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論》~ 三、瀉劑 (4)
三、瀉劑 (4)
1. 降痰
貝母(入心、肺)
開肺中之郁痰,輔乎蘇、橘;解肺中之結熱,相以元、冬。瘡瘍家取之排毒,咽喉症尚之消壅。宣肺痿之聲音,清肺癰之膿血。
南星(入肝)
治口眼喎斜與肢體麻痹不遂,療牙關緊急與心神昏迷難清。小兒驚搐如神,女子妊娠須忌。固宜於目暈頭眩,尤妙於耳鳴心悸。燥濕消痰,功逾半夏。半夏味辛而守,南星性烈而走。故須牛膽一制,庶幾燥烈全收。
膽星
取牛膽之苦寒,制南星之辛燥。膽有益肝鎮驚之功,星有消風利痰之力。驚風驚痰可治,虛火虛痰可療。要知南星治痰,能治有餘;膽星治痰,可治不足。如元實氣盛之人,遇風痰氣盛之症,非南星不散;如元虛氣弱之人,遇驚虛痰嗽之症,非膽星莫除。二星分用,不可不辨。
豬苓(入脾、肺)
添半夏而痰飲消,佐腹皮而水腫退。收泄瀉之功,君宜白朮;奏淋癃之捷,佐賴車前。一曰汗多口渴者宜,以其小便數而濕熱之交勝;一曰汗多口渴者禁,以其小便長而津液之偏枯。久服喪明,多需戕腎。
佛耳子(入肺)
下痰作喘,能祛肺脹;止哮發嗽,大救金瘡。
竹茹(入肺、胃)
胸中痰熱而生嘔噦,管鮑之投;病後虛煩而發懊憹,期牙之遇。呃逆是火深懷望,脾胃果寒勿克當。
竹瀝(入肺)
消經絡之痰以療淋痹,脾虛不食者何害?濡腸胃之燥以消煩渴,三陽閉結者尤當。耳鳴目暈金漿,天吊驚癇玉隨。中風而牙關緊閉,遊刃有餘;傷寒而狂熱兼痰,拾芥之易。
皂莢(味辛而散,氣烈而鋒)
涎氣逆於胸膈,而牙噤無知;痰氣凝於經絡,而肢牽罔遂。師吐法則相雜乎礬石,處湯劑則連結乎南星。氣實猝倒醒魂丹,氣虛猝倒歸毒。
海石(入肺)
結痰同礬石而能消,濕痰同半夏而能燥。降熱痰須和玄明粉,去頑痰當合栝蔞仁。入丸則可,入煎無益。
天花粉(入肝、肺)
解瘡疽之毒而膿腫消,去心胸之熱而咳嗽絕。痰火藉以清,燥渴賴伊解。傷寒通用,瘟疫宜行。
白話文:
降痰
貝母:能治療肺部鬱結的痰,可輔佐蘇葉、橘皮同用;能治療肺部積聚的熱,可與麥冬、冬瓜仁搭配使用。外科治療瘡瘍時用它排毒,治療咽喉腫痛時用它消腫。能宣通因肺虛引起的聲音嘶啞,能清熱解毒治療肺癰引起的膿血。
南星:能治療口眼歪斜、肢體麻痹等症狀,能治療牙關緊閉、神志昏迷。小兒驚厥抽搐時可用,但孕婦禁用。能治療頭暈目眩,尤其對耳鳴心悸效果顯著。燥濕化痰的功效超過半夏。半夏味辛且作用緩和,南星性烈且作用迅速,因此必須用牛膽汁炮製,才能使其燥烈之性得到充分利用。
膽星:用牛膽汁的苦寒之性,來制約南星的辛燥之性。牛膽有益肝鎮驚的功效,南星有消風利痰的作用。能治療驚風驚痰,也能治療虛火虛痰。南星治療痰症,善於治療痰濕過盛;膽星治療痰症,善於治療痰濕不足。如果體質實證,痰盛氣滯,則需用南星散之;如果體質虛弱,痰多咳嗽,則需用膽星治療。兩種藥物作用不同,需謹慎辨證使用。
豬苓:配伍半夏能治療痰飲,配伍茯苓皮能治療水腫。能止瀉,需配合白朮;能治療淋病、尿閉,需配合車前子。汗多口渴者,小便頻數,濕熱交盛者適用;但汗多口渴,小便量多,津液不足者則禁用。久服傷目,容易損傷腎臟。
佛耳草:能治療痰多氣喘,能治療肺脹;能止咳平喘,能治療金瘡。
竹茹:能治療胸中痰熱引起的嘔逆,如同管仲鮑叔牙之交情;能治療病後虛煩引起的煩躁不安,如同期盼牙齒再生。呃逆是胃中火盛,脾胃虛寒者則不宜使用。
竹瀝:能消散經絡中的痰,治療痺證,脾虛不食者亦可服用;能滋潤腸胃,治療煩渴,三陽經閉結者尤其適用。能治療耳鳴目眩,能治療驚癇。中風牙關緊閉者,治療效果顯著;傷寒伴隨高熱和痰症者,療效甚佳。
皂莢:能治療涎液逆流胸膈,導致牙關緊閉;能治療痰氣阻滯經絡,導致肢體麻木。與吐法配合使用,可與礬石同用;湯劑中則可與南星同用。氣實猝倒可配合醒魂丹使用,氣虛猝倒則需配合歸脾湯使用。
海石:治療痰結,與礬石功效相似;治療濕痰,與半夏功效相似。治療熱痰需配合玄明粉使用,治療頑痰需配合栝蔞仁使用。入丸劑可使用,煎劑則無效。
天花粉:能解毒消腫,治療瘡瘍膿腫;能清熱止咳,治療心胸鬱熱。能清熱解毒,治療痰火;能生津止渴。傷寒、瘟疫皆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