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軍方便便方
羅世瑤所著的《行軍方便便方》,顧名思義,是一本專為行軍作戰之際,提供便捷方藥以應對各種不適與危難的醫藥實用手冊。書名中的「方便便方」容易讓人聯想到排泄問題的處理,而最初的書籍介紹及補充內容也確實聚焦於行軍中常見的便秘及其防治。然而,從所提供的書中內容片段來看,這本書的實際範疇遠超出了單純的「便方」,而是一部涵蓋備戰準備、防禦各種不利因素、以及傷勢治療等多個面向的軍旅醫學與生存指南。
首先,書名與開篇介紹雖然著重於「便秘」,這無疑是軍隊行進間極為普遍且影響戰力的問題。飲食不規律、環境改變、身心壓力都可能導致消化系統紊亂。書中針對便秘的介紹,分類詳細,歸納了因飲食不節、風寒、濕熱、勞倦過度等不同原因引起的便秘,並分別給出了相應的治療方劑,如用大黃、芒硝攻積導滯,用麻黃、桂枝溫散風寒,用黃芩、黃連清瀉濕熱,用人參、白朮補益勞倦。這些方劑的配伍思路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強調因人、因時、因病因地制宜。同時,書中也列出了服用方藥的注意事項,如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以及出現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藥求醫等,體現了用藥的謹慎態度。補充內容則進一步強調了便秘在軍旅中的危害及預防的重要性,提出了飲食調控、適度運動、保持良好精神狀態、養成定時排便習慣等非藥物預防措施,並指出嚴重時應及時就醫。這部分內容,儘管在提供的書本內容片段中未能直接看到具體的便秘方劑,但它構成了理解書名和作者原初關注點的重要基礎,表明作者確實關注軍隊的消化道健康問題。
然而,從隨後提供的「書籍內容」片段——「卷上.備豫」、「卷上.杜防」、「卷中.療傷」來看,這本書的內容遠比一個專門的便秘手冊來得豐富和多元。它更像是一本為軍隊在各種極端或不利環境下生存與應對緊急狀況而編寫的綜合性實用指南,其中融入了醫藥、食療、乃至部分民間信仰或道術的元素。
「卷上.備豫」主要討論的是軍事準備中的飲食供應與體能維持。這部分內容的核心是「辟穀不飢法」和「乾糧」的製作。書中介紹了多種方法,旨在解決行軍途中食物匱乏、難以炊煮的問題,使士兵能長時間維持體力、免受飢渴之苦。例如,「諸葛乾糧方」利用白茯苓、白麵、山藥、芡實等具有補益作用的食材,配合乾薑溫中,米提供碳水化合物,麻油潤腸,製成便於攜帶且能提供持久能量的食品,甚至提到「可免肌渴,氣力倍充」,並將其歸功於諸葛武侯,增添了傳奇色彩。其他「辟穀不飢法」則使用了如黃蓍、赤石脂、龍骨、烏頭、鐵腳鳳尾草、黑豆、糯米、黃蠟,甚至是大麻子、白茯苓、稻米等不同原料,通過特殊的炮製(如蒸、曬、炒、搗、煉蜜)和服用方法(如制丸、乾食、水調、汁液送服),聲稱能達到數日甚至數百日不飢的效果。李衛公的行軍辟穀方更是提出了能達到一年、千日不飢的驚人效果,並強調了「顏色日增,氣力加倍」,以及服用後的禁忌(如房事)。這些「辟穀」方劑和方法,既有利用高能量、高營養密度食材的實用思路,也可能夾雜了道家養生或煉丹的思想,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身體潛能和特殊生存方法的探索。這部分內容對於保障軍隊的後勤續航能力、提升士兵的耐力和應對緊急狀況下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
「卷上.杜防」則將視野擴展到了各種威脅的防範上,其範圍異常廣泛,幾乎涵蓋了軍旅中可能遭遇的一切不利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山嵐瘴氣)、疾病(蠱毒、瘟疫、時氣)、野獸(狼虎蛇蠍)、超自然現象(鬼怪)、以及人為傷害(五兵、刺客)。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是「防」字當頭,旨在提供預防和趨避的方法。書中列舉了多種方劑和儀式,如使用螢火、鬼箭羽、雄黃、雌黃等藥材製成丸藥佩戴以「闢一切凶害」,甚至援引了漢代劉子南的典故來佐證其神效。針對虎狼妖怪,則提出燃燒羚羊角、牛角、雄黃、麝香等製成的藥丸來驅趕。防治山嵐瘴氣則推薦犀角、羚羊角、雄黃、麝香等藥材內服。更為詳盡的是對「闢癘疫」即預防傳染病的方法,提供了多種基於特定日期(如七夕、正月七日、立春後庚子日、春分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臘月二十四日、除夕、元旦)進行的儀式性或藥物性預防措施,如吞服硃砂丸、赤小豆、溫蔓薔汁、遠志、蒼耳葉、馬齒莧、乳香、大麻子、川椒等,並常與井水結合。甚至還有在軍營中應對已發生的疫情(軍氣)的方法,如燒死人骨、佩戴特定物品、蒸煮病患衣物,以及內服松毛、管仲、黑豆等。這部分內容展現了清代軍隊對環境、疾病、甚至未知力量的警惕,其應對方式融合了藥物、動物製品、特定時間點的儀式以及一些看似巫術或迷信的元素,反映了當時醫學知識、民間習俗和生存智慧的複雜交織狀態。
「卷中.療傷」則回歸到更為實際和緊急的狀況——各種外傷的治療。由於軍事行動中難免刀槍箭矢之傷,迅速有效地處理傷口是保障士兵生命和戰力的關鍵。這部分內容針對不同類型的傷勢提供了治療方劑,特別是針對火器(鳥槍子)和冷兵器(箭頭)造成的深入肉內的傷口,這在當時的戰爭中非常普遍且危險。書中提供了一個成分複雜的內服兼外敷方劑,使用了藤黃、紅芽大戟、天竹黃、劉寄奴、血竭、孩兒茶、雄黃、乳香、宮粉、水銀、麝香、朴硝、琥珀、歸尾等數十味藥材,其中不乏活血化瘀、解毒消腫、止痛生肌的藥物,也有一些較為特殊的礦物藥甚至含有汞的成分,並詳細記載了製藥的步驟(如水銀同宮粉熱研成末,黃蠟化開與藥混合)。此方聲稱能「催生」出深入肉內的鉛子或箭鏃,並治療金瘡跌損、毒物咬傷及破傷風等重症。此外,也提供了一些相對簡便的局部應用方法,如用活蜣螂、巴豆搗爛敷傷處,用土狗腦子、象牙末、鼠肝搗塗傷處,這些方法雖然聽起來奇特,但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嘗試利用身邊可得的資源進行急救的思路。對於中藥箭毒、金刃傷出血不止等狀況,書中也給出了應對之法,如松毛搗爛服、犀角刺瘡、貝齒燒研服、荔枝核/桂圓核應用等。這部分內容充分體現了戰地醫療的緊迫性和經驗性,提供了針對特定戰爭傷害的實用治療方案。
總而言之,《行軍方便便方》雖然書名以便秘為引,且在初始介紹中被定位為「主要講述了行軍時如何預防和治療便秘」,但從提供的「書籍內容」片段來看,其真實內容廣泛得多。它是一部面向軍事人員的綜合性實用手冊,旨在幫助他們在艱苦的行軍和作戰環境中,從準備、防禦到治療等多個層面,應對糧食短缺、疫病流行、環境威脅、以及各種傷痛。書中匯集了當時的醫藥知識、食療方法、應急處理技巧,並融合了部分傳統信仰或經驗性做法,呈現出清代軍隊在生存與應對危急狀況方面的多樣化策略。儘管部分內容今日看來可能帶有時代的局限性或迷信色彩,但作為一本歷史文獻,它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戰地環境、疾病譜、醫療水平以及人們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存智慧和應對方法。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務實性和針對性,為研究清代軍事史、醫學史以及民間療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將這本書僅僅視為一本便秘治療手冊,顯然低估了其豐富性和重要性。它實則是一本應對軍旅百態的「方便」之書,為士兵提供了廣泛的生存與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