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論》~ 三、瀉劑 (1)
三、瀉劑 (1)
1. 三、瀉劑
2. 瀉火
犀角(入心、胃)
解心熱傷寒發狂,清心神中風不語。止吐血而治驚癇,疏痘毒而化斑疹。
羚羊角(入肺、肝、心)
清肺熱,治腸風臟毒;瀉肝火,療目痛昏花。且理傷寒寒熱之不除,抑調產血血風之雜症。
黃芩(入肺、心、脾)
中枯而飄者入肺,止喘咳,滑痰火,解肌熱於風寒疫瘧。中實而堅者入腸,調月經,安胎妊,去血熱於痔痢腸風。單制單煎,詳失血之虛實;三黃三補,推積熱之淺深。雖合有餘之燥熱,無如不足之癆症。
黃連(入心、肝)
實熱客於心肝而目疼目腫,濕熱釀於腸胃而便紅便白。痞滿宜偕枳實,煩渴須和門冬。佐吳萸以除脅痛,合烏梅以伏蛇蟲。痔癖瘡疽、狂熱傷寒均效,胎丹積火、小兒疳痢同功。祛膈熱兮兼厚腸,酒焙為善;清痰火兮並平胃,薑製尤工。
胡黃連(入心、脾)
清肝膽,明兩目,同烏梅而止血痢;主瘡痍,療五痔,偕乾薑而消果積。溫瘧骨蒸煩勞,兒家驚癇寒熱。婦人胎蒸必用,小兒疳積難離。
龍膽草
主肝膽邪熱,清下焦濕火。癰腫黃疸,兩眸赤腫。殺腸中之小蟲,掃小兒之驚疳。
知母(入腎、肺)
抑腎火有餘,使血脈之熱平而嗽寧喘定;滋肺金不足,使腸胃之枯潤而渴止便通。溫瘧勿克無,傷寒豈容缺?淋閉堪𠻳,煩渴尤捷。雖宜有汗勞蒸,久服須防脾泄。
玄參(入腎)
抑無根虛火,滋不足真陰。助苓、冬,除太陰火燥之咳嗽;和升、葛,解陽明風濕之斑疹。吐衄與癆蒸,而瘰癧尤善;傷寒與瘟疫,而積食殊靈。咽喉腫痛,同甘、梗以相使;眸子赤熱,尋荊、菊以交行。
苦參(入腎、肝)
消心腹結氣與癥瘕積聚,能明目止淚與黃疸逐水。時氣惡病與熱痢,心熱煩躁與癰疽。遍身肌膚疼癢,胸腹陰處頑痹。大風大熱有功,溺中遺瀝堪止。厲風屑發盡落,丸服可以取效;皮燥抓癢風屑,酒製可以除根。
沙參(入肝、肺)
益心氣以安驚,養肝氣以除疝。肺痿肺癰而痰濃最當,癆蒸癆嗽而血溢須遵。培陰助乎生地,補虛效佐人參。人參補五臟之陽而生陰,肺寒稱聖;沙參補五臟之陰以制火,肺熱推尊。
丹皮(入心、肝)
清臟腑瘀紅以調不期之月水,驅陰中伏火而除無汗之骨蒸。生新血,賴和歸、地;去舊血,須夾桃、紅。大宜吐衄,最忌崩中。胎前慮其傷血,產後仗以通經。
地骨皮(入肺、肝、腎)
外祛風濕,內解邪熱。治骨中有汗,除氣中有火。合雄黃為末,吹喉嚨之腫痛;共秦艽釀酒,起筋骨之攣痹。
桑白皮(入肺)
瀉肺氣之有餘,而止咳嗽;益元氣之不足,而補中虛。消水腫,勞熱亦治;止唾血,肺熱亦宜。
山梔
降肺經鬱結之火以輸膀胱,去皮膚濕熱之黃以清腸胃。五淋通療,五膽群消。嘈雜嘔噦,薑製侶乎竹茹;吐衄崩漏,炒黑偕之柏葉。虛煩懊憹之不眠,香豉斯弼;熱厥心疼之無息,薑、連是匡。
白話文:
瀉火
-
犀角(進入心經和胃經) 能解除因心熱引起的傷寒發狂,清醒心神,治療中風失語。它能止吐血,也能治療驚癇,疏散痘瘡的毒性,使斑疹消退。
-
羚羊角(進入肺經、肝經和心經) 能清肺熱,治療腸風和臟毒;瀉肝火,治療眼睛疼痛、視物模糊。還能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不退,以及婦女生產後血風等雜症。
-
黃芩(進入肺經、心經和脾經) 莖幹中空而輕飄的黃芩入肺經,能止喘咳,化解痰火,解除風寒、瘟疫、瘧疾引起的肌膚發熱。莖幹堅實的黃芩入腸經,能調理月經,安胎,去除痔瘡、痢疾、腸風引起的血熱。單獨使用煎煮,要仔細分辨失血的虛實;配合黃連、黃柏等三黃藥材,以及補益藥材,則可推斷體內積熱的深淺。雖然能治癒體內多餘的燥熱,但對於虛勞之症,卻無能為力。
-
黃連(進入心經和肝經) 實熱侵入心肝導致眼睛疼痛紅腫,濕熱積聚腸胃導致大便帶血或黏液。腹部痞滿時應與枳實同用,煩渴時須與麥冬同用。配合吳茱萸能消除脅肋疼痛,與烏梅同用能驅除體內寄生蟲。痔瘡、瘡瘍、狂熱傷寒等都能治療,胎火、小兒疳痢等也有功效。能清除膈間的熱,同時增強腸道功能,用酒炮製效果更好;能清除痰火,同時健胃,用薑炮製效果更佳。
-
胡黃連(進入心經和脾經) 能清肝膽,使眼睛明亮,與烏梅同用能止血痢;能治療瘡瘍,治療痔瘡,與乾薑同用能消除食物積滯。能治療溫瘧、骨蒸潮熱、虛勞,以及小兒驚癇和寒熱。婦女胎熱必須使用,小兒疳積也離不開它。
-
龍膽草 主要治療肝膽的邪熱,清除下焦的濕火。能治療癰腫、黃疸,以及眼睛紅腫。能殺滅腸道寄生蟲,掃除小兒驚癇和疳積。
-
知母(進入腎經和肺經) 能抑制腎火過盛,使血脈中的熱平和,從而使咳嗽和喘息停止;能滋養肺陰不足,使腸胃乾燥得到潤澤,從而使口渴和便秘得到緩解。治療溫瘧必須使用,傷寒也絕不能缺少。能緩解小便不通暢,對煩渴症狀也很快見效。雖然適合體內有熱、有汗的虛勞症狀,但長期服用要防止損傷脾胃。
-
玄參(進入腎經) 能抑制無根虛火,滋養不足的真陰。配合茯苓和麥冬,能消除因太陰經火熱引起的燥咳;與升麻、葛根同用,能解除陽明經風濕引起的斑疹。對吐血、衄血、虛勞潮熱,以及瘰癧尤其有效;對傷寒和瘟疫,以及食物積滯有特殊療效。咽喉腫痛時,可與甘草、桔梗同用;眼睛紅熱時,可與荊芥、菊花同用。
-
苦參(進入腎經和肝經) 能消除心腹部結氣和癥瘕積聚,能明目止淚,也能消除黃疸和利水。能治療時疫和熱痢,以及心熱煩躁和癰疽。還能治療全身肌膚的疼痛瘙癢,以及胸腹、陰部等處的頑固麻痹。對大風、大熱等病症有療效,也能止遺尿。對癩病引起的頭髮脫落,可製成藥丸服用;對皮膚乾燥、瘙癢等,用酒炮製後外用可以根除。
-
沙參(進入肝經和肺經) 能益心氣以安驚,養肝氣以除疝氣。肺萎和肺癰有濃痰時最為適合,虛勞潮熱和咳嗽出血時必須使用。能培陰,可與生地同用;補虛,可與人參配合使用。人參補五臟的陽氣,以生陰液,對肺寒有特效;沙參補五臟的陰液,以制火熱,對肺熱有奇效。
-
丹皮(進入心經和肝經) 能清除臟腑的瘀血,調理月經不調,能驅除體內潛伏的陰火,消除無汗的骨蒸潮熱。能生成新血,可以與當歸、熟地同用;能去除舊血,須與桃仁、紅花同用。對吐血和衄血非常適合,但最忌用於崩漏。懷孕時要考慮到可能損傷胎兒,產後則可利用其通經。
-
地骨皮(進入肺經、肝經和腎經) 能祛除外表的風濕,解除內裡的邪熱。能治療骨蒸有汗,消除體內氣分的火熱。磨成粉末與雄黃混合,可吹入咽喉治療腫痛;與秦艽同泡酒,可治療筋骨的攣縮麻痹。
-
桑白皮(進入肺經) 能瀉肺氣過盛,止咳嗽;能益元氣不足,補中氣虛弱。能消除水腫,也可治療虛勞發熱;能止咳血,對於肺熱也適合。
-
山梔 能降肺經鬱結的火氣,將熱輸送到膀胱,清除皮膚濕熱引起的黃疸,以清腸胃。能治療五淋,消除各種膽囊疾病。對嘈雜、嘔吐,可與竹茹同用;對吐血、崩漏,可與炒黑的柏葉同用。虛煩懊惱引起的失眠,可與香豉同用;對熱厥心疼不止,可與黃連、生薑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