂瀉隨於呼吸閉穴。是補也。實一說也。非可用。必非不可用。如何者。難經曰。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榮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

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師曰。左右可分補瀉。欲瀉左者。當將大指內之。欲瀉右者。將大指當外。反此者。謂補也。足下問難經之本意。補瀉呼吸。為不可用否。予曰。實非不可用呼吸如何者。

按真邪論有言。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非是謂呼吸也。難經謂非必呼吸出內針。必一字。實不可看過也。如何者。非內呼出吸曰補。內吸出呼為瀉而已。以不盡經之深意爾。且至楊氏虞氏之輩論補瀉呼吸明也。

何謂呼吸無補瀉哉。師曰。補瀉者。以迎隨可主也。迎而刺之曰瀉。隨而刺之曰補。故經曰。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以手足三陰三陽。又論如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逆其氣為迎為瀉。順其氣為隨為補也。或問針者。有瀉無補也。如何為補。予曰。非謂實無者。然觀內經諸篇。根結篇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寶命全形論曰。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五閱。五使篇曰。血氣有餘。肌肉堅緻。

故可苦以針。奇病論曰。所謂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鑱石也。脈度篇。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邪氣臟腑病形篇論。小者。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甘藥也。是無補謂也。然師常曰。人身血氣之往來。經絡之流貫。或補陰可以配陽。或因此可以攻彼。不過欲和其陰陽。

欲調其血氣。使無偏勝。而得其平。是所謂補瀉也。世醫庸庸榮衛之虧損。形容之羸瘦。一切精虛氣竭等證。概欲用針調補。反傷元氣。以是有瀉無補。嗚呼。至哉言矣。愚又按諸篇靈樞經。有言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又曰。虛則實之者。氣口虛而當補之也。

真針家之大義存於此。病留經絡。或氣逆臟腑。是所以針能治。故先生言補。非謂實無。同志之輩。於是乎可解疑論焉。

2. 論井榮俞經合第二

帝曰。予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或問主於其病如何。予曰。大意論。難經井主心下滿。

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所主病也。復謝氏注曰。舉五臟之病。以各一端為例。余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舉臟足以該之。又經論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病。

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病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肺之原出於大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大沖。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大溪。少陰之原。出於神門。膽之原。出於丘墟。

胃之原。出於衝陽。膀胱之原。出於京骨。三焦之原。出於陽池。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者。按井榮俞經合。又井榮俞原經合者。可分經穴主。如五臟五。如六腑六。然肺以少商為井。魚際為榮。大淵為腧。經渠為經。

尺澤為合。如大腸商陽為井。二間為榮。三間為腧。合谷為原。陽谿為經。曲池為合。肺心以終為井。脾肝腎以初為井。至如六腑。膀胱膽胃以終為井。大腸小腸三焦得初為井。又難經曰。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

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牙在腎。每一病。雖不言刺法。推類隨求可詳審。

3. 論虛實第三

夫醫之道。在於虛實。針刺猶可分虛實。故經曰。天有寒暑。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足下問何謂五虛也。予曰。經曰。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所謂五虛也。勿近者。不刺針也。何謂五實。予曰。經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所謂五實也。

匆遠者。以針之難補易瀉故也。分要穴用補瀉。宗虛實。而求於其治者。千變萬患。何有不俞之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