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針三要集》~ 卷上 (2)
卷上 (2)
1. 論井榮俞經合第二
帝曰:「予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
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流為榮,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或問主於其病如何?予曰:大意論,難經井主心下滿,榮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榮俞經合所主病也。」
復謝氏注曰:「舉五臟之病,以各一端為例,余病可以類推而互取也。不言六腑者,舉臟足以該之。又經論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病,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病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肺之原出於大淵,心之原出於大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神門,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膀胱之原,出於京骨,三焦之原,出於陽池,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病者。按井榮俞經合,又井榮俞原經合者,可分經穴主,如五臟五,如六腑六。然肺以少商為井,魚際為榮,大淵為俞,經渠為經,尺澤為合;如大腸商陽為井,二間為榮,三間為俞,合谷為原,陽谿為經,曲池為合。肺心以終為井,脾肝腎以初為井。至如六腑,膀胱膽胃以終為井,大腸小腸三焦得初為井。又難經曰:春刺井,夏刺榮,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榮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每一病,雖不言刺法,推類隨求,可詳審。」
白話文:
皇帝說,我希望瞭解五臟六腑的起源位置。岐伯回答,五臟各有五個俞穴,一共二十五個俞穴;六腑各有六個俞穴,一共三十六個俞穴。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總共有二十七種氣血運行。其中,氣血開始的地方稱為井,流動的地方稱為榮,注入的地方稱為俞,運行的地方稱為經,進入的地方稱為合。這二十七種氣血運行都在五個俞穴中。有人問這些穴位對應哪些病症,我解釋如下:
根據大體理論,難經記載:井穴主心下滿,榮穴主身體發熱,俞穴主身體沉重和關節疼痛,經穴主喘息咳嗽和寒熱交錯,合穴主逆氣和腹瀉。這些就是五臟六腑中井、榮、俞、經、合穴所對應的病症。
謝氏註釋進一步說明:以五臟的病症作為例子,其他的病症可以類推。並未特別提及六腑,因為五臟的理論已足夠涵蓋。此外,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個原穴,這十二個原穴出現在四肢的四關上,主要治療五臟的疾病。五臟若有病變,應從十二個原穴治療。十二個原穴,是五臟接收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血的主要通道。當五臟出現問題時,會反映在這十二個原穴上。清楚知道這些原穴的位置,就能通過觀察它們的反應來瞭解五臟的病變。
具體來說,肺的原穴在大淵,心的原穴在大陵,肝的原穴在太沖,脾的原穴在太白,腎的原穴在太溪,少陰的原穴在神門,膽的原穴在丘墟,胃的原穴在衝陽,膀胱的原穴在京骨,三焦的原穴在陽池,大腸的原穴在合谷,小腸的原穴在腕骨。這十二個原穴能治療五臟六腑的病變。
再來看井、榮、俞、經、合穴,以及井、榮、俞、原、經、合穴的分類。例如,肺的井穴是少商,榮穴是魚際,俞穴是大淵,經穴是經渠,合穴是尺澤。大腸的井穴是商陽,榮穴是二間,俞穴是三間,原穴是合谷,經穴是陽谿,合穴是曲池。肺和心的井穴在終點,脾、肝、腎的井穴在起點。對於六腑,膀胱、膽、胃的井穴在終點,大腸、小腸、三焦的井穴在起點。
難經還提到:春季針刺井穴,夏季針刺榮穴,季夏針刺俞穴,秋季針刺經穴,冬季針刺合穴。這是什麼意思呢?春季針刺井穴,因為邪氣在肝;夏季針刺榮穴,因為邪氣在心;季夏針刺俞穴,因為邪氣在脾;秋季針刺經穴,因為邪氣在肺;冬季針刺合穴,因為邪氣在腎。雖然每種病症並未詳細說明針刺方法,但根據這些理論,可以進一步研究和確定治療方案。
2. 論虛實第三
夫醫之道,在於虛實。針刺猶可分虛實,故經曰:「天有寒暑,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足下問何謂五虛也?予曰:「經曰: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所謂五虛也,勿近者,不刺針也。」何謂五實?予曰:「經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所謂五實也。」
匆遠者,以針之難補易瀉故也。分要穴用補瀉,宗虛實,而求於其治者,千變萬患,何有不俞之理哉!
白話文:
[討論虛實第三]
醫學的道理,核心在於辨別虛實。針灸治療時,也能區分出虛證和實證。因此古書上說,就像天有冷暖變化,人體也有虛證和實證。遇到五種虛證的情況不要輕易針刺,碰到五種實證的情況則不能遠離針刺治療。
你問我,那五種情況叫做五虛呢?我回答,根據古書所述,脈象細弱、皮膚冰冷、呼吸短淺、大小便失禁、飲食難以下嚥,這些就是所謂的五虛。所謂「勿近」,是指對於這類虛證,不宜使用針刺治療。
那麼五實又是什麼意思呢?我解釋,古書上說,脈象強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暢、感到悶熱昏沉,這些就是所謂的五實。
我們之所以說「勿遠」,是因為針刺治療對於實證來說,較難起到補益作用,卻容易產生瀉下效果。所以,在選擇穴位和使用補瀉手法時,必須緊扣虛實辨證原則。只要遵循這個原則來治病,無論多變多複雜的病情,都沒有不能治癒的道理。
以上就是對中醫針灸治療中虛實辨證的簡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