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傷寒醫鑒

元朝醫家馬宗素,字伯溫,號東山,河間人。他基於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劉河間(劉完素,字守真)的醫學思想和豐富臨床經驗,編纂成《劉河間傷寒醫鑒》一書。此書約成於元世祖至元年間,分上、中、下三卷,共二十二篇,是元代傷寒學領域的重要著作,不僅系統闡述了劉河間獨特的傷寒理論,更對後世醫學,特別是溫病學說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明代醫家張景岳盛讚此書為「傷寒家所宗」,清代吳鞠通甚至認為其「精,則在傷寒論之上」,足見其在學術史上的地位。

《劉河間傷寒醫鑒》的核心思想,在於劉河間對「傷寒」本質的重新定義與闡釋,即著名的「火熱論」。與當時普遍將傷寒理解為感受寒邪所致的疾病,並將陰陽簡單等同於寒熱的觀點不同,劉河間透過對《素問》等經典的深入研讀與臨床驗證,旗幟鮮明地提出「傷寒即熱病」的觀點。他認為,外感之邪,無論初起感受的是寒是熱,一旦入於人體,很快便會化熱,其病機的本質是熱邪在體內搏結。正如經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所揭示的,即使是冬季感受的寒邪,潛伏於體內,至來年陽氣升發時,也會轉化為熱病,表現為溫病、暑病等。因此,他認為所謂的「傷寒病」,實質上是一種以熱為主導的疾病(汗病),其常見症狀如身熱、口渴、小便黃、脈數等,無一不體現其熱邪的本質。書中反覆強調這一點,糾正了當時醫家將陰陽與寒熱混淆,導致誤診誤治的弊端。劉河間將《素問》中關於傷寒熱病的論述作為理論基石,指出古代經典言傷寒皆名之為「熱病」,並無寒證之說(特指這種外感引起、需要發汗或攻下的汗病)。他認為,若見陰寒症狀,那是屬於其他「雜病」的範疇,不可與此類外感熱病混為一談。

本書的內容編排層次分明,涵蓋了傷寒病的整個病程與治療環節:

上卷主要聚焦於傷寒的病因、病機、辨證、治法和方藥。劉河間在此詳細闡述了熱邪如何侵犯人體,其病機發展的規律,以及如何根據熱證的表現來進行辨證。他強調邪熱在表、腑病為陽,邪熱在裡、臟病為陰的辨證原則,而非簡單以外感寒邪劃分陰陽。針對不同的病證,上卷也提供了相應的治療方法和藥方,為醫者提供了辨識和處理熱證的具體指導。

中卷則深入探討熱邪在六經中的傳變規律。劉河間遵循《素問·熱論》的思路,將傷寒病的傳變過程描述為熱邪循著六經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進展。他指出,傷寒一日在巨陽,二日在陽明,三日在少陽,此為三陽階段,邪熱尚在體表,可採用汗法治療。若病邪深入,四日傳太陰,五日傳少陰,六日傳厥陰,此為三陰階段,邪熱已入於裡,應採用下法治療。他堅信六經傳變的過程都是熱邪的變化,即使到了三陰階段,其本質依然是裡熱證。中卷也提供了診斷病情的關鍵要點,並提及針灸治療,雖然書中並未詳細展開針灸內容,但表明了其綜合治療的理念。

下卷則將視野擴展到傷寒病的預防與恢復階段。劉河間認為,預防疾病同樣重要,透過強調飲食調養等方式,增強人體正氣,可以減少外邪的侵襲。對於病後身體的恢復,合理的飲食和調養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體現了其治療理念的完整性,不僅關注疾病的急性期處理,也注重整體狀態的調理和疾病的預防。

《劉河間傷寒醫鑒》的另一大貢獻,在於劉河間對醫聖張仲景《傷寒論》的繼承、簡化與創新。他高度評價仲景之書是傷寒學的經典,但同時也指出其「文深義奧,淺學難通」,且仲景方中不乏峻猛藥物,若非深諳其道,容易造成誤治。為了便於後學者學習和應用,劉河間對仲景的法方進行了大量的篩選與歸納,將龐雜的法度(如三百九十七法)和方劑(如一百一十三方)提煉簡化為僅僅三十二味常用藥物,旨在「撮其根本」,使醫者「易於檢閱」,能夠「對形見影」,快速對證用藥。此外,他還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創製了一些新的方劑或對原有方劑進行改良。書中特別提到他為了避免醫者誤用麻黃、桂枝發汗過度或失當,創立了「雙解散」,聲稱此方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內外諸邪皆能治療,即使誤汗也不為害,大大降低了誤治的風險。針對仲景大、小、調胃三種承氣湯的使用區別,劉河間則提出了「三一承氣」,旨在概括其主要功用,簡化臨證選擇的難度,減少「過焉不及之患」。這些舉措,無不體現了劉河間以人為本、務求實用的醫學精神。

總體而言,《劉河間傷寒醫鑒》是馬宗素對劉河間傷寒學說的一次系統性整理與呈現。它以劉河間「傷寒即熱病」的核心觀點貫穿全書,透過對病因病機、傳變規律、辨證治法、預防調養等各方面的闡述,構建了一個獨特的傷寒辨治體系。劉河間對《傷寒論》的簡化與創新,特別是「雙解散」和「三一承氣」等方劑的提出,對後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金元時期醫學思想的發展,並為溫病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這部書不僅是研究劉河間學派醫學思想的重要文獻,更是中國古代醫學寶庫中一部具有獨特價值和廣泛影響的經典著作,對於今天理解和應用中醫傷寒理論,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傷寒醫鑑 (1)

傷寒醫鑑 (2)

傷寒醫鑑 (3)

傷寒醫鑑 (4)

論脈證

論六經傳受

論汗下

論陽厥極深

論濕熱發黃

論不得眠

論嘔吐

論濕熱下利

論霍亂

論好用寒藥

論小兒瘡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