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針三要集》~ 序

回本書目錄

1.

愚稟偏陋,竊志針道有日。故遊入江先生之門下,得聞命矣。先生之道,宗軒岐,故常謂可見者,《內經》也。於針法秘旨雖多,不過補瀉要穴:分虛實,用補瀉,宗井、榮、俞、經、合,可為主要穴。且有餘力,則諳經穴,於是針道畢矣。臨機應變,可謂醫者意也乎?予慕其幽言,作書而述大意,實為門人初學;發圓機之士,必以為贅也焉。

題曰: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云云。

愚按《靈樞‧玉版》篇有謂也。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願聞其道,弗行於人。」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嗚呼!有旨哉,經也!

唐王燾失深意,而不取針也。於是後世愚人耳目,何有此理哉?猶非謂針總妄用之,則藥灸何無殺人之理也?然《內經》針殺人者,實有深意存。以何言也?《寶命論》有謂:「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此王冰所謂工巧,而以不可妄用之故也。《醫統》曰:「扁鵲有謂:『疾在腠理,熨炳之所及;疾在血脈,針石之所及;其在腸胃,酒醪所及。』是針、灸、藥三者兼得,而後可與言醫。」

曩武膠以活人之術止於藥,故棄針與灸,而莫之講。傷寒熱入血室、閃挫諸疾,非藥餌所能愈,必俟夫刺者,則愈。又介賓《類經》論此事: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許學士曰:「小柴胡以進,當刺期門。」

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是非針要乎?予亦欲澄源端本,若坐豐蔀。嗚呼!有旨哉,針也!何妄二氏,謂不足取之也焉!

白話文:

[序]我自認才疏學淺,但對針灸之道抱有熱誠,因此拜入江先生門下學習,有幸聆聽他的教誨。先生的理論基礎源自黃帝和岐伯,他經常提到,《黃帝內經》是我們學習的寶典。在針灸的祕訣上,雖然種類繁多,但歸根結底不過是掌握補瀉要穴,分辨虛實,使用適當的補瀉手法,以及熟悉井、榮、俞、經、合等主要穴位。如果還有餘力,更進一步去研究經絡穴位。這樣,針灸之道就基本掌握了。臨牀時,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這就是醫生的臨場判斷。我非常欣賞這些深奧的理論,所以寫了這本書,旨在闡述其大意,適合初學者和有心研讀的人。但對於已經精通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會顯得多餘。

在《靈樞玉版篇》中,黃帝曾說:「你的針灸技術非常高超,能讓人喪命,但卻不能救活死人,你能否反轉這種情況?」岐伯回答:「我的技術確實能讓人喪命,但卻不能救活死人。」黃帝表示,這樣的技術看似不人道,但他還是希望瞭解其原理,並保證不會濫用。岐伯解釋,這是明確的原則,就像刀劍可以殺人,喝酒可以讓人醉一樣,即使不經過診斷,也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啊,這真是深刻的道理!

唐代的王燾未能理解針灸的深層意義,所以忽視了針灸。這導致後代很多人對針灸產生誤解。但這並不是因為針灸總是被亂用,那麼,藥物和灸療是否就不會造成傷害呢?然而,《內經》中提到的針灸可能致人死亡,其實有更深的涵義。在《寶命論》中提到,針灸就像面對深淵,手持猛虎,精神必須高度集中,不被外界幹擾。這正是王冰所說的「工巧」,即針灸不能隨便使用。《醫統》中記載,扁鵲認為,如果疾病在皮膚表面,可以通過熱敷來治療;如果在血液中,則需要針灸;如果在腸胃,則需要藥物。由此可見,針灸、藥物和灸療三者相輔相成,才能稱得上真正的醫術。過去,有些人只懂得用藥物救人,因此忽視了針灸和灸療,但對於一些特殊疾病,如傷寒、熱入血室、閃挫等,藥物往往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只有針灸才能奏效。此外,類經中有一個例子,一位女性患者患有傷寒,熱入血室,醫生無法辨別病情,許學士建議使用小柴胡湯,同時針刺期門穴。由於他自己不會針灸,於是請了一位針灸高手進行治療,最終病人康復。這不正說明瞭針灸的重要性嗎?我也想追本溯源,但似乎這兩種觀點都有其道理。啊,針灸的深意,為什麼會被人們忽視,認為不值得學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