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論

清代醫家沈文彬所著的《藥論》,是一部在中醫藥學領域具有一定地位的本草著作。本書的核心價值,如作者沈文彬在序言中所述,在於嘗試提供一條學習中藥的「捷徑」,特別是針對那些初學者面對龐雜如《本草綱目》等巨著感到茫然無從下手之時。這部書並非憑空創製,而是沈氏博採前人簡明之作,如高鼓峰先生的《藥論隨筆》及《藥能》一書,進行熔鑄、校勘、編輯而成。其成書時間約在清光緒二十七年(西元1901年),反映了晚清時期醫家對普及中醫藥知識、特別是藥性藥理的努力與需求。

根據書籍介紹,本書共分四卷,涵蓋了中藥學習與應用的多個面向。第一卷重點闡述中藥的性味、歸經與功效這三大基礎概念,這是認識和運用中藥的基石。性味關乎藥物的寒、熱、溫、涼以及甘、酸、苦、辛、鹹等性質與味道,這些屬性直接影響其作用於人體的方式,例如寒涼藥清熱解毒,溫熱藥溫陽散寒。歸經則說明藥物主要作用於人體哪些臟腑經絡,這對於指導臨床用藥至關重要,如肺經藥善治咳嗽喘證,肝經藥長於疏肝解郁。功效則是藥物對人體產生的具體治療效果,是性味歸經綜合作用的體現。

第二卷深入討論中藥的配伍與禁忌。中藥配伍是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通過不同藥物的組合,可以增強療效(如相須、相使),減少毒副作用(如相畏、相殺),或產生新的治療作用。禁忌則是指導患者在特定情況下(如懷孕、特定體質、特定疾病階段)或與某些藥物、食物同時服用中藥時需要避免的事項,以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第三卷專注於中藥的炮製方法。炮製是中藥應用前的重要環節,通過蒸、煮、炒、炙、浸等一系列加工處理,可以改變藥物的性味、歸經、降低毒性、增強療效,或便於儲存和調劑。不同的炮製方法能賦予同一藥材不同的藥用價值。

第四卷則將理論知識引向實踐,論述中藥的臨床應用。這部分應當是結合前三卷的內容,具體介紹如何運用性味、歸經、功效、配伍、炮製後的藥物來治療各種疾病,是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在藥物應用層面的具體體現。

從提供的序言與第一卷「補劑」部分的內容來看,本書在體例上雖被概括為「問答式」,但實際呈現的藥物介紹,至少在提供的節選中,是採用一種極為凝練、類似歌訣或對聯式的表述風格來概括藥物的核心特點。這種風格讀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正符合作者為初學者提供「捷徑」的初衷。

以第一卷的「補劑」章節為例,沈文彬將補益藥細分為溫中、平補、滋陰等類別,這體現了中醫辨證施補的思想。在具體藥物介紹上:

  • 人參被譽為「大補氣虛,兼扶血弱」,其功用從補氣固脫、回陽救逆到治療驚癇、痘疹、胎前產後諸虛,可謂力挽狂瀾,但也點出其不宜用於食滯瘀凝、肺熱喘嗽等實證。並提及與白朮、黃耆、升柴、苓膝等配伍的功效變化。

  • 黃耆強調其「充血分以托陷伏之陰疽」、「實腠理以固表疏之虛汗」,明確指出其適用於虛證,不宜用於邪盛,並區分陰虛、陽虛之汗。也提到與白朮、當歸的配伍。

  • 白朮側重於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提及與人參、黃耆、麻黃、半夏、枳實、黃芩的配伍應用,並類比其固汗和補氣的功效與黃耆、人參相似,但又提示喘哮、血虛者慎用。

  • 大棗歸脾,以養脾胃、益氣調中、生津潤肺為主,特別提到其在老人便難、婦人臟躁、奔豚、停飲等特殊情況下的應用,同時列出蟲積、疳兒、牙病、腹滿者的禁忌。

  • 平補類的藥物,如阿膠重在補血滋陰、止血安胎;山藥強調補脾腎、益氣固精,對癇症、癆家、腸滑、崩帶有效;何首烏則展現其溫補肝腎、益精血、烏髮延年的廣泛功用,甚至提到其生用、炒用的區別以及治療痘漿、蠱毒、氣色枯槁等較少提及的功用。

  • 滋陰類藥物,如熟地黃被視為「封填精髓,專充腎臟之虧;滋培血海,善濟肝家之竭」,是滋補肝腎精血的要藥,並提及與車前子、縮砂仁的配伍,體現了補而不滯、補中有通的理念。

  • 其他如天冬、麥冬以滋潤肺腎為主,前者清熱潤燥,後者清心潤肺;龜板偏於滋陰潛陽、補血安神;鹿茸、鹿角等鹿產品則詳細介紹了不同部位(茸、角、髓、腎、肉、角膠)在補陽、補陰、益精血、強筋骨、止血等方面的差異化功用,這部分內容尤其豐富細緻,體現了對動物類藥材利用的深入理解。

  • 鎖陽、肉蓯蓉則被歸為補陰或滋陰類(雖然更常見於補陽,此處可能涉及編者對「滋陰」範圍的理解,或與其潤腸通便的功效相關聯),強調其補腎益精、潤腸通便的功效,並特別提示肉蓯蓉對於少年陽強易興者不宜,顯示出用藥的辨證謹慎。

  • 菟絲子作為肝脾腎同補之藥,強調其益精固精、強筋骨、去口苦等功用。

綜觀提供的內容與書籍介紹,《藥論》的特色與價值體現在幾個方面:

  1. 針對性強: 作者明確表示此書是為初學者而編,旨在簡化學習過程,提供入門的基礎知識。
  2. 體例凝練: 藥物描述採用類似歌訣的精煉語言,易於記憶和掌握藥物核心功效與應用範圍。這種風格雖然不像問答式那樣直接互動,但在藥物介紹上,將複雜信息壓縮,本身就是一種教學策略。
  3. 內容涵蓋廣: 雖然提供的只是部分內容,但從卷次結構看,全書應系統介紹了藥物的基本性質、配伍、炮製與臨床應用,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習體系。
  4. 基於前人經驗: 書中提及師承(徐夫子)、博採(高鼓峰《藥論隨筆》、《藥能》),並在藥物介紹中融入歷代醫家智慧(如張仲景、李東垣的配伍),顯示出對中醫傳統的繼承與整理。
  5. 具有歷史文獻價值: 作為清末的本草著作,它反映了當時中醫藥學知識的傳承方式和對經典的取捨整理。

然而,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及所依據的抄本「舛謬滋多,而品種亦有蕪雜之處」,以及書籍介紹中「由於年代久遠,其中有些內容已經過時」所指出的,《藥論》作為一部清末的著作,必然受到時代的局限。後世藥學研究在藥物成分、藥理作用、毒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一些藥物的性味歸經、功效主治乃至禁忌配伍的理解可能有所發展或修正。因此,閱讀和應用此書時,需要結合現代中醫藥學的發展和研究成果,進行批判性地繼承和應用。書中對於一些現代較少用或理解不同的功用描述,也需要考證和鑒別。

總結而言,沈文彬的《藥論》是一部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 pedagogical 意義(教學學術意義)的中醫本草著作。它以其簡潔凝練的風格和系統性的結構,為當時的中醫初學者提供了一條學習中藥的入門途徑,對普及藥性知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儘管部分內容可能因時代變遷而需要更新,但其整理前人智慧、力求簡明的編寫思路,以及對藥物性味、歸經、功效等核心概念的闡述,至今仍是學習中藥的重要基礎。它不僅是一部藥學實用指南,也是研究清末中醫藥學教育和本草文獻整理的重要史料。


一、補劑 (1)

一、補劑 (2)

一、補劑 (3)

一、補劑 (4)

二、散劑 (1)

二、散劑 (2)

二、散劑 (3)

二、散劑 (4)

二、散劑 (5)

二、散劑 (6)

三、瀉劑 (1)

三、瀉劑 (2)

三、瀉劑 (3)

三、瀉劑 (4)

四、血劑

五、雜劑

附反畏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