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舌辨症新法
《察舌辨症新法》一書,乃清末醫家劉恆瑞所著,為一部專論舌診的重要醫學典籍。在傳統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中,舌診素有其獨特的地位與價值,能夠直觀反映人體臟腑氣血的盛衰與病邪的性質。劉氏此書,正是在此基礎上,力圖為後學提供一套更為系統與細膩的舌診辨症方法。
作者劉恆瑞於序中開宗明義,表達了創作此書的動機。他有感於前賢如李瀕湖(李時珍)、朱丹溪雖於脈學著述極詳,將各種脈象「比擬形狀,俾後學無誤認之處」,可謂「大有功於斯世」。然而,對察舌一法,二公卻未有專書,世所傳者多為針對特定病證的舌診,如《傷寒舌鑑》、《溫疫舌鑑》等,欲求其如脈學之詳細者,仍有所缺憾。有鑑於此,劉氏潛心研究舌診三十餘年,將臨床診斷與治療的經驗所得,「歷歷不爽者,筆記於冊」,最初用以教授徒弟。這批筆記後因緣際會,在庚戌年間(清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鎮江同仁創辦《醫學扶輪報》時,劉氏將其《察舌新法》分載於報,以「濫竽充數」。後雖歷經停刊風波,但因讀者需求,最終整理成全稿,並獲《紹學醫學報》社刊載流通。這段出版經歷,一方面說明本書源於作者長期的臨床積累與教學實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醫界對詳細舌診專著的需求與本書的學術價值受到肯定。
《察舌辨症新法》雖被作者謙稱為「內容比較簡要」,但其在理論闡述和臨床應用兩方面都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探討。全書圍繞舌苔原理、看舌八法以及對病理舌苔(尤重黃、白、黑苔)的辨析展開。
首先,本書詳細闡述了劉氏關於「舌苔原理」的認識。他認為舌為胃之外候,其生理功能與第五對腦神經、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少陰腎脈上達,生津液)有關。而舌苔的生成,劉氏提出了其核心觀點:「苔即胃中食物腐化之濁氣,堆於乳頭之上,此舌苔所由生也。」他解釋說,舌的表面由眾多微小乳頭鋪合而成,這些乳頭或隱或顯,或大或小,或平滑或高起,隨時症而變化。正常的生理現象是「活苔」,表現為「常人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變」,即飲食入胃時濁氣被遏郁下降,苔色暫退;食物腐化後濁氣上蒸,苔色又生。他指出,胃中無腐濁則苔薄少,有腐濁則苔多厚,此為常理。在舌苔顏色方面,他以黃色為胃土正色,白色為肺色(源於胃中陽氣被飲食抑遏,不能直達而上),而「青為絕色」,見之命危。這種將舌苔生成與胃的腐熟功能及濁氣升降相聯繫的理論,是對前人認識的繼承與發展,強調了胃氣在舌苔形成中的主導作用。他認為明確此原理,才能避免辨症的「毫釐千里之誤」。
其次,為了全面診察舌象,本書提出了具體的觀察步驟——「看舌八法」。這八法涵蓋了舌診的主要觀察點:
- 看苔色: 觀察舌苔的顏色變化,這是最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詳情於後文分述。
- 看舌質: 觀察舌體本身的顏色(如淡紅、紅、絳、紫等),以及舌體的大小、形態。書中特別提到濕熱症可見舌質脹大、邊有齒印;血熱症可見舌質紫。
- 看舌尖: 特別關注舌尖的變化,書中舉例白苔滿舌而舌尖有紅刺者,提示熱鬱於上,不可用溫燥藥。
- 看舌心: 觀察舌中部的苔象及形態,如有無苔、有無直裂、直槽或橫裂等。
- 看燥潤: 通過視診與觸診結合判斷舌苔的濕潤程度,區分滑潤、燥刺棘手等,並提醒視覺判斷與觸覺可能不一致的情況。
- 看舌邊: 觀察舌苔與舌邊緣的對比,以及舌邊本身的變化。
- 看舌根: 觀察舌根部的苔象是否與舌中部相接續,以及有無異常的肉瘤等。
- 看變換: 強調對舌象進行動態觀察,注意其變化趨勢。
這八法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舌診框架,引導醫者從不同角度全面細緻地觀察舌象,避免遺漏關鍵信息。
《察舌辨症新法》對病理舌苔的辨析是其核心內容。雖然總論提及黃、白、黑苔,但本書提供的內容更側重於黃苔和白苔的細緻分類與診斷。
在「黃苔類總論」與「黃苔類分別診斷法」中,劉氏將黃苔細分為深淺老嫩、燥潤滑澀等不同特徵的具體類型,並予以形象化的比擬:正黃、老黃、炒枳殼色、鍋焦黃、嫩黃、牙黃、裱心紙兼灰青、粟米黃、虎斑紋黃、蠟敷黃、水黃、黃腐等。他結合這些具體舌象,深入剖析其所主疾病與病機。例如:
- 正黃色: 為胃土正色,多見於溫病始傳。
- 老黃色: 表明胃中陽氣旺盛,若厚腐堆起,則為濕溫化熱、溫熱傳入陽明之候。
- 黃如炒枳殼色: 提示胃陽盛極、陽亢陰虛、胃氣欲傷、胃津乾槁。
- 黃黑相間如鍋焦黃色: 摸之棘手、看之不澤,為胃中津液焦灼;也可能提示陽氣為痰飲瘀血所阻,不能上蒸化津,需結合脈象辨別。
- 嫩黃色: 常由白苔轉來,提示用藥當,胃陽初醒,為吉兆。
- 牙黃色(膩苔): 提示胃中腐濁之氣始升,中焦有痰。
- 黃如蠟敷舌上(膩苔): 多為濕溫痰滯之候。
- 水黃苔: 黃而潤滑,多見於痰飲停積、濕溫正候,或溫熱症兼有水飲,或熱入胃陰誤用燥藥所致,需結合脈診。
- 黃腐苔如豆渣炒黃: 提示下症,但若舌中有直裂,則為氣虛不能運氣,不可下,當補氣。
這種對黃苔的細緻辨析,不僅僅限於顏色深淺,更結合了厚薄、潤燥、形態、質地等綜合特徵,並直接聯繫到具體的病證與病機,為臨床提供了精準的參考。
對於白苔,本書也在「白苔類總論」及部分「白苔類分別診斷法」中進行了類似的細化分類,如薄白如米飲、厚白如豆腐腦、白如粟米顆粒、白如銀色、白如旱菸灰色、白如豆腐渣等。書中指出,薄白苔多見於傷寒、中寒初候。雖然提供的內容中對白苔的病機分析不如黃苔詳細,但從其分類之繁多(總論中列舉了十餘種),可知作者同樣對白苔進行了深入的觀察與歸納,力圖區分各種白苔形態背後的不同病理(寒、濕、痰等)。值得注意的是,白苔總論中也包含了「似白非白色」如淡或深的雪青色(古稱絳色),以及舌質深紅有鹽霜等特殊情況,將其歸入白苔類總論中討論,反映了當時醫家對某些複雜舌象的分類方式。
雖然書名與概述中提及「黑苔」的闡論,但在提供的內容中未見專門的黑苔類分別診斷法部分,這可能是由於內容較為簡要或提供的僅為部分選錄。黑苔在中醫裡通常提示熱極、寒極、或瘀血等危重病證,若能見到劉氏對黑苔的詳細分析,定能補充本書的完整性。
然而,本書並未將舌診的關注點僅限於舌苔,還設立了「舌質無苔類總論」。此部分討論的是舌體本身或舌面缺乏厚重苔層時出現的各種病理變化,包括:質紫無苔(多主瘀血、熱盛);質紅無苔(多主熱盛傷陰或陰虛);舌質光如鏡面(提示胃氣大傷、胃陰枯竭);舌質乾如刺(提示津液嚴重耗損);各種裂紋(如中裂、橫裂、冰片紋,多提示陰虛、血虛或脾胃氣虛);舌中部凹陷或有槽;舌根部肉瘤;舌面皮下隱塊;苔上出現圓暈分色;以及極其危重的青綠色舌苔。這些無苔或舌體本身的異常變化,往往反映了更為深層或嚴重的病理狀態,劉氏將其獨立分類討論,補充了僅憑苔色辨證的不足,體現了其觀察的全面性與對重危病證的關注。
總體而言,《察舌辨症新法》是清末一部重要的舌診專著。它繼承了中醫舌診的理論基礎,並在具體實踐層面進行了細化與深入。劉恆瑞對舌苔生成原理的獨特闡述,對「看舌八法」的系統性歸納,以及對黃苔、白苔等病理舌苔類型進行的細緻入微的形態描寫和病機聯繫,都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與理論參考。書中生動形象的「比擬描摹」手法,有助於讀者理解和記憶各種複雜舌象,提升了辨識能力。雖然書本篇幅較短,內容較為簡要,對某些病理舌象的闡述可能不夠全面(如提供的內容中黑苔部分缺失),但作為當時少有的舌診專門著作,它填補了脈學專著詳盡而舌診專著較少的空白,對於研究中醫診法史、學習舌診基本理論和臨床辨識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後來的廣泛流傳與收錄於大型醫學叢書,便是其學術地位與影響力的明證。劉恆瑞的《察舌辨症新法》是一部值得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深入研習的經典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