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杉山和一

《選針三要集》~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針灸要穴論

夫欲用針灸者。當主於要穴。灸者散寒邪。針開鬱滯。無千患不愈也。然世業針者。刺要穴。謂不愈。何有此理乎。予嘗思主腹。不知要穴。或左右不分補瀉。或失穴處不取針。嗚呼。不思甚哉。故明要穴分寸論。針灸諸家。所當察也。

傷寒頭疼身熱

二間,合谷,神道,風池,期間,足三里,

汗不出

合谷,腕骨,期門

陰症

期門,氣海,關元

腹脹

太白,復溜,足三里

舌卷囊縮

天突,廉泉,血海,腎俞,然谷

中風,不省人事

百會,風池,大椎,肩井,曲池,足三里

半身不遂

肩髃,百會,肩井,客主人,列缺,手三里,曲池,崑崙,陽陵泉

口眼喎斜

頰車,地倉,水溝,承漿,合谷

口噤不開

合谷頰車

瘖啞

天突,靈道,然谷,豐隆,陰谷

癱瘓

肩井,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崑崙

虛癆

可主四花最針。有神妙。可主腹。

盜汗

肺俞,腹溜,譩譆

血症,吐血

肺俞,心俞,肝,脾,腎,中脘,天樞,太淵,間使,大陵

衄血

囟會,上星,風門,湧泉,合谷

便血

中脘,氣海

尿血

膈俞,脾俞,三焦俞,腎俞,列缺

水腫

水溝,水分,神闕(三壯),肝,脾,胃,腎,中脘,氣海,陰交,公孫,石門,中極,陰陵泉

脹滿

中脘,水分,不容,氣海,肓俞,天樞,肝俞,脾,三焦俞,公孫,大敦

虛癆浮腫

大沖

積聚痞塊

灸以命門可主

上脘,中脘,幽門,通谷,粱門,天樞,期門,章門,氣海,關元

肺積名息奔。在右脅下。

尺澤,章門,盡三里

心積名伏粱。起臍上至心下。

神門,後谿,巨闕,足三里

脾積名痞氣。橫在臍上二寸。

脾俞,胃俞,腎俞,通谷,章門,足三里

肝積名肥氣。在左脅下。

肝俞,章門,行間

腎積名奔豚。起臍下。或上下無時。

腎俞,關元,中極,湧泉

氣塊

脾俞,胃俞,腎俞,梁門,天樞

心俞,膈俞,膏肓,脾俞,中脘,氣海,天府,足三里

咳嗽

風門,肺俞,身柱

寒痰

肺俞,膏肓,靈臺

熱痰

肺俞,膻中,大溪

諸喘息

天突,璇璣,華蓋,膻中,乳根,期門,氣海

嘔吐,氣逆

中脘,氣海,三焦俞,巨闕,尺澤,章門,大陵

霍亂

巨闕,中脘,建里,水分,承筋,承山,三陰交,照海,大都,湧泉

乾霍亂

以鹽湯探吐。臍中灸。

喜大息

中封,商丘,公孫

喜悲

心俞,大陵,大敦,玉英,膻中

氣短

大椎肺俞,肝俞,天突,肩井

瘧疾

大椎,肺俞,肝俞,天樞,三椎,譩譆,章門間使,後谿,承山,飛陽,崑崙,大溪,公孫,至陰,合谷

久瘧不愈

脾俞,七十壯灸

黃疸

公孫

消渴

腎俞,小腸俞

瀉痢

百會,脾俞,腎俞,命門,長強,承滿,梁門,中脘,神闕,天樞,氣海,石門,關元,三陰交

脾泄,脾俞,胃泄,胃俞,大腸泄,大腸俞

癲癇

百會,天窗,身柱,神道,心俞,筋縮,章門,天樞,勞宮,神門,三里,下巨虛,豐隆,大沖,少海,厲兌

白話文:

想要使用針灸的人,應該要掌握重要的穴位。用艾灸可以驅散寒邪,用針刺可以疏通氣血的鬱滯,這樣幾乎沒有治不好的疾病。然而,現在從事針灸的人,即使扎了重要的穴位,卻說治不好,這怎麼可能呢?我常常思考,主治腹部疾病時,如果不知道重要的穴位,或者左右穴位補瀉不分,或者沒有扎到正確的穴位,這真是太糊塗了!因此,明確各穴位的位置和尺寸,是所有針灸醫師都應該仔細研究的。

傷寒引起的頭痛、身體發熱: 二間穴、合谷穴、神道穴、風池穴、期門穴、足三里穴。

發汗不出: 合谷穴、腕骨穴、期門穴。

陰症: 期門穴、氣海穴、關元穴。

腹脹: 太白穴、復溜穴、足三里穴。

舌頭捲曲、陰囊收縮: 天突穴、廉泉穴、血海穴、腎俞穴、然谷穴。

中風、昏迷不醒: 百會穴、風池穴、大椎穴、肩井穴、曲池穴、足三里穴。

半身不遂: 肩髃穴、百會穴、肩井穴、客主人穴、列缺穴、手三里穴、曲池穴、崑崙穴、陽陵泉穴。

口眼歪斜: 頰車穴、地倉穴、水溝穴、承漿穴、合谷穴。

牙關緊閉: 合谷穴、頰車穴。

失聲: 天突穴、靈道穴、然谷穴、豐隆穴、陰谷穴。

癱瘓: 肩井穴、肩髃穴、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崑崙穴。

虛勞(身體虛弱): 可以主要扎四花穴,效果神奇。可以主要治療腹部疾病。

盜汗: 肺俞穴、腹溜穴、譩譆穴。

血症、吐血: 肺俞穴、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腎俞穴、中脘穴、天樞穴、太淵穴、間使穴、大陵穴。

流鼻血: 囟會穴、上星穴、風門穴、湧泉穴、合谷穴。

便血: 中脘穴、氣海穴。

尿血: 膈俞穴、脾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列缺穴。

水腫: 水溝穴、水分穴、神闕穴(艾灸三次)、肝俞穴、脾俞穴、胃俞穴、腎俞穴、中脘穴、氣海穴、陰交穴、公孫穴、石門穴、中極穴、陰陵泉穴。

腹部脹滿: 中脘穴、水分穴、不容穴、氣海穴、肓俞穴、天樞穴、肝俞穴、脾俞穴、三焦俞穴、公孫穴、大敦穴。

虛勞導致的浮腫: 大沖穴。

積聚痞塊: 艾灸命門穴可以治療。 上脘穴、中脘穴、幽門穴、通谷穴、粱門穴、天樞穴、期門穴、章門穴、氣海穴、關元穴。

肺部的積聚,叫做息賁,在右側脅下: 尺澤穴、章門穴、足三里穴。

心臟的積聚,叫做伏粱,從肚臍上方一直到心口下方: 神門穴、後谿穴、巨闕穴、足三里穴。

脾臟的積聚,叫做痞氣,橫在肚臍上方兩寸處: 脾俞穴、胃俞穴、腎俞穴、通谷穴、章門穴、足三里穴。

肝臟的積聚,叫做肥氣,在左側脅下: 肝俞穴、章門穴、行間穴。

腎臟的積聚,叫做奔豚,從肚臍下方發起,有時向上、有時向下,沒有固定的時間: 腎俞穴、關元穴、中極穴、湧泉穴。

氣塊: 脾俞穴、胃俞穴、腎俞穴、梁門穴、天樞穴。

膈膜疾病: 心俞穴、膈俞穴、膏肓穴、脾俞穴、中脘穴、氣海穴、天府穴、足三里穴。

咳嗽: 風門穴、肺俞穴、身柱穴。

寒痰: 肺俞穴、膏肓穴、靈臺穴。

熱痰: 肺俞穴、膻中穴、大溪穴。

各種喘息: 天突穴、璇璣穴、華蓋穴、膻中穴、乳根穴、期門穴、氣海穴。

嘔吐、氣逆: 中脘穴、氣海穴、三焦俞穴、巨闕穴、尺澤穴、章門穴、大陵穴。

霍亂: 巨闕穴、中脘穴、建里穴、水分穴、承筋穴、承山穴、三陰交穴、照海穴、大都穴、湧泉穴。

乾霍亂: 用鹽湯催吐,艾灸肚臍。

喜歡嘆氣: 中封穴、商丘穴、公孫穴。

喜悲(情緒容易悲傷): 心俞穴、大陵穴、大敦穴、玉英穴、膻中穴。

氣短: 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天突穴、肩井穴。

瘧疾: 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天樞穴、三椎穴、譩譆穴、章門穴、間使穴、後谿穴、承山穴、飛陽穴、崑崙穴、大溪穴、公孫穴、至陰穴、合谷穴。

久病不癒的瘧疾: 脾俞穴,艾灸七十壯。

黃疸: 公孫穴。

消渴(糖尿病): 腎俞穴、小腸俞穴。

腹瀉痢疾: 百會穴、脾俞穴、腎俞穴、命門穴、長強穴、承滿穴、梁門穴、中脘穴、神闕穴、天樞穴、氣海穴、石門穴、關元穴、三陰交穴。

脾虛泄瀉,扎脾俞穴;胃虛泄瀉,扎胃俞穴;大腸虛泄,扎大腸俞穴。

癲癇: 百會穴、天窗穴、身柱穴、神道穴、心俞穴、筋縮穴、章門穴、天樞穴、勞宮穴、神門穴、足三里穴、下巨虛穴、豐隆穴、大沖穴、少海穴、厲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