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針三要集》~ 卷上 (2)
卷上 (2)
1. 論謬針第四
愚按世業針者。往往而不知經絡。或用針則忌於藥。或從天地之理。而不知約人身。或一概針刺淺皮。或不知於經絡。而百患在腹也。則針道安悟。而妄行世者多。予常患於其弊也。夫醫本出內經。針經九卷。則靈樞也。針道未聞用針不用藥。未聞不知經絡而行天地之理。未聞用淺針不用深針。
未聞針腹而不針四肢。未聞按用針不用藥者。為外人沽其譽乎。嗚呼。醫之道者。生道也。何愚之甚也。經曰。五法俱立。各有所先者。斯之謂歟。知於天道。則是明道。不知約於人身。則何以醫病也。經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
白話文:
我觀察到很多以針灸為生業的人,往往對經絡一竅不通。有些人用針卻忌諱用藥,有些人遵循天地法則卻不懂得將其應用在人體上。有些人一概只用淺針刺入皮表,有些人明明不懂經絡卻要治療腹部的疾病。因此,許多人對針灸之道一知半解就妄自行醫,我常常為此感到憂心。
醫術本源於《內經》,而《針經》九卷正是《靈樞》。針灸之道從未提倡不用藥而只用針,也從未提倡不懂經絡卻要遵循天地法則。從未提倡只用淺針而不使用深針,也從未提倡只針腹部而不針四肢。那些宣稱用針不用藥的人,難道是為了博取名聲嗎?唉!醫術是治病救人的學問,怎麼可以如此愚昧呢?
《經》上說:「五法俱立,各有所先。」這就是這個道理。懂得天地法則就是明道,不懂得將其應用於人體,又怎麼能醫治疾病呢?《經》上又說:「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地有陰陽,人體有十二節,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道理。
十二節者何。十二經也。故不知經絡者。不能約於人身矣。百患受於經絡。不知之。則以何治之哉。淺針之術。於虛老人最可也。師者醫虛人不用針者。以經論用藥補之。又壯病之淺針者。實變氣之術也。按變氣論。內至五臟骨髓。外腸空竅肌膚。所以小病甚至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何以變移病也。然予非不用者。臨機應變。醫者意決。針刺於一也。刺腹不刺四肢之說。井蛙蟻道之謂不足說。觀內經無用腹之說。古人針者。以井榮腧經合為主。師之所謂至妙者。在四肢也。病不過於五臟。五臟之經。滿四肢。一身之父母者。心與肺也。心肺者。亦在膈上。
白話文:
十二節指的是十二經脈。因此,不懂得經絡的人,就無法掌握人體的奧秘。百病都源於經絡,若不了解經絡,又拿什麼來治療呢?淺針術對於虛弱的老人最適合。老師們在治療虛弱病人時不使用針灸,而是根據經絡理論用藥物補益。而對於強壯病人使用的淺針,則是運用變氣之術。根據變氣論,經絡內通五臟骨髓,外連腸道空竅、肌膚,所以小病甚至大病都可能致命,因此祝由術也無法解決。
為什麼會產生疾病轉移呢?然而我並非不用淺針,而是要隨機應變,醫師要下定決心,針刺於一處。說刺腹部而不刺四肢的說法,就像井底之蛙、螞蟻洞穴一樣,不足為信。觀察《內經》也沒有不用腹部的說法。古人針灸,以井穴、榮穴、腧穴、經脈合為一體為主,老師們所謂的至妙之處,就在於四肢。疾病不過是影響到五臟,而五臟的經脈都通達四肢,人體的根本是心與肺,它們也位於隔膜之上。
死生者。當以二臟為主針之道止腹。則灸亦止腹哉。嗚呼不思甚也。予亦主腹常行。或問病如樹本。枝葉在四肢。本在腹。切本而標益盛者。未之聞也。予曰。師常謂此甚詳也。專主腹。切其本。四肢主標。舍標求本。則千變萬患。何不愈也。其以樹木為譬。甚明也。如大木切其本。
一時標萎。如朽木無根。則計日而絕。其不朽者。必為元氣未絕也。師之道不然也。切其本。切其標。大病俄然而愈。實無補法治病。病去元氣自榮也。予曰。愚醫不知其標本。有本四肢標腹。有本腹標四肢。何窮於一理哉。予亦分腹告同志。
白話文:
古人對於生死的理解,主要以心肺這兩個臟器為主。針灸治療也應集中在腹部,如果使用灸法,同樣應該集中在腹部。唉,真是沒有深入思考啊。我也認為腹部是常見的治療部位。有人質疑疾病就像樹木的根與枝葉,根在腹部,但觸及根部卻發現枝葉反而更繁茂,這種情況未曾聽聞。我說,老師經常提到這種觀點非常詳細。專注於腹部治療,觸及根部,四肢代表表象(標),如果忽略了表象而只注重根部,那麼無論有多少變化和困難,怎麼會好轉呢?用樹木來比喻,是非常清楚的。就像大樹砍伐了根部,表象(枝葉)立刻萎縮,就像朽木失去根基,只能等待數日後的死亡。那些能夠存活下來的,一定是因為根本的元氣尚未消失。老師的方法並非如此,他不僅觸及根部,也同時觸及表象,對於重病,可以迅速痊癒,實際上並不需要依靠正統的治療方法,因為病情的好轉是由於元氣的自然恢復。我說,愚蠢的醫生不瞭解標本之間的關係,有的醫生認為根在四肢,有的認為根在腹部,難道不是陷入了一種無盡的理論爭論嗎?我也會分別對腹部進行詳細的說明。
2. 腹經穴
仕脈經,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
曲骨臍下五寸。中極。關元。石門。各一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陰交。臍下一寸。神闕。臍中也。水分。臍上一寸。下脘。下一寸。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各一寸。巨闕。上脘上一寸五分。鳩尾。蔽骨下五分。
腎經,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橫骨。肓俞下五寸。曲骨之傍五分。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各間去一寸。關中行五分。肓俞者。臍傍五分。商曲者。肓俞上二寸。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各間去一寸。開中行五分。
白話文:
曲骨位於臍下五寸,中極、關元、石門各距曲骨一寸。氣海位於臍下一寸五分,陰交位於臍下一寸,神闕即臍中,水分位於臍上一寸,下脘位於水分下一寸,建里、中脘、上脘各距下脘一寸,巨闕位於上脘上一寸五分,鳩尾位於蔽骨下五分。
橫骨位於肓俞下五寸,曲骨之傍五分。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各間距一寸,關中行五分。肓俞位於臍傍五分,商曲位於肓俞上二寸。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各間距一寸,開中行五分。
胃經,不容,承滿,粱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期來,氣衝
不容。巨闕旁二寸。承滿。粱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各間去一寸。開中行二寸。天樞。臍旁二寸。外陵。天樞下一寸。大巨。二寸。水道。大巨下三寸。期來。大巨下五寸。氣衝。期來下鼠溪之上一寸。
脾經,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
衝門。大橫下五寸。府舍。腹結下三寸。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大橫。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共開中行三寸半。
膽經,日月,京門,帶脈,五樞
日月。期門下五分。京門。章門後監骨端。帶脈。章門下一寸八分。五樞。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一寸半。
肝經,章門,期門
章門。下脘旁九寸。橫臥臂所盡。期門。巨闕旁三寸半。
白話文:
胃經,不容位於巨闕旁二寸,承滿、粱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各間距一寸,開中行二寸,天樞位於臍旁二寸,外陵位於天樞下一寸,大巨位於外陵下二寸,水道位於大巨下三寸,期來位於大巨下五寸,氣衝位於期來下鼠溪之上一寸。
脾經,衝門位於大橫下五寸,府舍位於腹結下三寸,腹結位於大橫下一寸三分,大橫位於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共開中行三寸半。
膽經,日月位於期門下五分,京門位於章門後監骨端,帶脈位於章門下一寸八分,五樞位於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一寸半。
肝經,章門位於下脘旁九寸,橫臥臂所盡,期門位於巨闕旁三寸半。
3. 九針圖
一曰鑱針。其頭大。其末銳。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漸銳之。長一寸六分。主治熱在頭身者。用之。
二曰員針。筒其身。卵其鋒。取法於絮針。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滿氣於身者。用之。
三曰鍉針。其身大。其末員。取法於黎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治按脈取氣。令邪氣出者。用之。
四曰鋒針。筒其身。鋒其末。取法於絮針。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九針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發痼疾。
五曰鈹針。其未如釰鋒。可以取大膿。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
六曰員利。針尖如氂。且員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於氂。針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
白話文:
第一種針叫做鑱針,針頭比較大,末端尖銳,取法類似巾針,但末端一寸半逐漸變尖,全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熱症,熱氣在頭部和身體部位。
第二種針叫做員針,針身圓筒狀,針尖像雞蛋一樣尖銳,取法類似絮針,全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肌肉之間的病症,以及身體內部充滿氣體的病症。
第三種針叫做鍉針,針身比較粗,末端圓鈍,取法類似黎粟的尖端,全長三寸半。主要用於按脈取氣,讓邪氣排出體外。
第四種針叫做鋒針,針身圓筒狀,末端尖銳,取法類似絮針,全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熱症和出血,九針十二原篇記載,此針刃有三面,可以治療頑固的疾病。
第五種針叫做鈹針,針末端像釰的鋒利,可以用來取出大量膿液,寬度二分半,全長四寸。主要用於治療大型癰疽和膿腫,以及熱症互相爭奪的病症。
第六種針叫做員利,針尖像氂毛一樣,既圓又尖銳,稍微粗一點,末端比針身小一點,取法類似氂毛,針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治療癰疽和痹症。
七曰毫針。尖如蚊虻喙。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取寒熱。痛痹在絡。
八曰長針。長其身。鋒其末。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
九曰大針。其鋒微員。取法於鋒針。長四寸。主治大氣不出關節。
白話文:
第七種是毫針,它的形狀像蚊子嘴一樣尖銳,取材自毫毛,長度為一寸六分,主要用來治療寒冷、發燒和疼痛等病症,特別是在經脈中的病變。 第八種是長針,它比普通的針要長一些,末端則比較尖銳,取材自一種叫做「綦針」的工具,長度為七寸,主要是用來治療深度較大的疾病或者離身體中心部位較遠的地方出現的麻痹症狀。 第九種是大針,它的前端呈圓錐形,取材自另一種名叫「鋒針」的工具,長度為四寸,主要用於治療因肌肉或神經受損而導致的大氣不流通的情況,例如關節僵硬等問題。
4. 十五絡脈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
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劫小便遺數補之。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
實則支膈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手厥陰之別名。曰內關。
實則心痛瀉之。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補之。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
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補之。
手陽明之別名。曰遍歷。
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隔補之。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
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
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補之。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
實則厥瀉之。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補之。
白話文: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
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劫小便遺數補之。
手太陰經的別名叫做列缺。
如果手太陰經實證,表現為手掌熱、手指尖銳,應當瀉之。如果手太陰經虛證,表現為經常打嗝、小便不禁,應當補之。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
實則支膈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手少陰經的別名叫做通里。
如果手少陰經實證,表現為胸膈脹滿,應當瀉之。如果手少陰經虛證,表現為不能說話,應當補之。
手厥陰之別名。曰內關。
實則心痛瀉之。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補之。
手厥陰經的別名叫做內關。
如果手厥陰經實證,表現為心痛,應當瀉之。如果手厥陰經虛證,表現為頭部強痛,應當在兩筋之間取穴補之。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
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補之。
手太陽經的別名叫做支正。
如果手太陽經實證,表現為關節鬆弛、肘部無力,應當瀉之。如果手太陽經虛證,表現為長疣,小的如手指甲上的痂疥,應當補之。
手陽明之別名。曰遍歷。
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隔補之。
手陽明經的別名叫做遍歷。
如果手陽明經實證,表現為牙齒齲壞、耳聾,應當瀉之。如果手陽明經虛證,表現為牙齒冷痛、胸膈痺阻,應當補之。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
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
手少陽經的別名叫做外關。
如果手少陽經實證,表現為肘部攣縮,應當瀉之。如果手少陽經虛證,表現為手不能握拳,應當補之。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
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補之。
足太陽經的別名叫做飛陽。
如果足太陽經實證,表現為鼻塞、頭部和背部疼痛,應當瀉之。如果足太陽經虛證,表現為鼻衄,應當補之。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
實則厥瀉之。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補之。
足少陽經的別名叫做光明。
如果足少陽經實證,表現為厥逆,應當瀉之。如果足少陽經虛證,表現為痿躄,坐立不起,應當補之。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顛狂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之。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
其病氣逆則臯腫卒疝。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
實則腹皮痛瀉之。虛則癢搔補之。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
實則脊強瀉之。虛則為頭重補之。
脾大絡之別名。曰大包。
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補之。
凡此十五絡脈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所以別異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別名叫做豐隆。
如果豐隆經的氣逆上衝,就會導致喉嚨阻塞突然失聲。如果豐隆經實證,就會出現發狂、腹瀉等症狀,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豐隆經虛證,就會出現腳趾不能收縮、脛骨枯萎等症狀,可以用補法治療。
足太陰經的別名叫做公孫。
如果公孫經的厥氣逆上衝,就會出現霍亂。如果公孫經實證,就會出現腸胃劇烈疼痛,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公孫經虛證,就會出現腹脹,可以用補法治療。
足少陰經的別名叫做大鐘。
如果大鐘經的氣逆上衝,就會出現心煩意亂。如果大鐘經實證,就會出現小便閉塞,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大鐘經虛證,就會出現腰痛,可以用補法治療。
足厥陰經的別名叫做蠡溝。
如果蠡溝經的氣逆上衝,就會出現睾丸腫脹、突然疝氣。如果蠡溝經實證,就會出現身體僵硬,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蠡溝經虛證,就會出現皮膚突然瘙癢,可以用補法治療。
任脈的別名叫做尾翳。
如果任脈實證,就會出現腹部皮膚疼痛,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任脈虛證,就會出現皮膚瘙癢,可以用補法治療。
督脈的別名叫做長強。
如果督脈實證,就會出現脊柱僵硬,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督脈虛證,就會出現頭重,可以用補法治療。
脾大絡的別名叫做大包。
如果脾大絡實證,就會出現全身疼痛,可以用瀉法治療。如果脾大絡虛證,就會出現全身關節鬆弛,可以用補法治療。
以上這十五條絡脈,實證一定會出現明顯的症狀,虛證則一定會出現虛弱的症狀。如果用肉眼看不見,就要從上往下仔細查找。人體的經脈各有不同,絡脈也因此而有所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