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傷寒醫鑒》~ 論六經傳受
論六經傳受
1. 論六經傳受
《活人書》:太陰、少陰、厥陰,皆屬陰證也。少陰者,腎也,厥陰者,肝也,太陰者,脾也。何謂太陰?太陰者,脾之經,主胸膈䐜脹。何謂少陰?少陰者,腎之經,主脈微細,主心煩欲寐。或自利而渴者,何也?謂中病時,腠理寒,便入陰經,不經三陽也。蓋寒入於太陽則發熱而惡寒,入於少陰,只惡寒而不發熱也。
三陰中寒,微則理中湯,稍厥或中寒下利,即甘草乾姜,大段重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何謂厥陰?厥陰者,肝之經也,厥陰之為主,主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陰氣獨盛,陽氣暴絕,則為陰毒,其證四肢逆冷,腹臍築痛,身如被杖,脈沉疾,或吐或利。當急灸臍下,服以辛熱之藥,令陽復而大汗矣。
守真曰:人之傷寒,則為病熱,古今一同,通謂之傷寒病。前三日,巨陽、陽明、少陽受之,熱在於表,汗之則愈,後三日,太陰、少陰、厥陰受之,熱傳於裡,下之則愈。六經傳受,由淺至深,皆是熱證,非有陰寒之證。古聖訓陰陽為表裡,惟仲景深得其義。厥後朱肱《活人書》,特失仲景本義,將陰陽二字釋作寒熱。
此差之毫釐,失之千里矣。《素問·熱論》云,黃帝問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小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矣。
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
白話文:
論六經傳受
《活人書》認為太陰、少陰、厥陰都是陰證。少陰屬腎,厥陰屬肝,太陰屬脾。太陰即脾經,主要症狀是胸膈脹滿。少陰即腎經,主要症狀是脈微細、心煩想睡。有些人還會腹瀉並口渴,這是因為疾病初期,肌膚腠理受寒,寒邪直接侵入陰經,沒有經過三陽經的階段。寒邪侵入太陽經則發熱惡寒,侵入少陰經則只惡寒不發熱。
三陰經受寒,輕者用理中湯;寒邪稍重或出現腹瀉,則用甘草乾薑湯;更重者,用四逆湯;如果沒有脈象,則用通脈四逆湯。厥陰即肝經,主要症狀是消渴、氣往上衝心口、心痛熱、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蛔蟲,腹瀉不止。如果陰氣獨盛,陽氣驟然衰竭,則形成陰毒,症狀為四肢厥冷、腹部臍周疼痛、全身疼痛如被杖打,脈沉而急速,或吐或瀉。此時應立即灸臍下,服用辛熱藥物,使陽氣恢復,並大量出汗。
守真說:人患傷寒,都會發熱,古今醫書都這樣說,稱為傷寒病。前三天,巨陽、陽明、少陽受邪,熱在肌表,發汗即可痊癒;後三天,太陰、少陰、厥陰受邪,熱邪傳入內臟,瀉下即可痊癒。六經傳變,由淺入深,都是熱證,並非陰寒之證。古聖人講陰陽為表裡,只有張仲景真正理解其義。後來朱肱的《活人書》,卻錯解了仲景的本意,將陰陽二字解釋為寒熱。
這是一點點的偏差,卻造成巨大的錯誤。《素問·熱論》記載,黃帝問道:熱病都是傷寒的類型,有的痊癒有的死亡,死亡的都在六七天內,痊癒的都在十天以上,這是為什麼呢?我不明白,請您講解一下。岐伯回答:巨陽是諸陽之首,其脈絡於風府穴,所以是諸陽之氣的主氣。人受寒邪,就會發熱,即使熱很嚴重也不會死,但如果再次受寒,病情就會加重,一定會死。
黃帝說:請講解一下這種情況。岐伯回答:傷寒第一天,巨陽受邪,所以頭痛、腰脊僵硬。第二天,陽明受邪,陽明主肌肉,其脈絡於鼻旁,上達目部,所以全身發熱、眼睛疼痛、鼻乾,不能躺臥。第三天,少陽受邪,少陽主膽,其脈循行於脅肋,絡於耳部,所以胸脅疼痛、耳聾。三陽經絡都受邪,但還未入臟腑,所以可以發汗治療。第四天,太陰受邪,太陰脈布於胃中,絡於咽喉,所以腹部脹滿、咽喉乾燥。
第五天,少陰受邪,少陰脈貫穿腎臟,絡於肺部,連繫舌根,所以口乾舌燥、口渴。第六天,厥陰受邪,厥陰脈循行於陰部,絡於肝臟,所以煩躁、腹部脹滿、陰囊縮小。三陰三陽、五臟六腑都受邪,營衛不通,五臟阻塞,就會死亡。
如果沒有再次受寒,第七天巨陽病邪減退,頭痛減輕;第八天陽明病邪減退,發熱減輕;第九天少陽病邪減退,耳聾有所好轉;第十天太陰病邪減退,腹部脹滿減輕,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病邪減退,口渴減輕,舌乾已好,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病邪減退,陰囊鬆弛,小腹部略微下陷,大汗排出,病也就好了。黃帝問:怎麼治療呢?岐伯回答:治療方法就是疏通各個臟腑經絡,疾病會逐漸減輕。
如果病程未滿三天,可以發汗治療;如果滿了三天,可以瀉下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