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杉山和一

《選針三要集》~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論謬針第四

愚按世業針者。往往而不知經絡。或用針則忌於藥。或從天地之理。而不知約人身。或一概針刺淺皮。或不知於經絡。而百患在腹也。則針道安悟。而妄行世者多。予常患於其弊也。夫醫本出內經。針經九卷。則靈樞也。針道未聞用針不用藥。未聞不知經絡而行天地之理。未聞用淺針不用深針。

未聞針腹而不針四肢。未聞按用針不用藥者。為外人沽其譽乎。嗚呼。醫之道者。生道也。何愚之甚也。經曰。五法俱立。各有所先者。斯之謂歟。知於天道。則是明道。不知約於人身。則何以醫病也。經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

十二節者何。十二經也。故不知經絡者。不能約於人身矣。百患受於經絡。不知之。則以何治之哉。淺針之術。於虛老人最可也。師者醫虛人不用針者。以經論用藥補之。又壯病之淺針者。實變氣之術也。按變氣論。內至五臟骨髓。外腸空竅肌膚。所以小病甚至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何以變移病也。然予非不用者。臨機應變。醫者意決。針刺於一也。刺腹不刺四肢之說。井蛙蟻道之謂不足說。觀內經無用腹之說。古人針者。以井榮腧經合為主。師之所謂至妙者。在四肢也。病不過於五臟。五臟之經。滿四肢。一身之父母者。心與肺也。心肺者。亦在膈上。

死生者。當以二臟為主針之道止腹。則灸亦止腹哉。嗚呼不思甚也。予亦主腹常行。或問病如樹本。枝葉在四肢。本在腹。切本而標益盛者。未之聞也。予曰。師常謂此甚詳也。專主腹。切其本。四肢主標。舍標求本。則千變萬患。何不愈也。其以樹木為譬。甚明也。如大木切其本。

一時標萎。如朽木無根。則計日而絕。其不朽者。必為元氣未絕也。師之道不然也。切其本。切其標。大病俄然而愈。實無補法治病。病去元氣自榮也。予曰。愚醫不知其標本。有本四肢標腹。有本腹標四肢。何窮於一理哉。予亦分腹告同志。

2. 腹經穴

仕脈經,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闕,鳩尾

曲骨臍下五寸。中極。關元。石門。各一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陰交。臍下一寸。神闕。臍中也。水分。臍上一寸。下脘。下一寸。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各一寸。巨闕。上脘上一寸五分。鳩尾。蔽骨下五分。

腎經,橫骨,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

橫骨。肓俞下五寸。曲骨之傍五分。大赫。氣穴。四滿。中注。肓俞。各間去一寸。關中行五分。肓俞者。臍傍五分。商曲者。肓俞上二寸。石關。陰都。通谷。幽門。各間去一寸。開中行五分。

胃經,不容,承滿,粱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期來,氣衝

不容。巨闕旁二寸。承滿。粱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各間去一寸。開中行二寸。天樞。臍旁二寸。外陵。天樞下一寸。大巨。二寸。水道。大巨下三寸。期來。大巨下五寸。氣衝。期來下鼠溪之上一寸。

脾經,衝門,府舍,腹結,大橫,腹哀

衝門。大橫下五寸。府舍。腹結下三寸。腹結。大橫下一寸三分。大橫。腹哀下三寸五分。平臍。腹哀日月下一寸五分。共開中行三寸半。

膽經,日月,京門,帶脈,五樞

日月。期門下五分。京門。章門後監骨端。帶脈。章門下一寸八分。五樞。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一寸半。

肝經,章門,期門

章門。下脘旁九寸。橫臥臂所盡。期門。巨闕旁三寸半。

3. 九針圖

一曰鑱針。其頭大。其末銳。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漸銳之。長一寸六分。主治熱在頭身者。用之。

二曰員針。筒其身。卵其鋒。取法於絮針。長一寸六分。主治分肉間。滿氣於身者。用之。

三曰鍉針。其身大。其末員。取法於黎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治按脈取氣。令邪氣出者。用之。

四曰鋒針。筒其身。鋒其末。取法於絮針。長一寸六分。主癰熱出血。九針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發痼疾。

五曰鈹針。其未如釰鋒。可以取大膿。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

六曰員利。針尖如氂。且員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於氂。針長一寸六分。主取癰痹。

七曰毫針。尖如蚊虻喙。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取寒熱。痛痹在絡。

八曰長針。長其身。鋒其末。取法於綦針。長七寸。主取深邪遠痹。

九曰大針。其鋒微員。取法於鋒針。長四寸。主治大氣不出關節。

4. 十五絡脈

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

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劫小便遺數補之。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里。

實則支膈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手厥陰之別名。曰內關。

實則心痛瀉之。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補之。

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

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補之。

手陽明之別名。曰遍歷。

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隔補之。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

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

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

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補之。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

實則厥瀉之。虛則痿躄。坐不能起補之。

足陽明之別名。曰豐隆。

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顛狂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之。

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

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足少陰之別名。曰大鐘。

其病氣逆則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

其病氣逆則臯腫卒疝。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任脈之別名。曰尾翳。

實則腹皮痛瀉之。虛則癢搔補之。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

實則脊強瀉之。虛則為頭重補之。

脾大絡之別名。曰大包。

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補之。

凡此十五絡脈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所以別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