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傷寒醫鑒》~ 論汗下
論汗下
1. 論汗下
《活人書》云:陽明證宜下,少陰證宜溫。又曰: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宜著艾,並四逆湯。又云:三陽證宜下,三陰證宜溫。少陰病,發熱,脈沉,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病,二三日,當見少陰證,無陽者,宜麻黃附子甘草湯,皆陰證表藥也。又云:發熱而惡寒者,發於陽也,麻黃、桂枝湯主之。
守真云:夫辨傷寒陰陽之理者,邪熱在表,腑病為陽,邪熱在裡,臟病為陰。世俗妄謂有寒熱陰陽之異,誤人多矣。寒病固有,然非汗病之謂也,止為雜病,不可與汗病同科。且造化為汗液之氣者,乃陽熱之氣,非陰寒之所能也,觀萬物熱極而反出水液,明可知矣。況法曰身熱為熱在表,飲水為熱在裡,其傷寒病,本末身涼不渴,及小便不黃,脈不數者,未之有也。
白話文:
《活人書》中提到,陽明證應該要瀉下,少陰證則要溫補。少陰病若是一两天,口中不苦,但背部怕冷,应该用艾灸,并服用四逆汤。另外,三陽證宜下,三陰證宜溫。少陰病發熱,脈沉,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疗。如果少陰病持续两三天,出现少陰證,且没有陽气,则应该服用麻黃附子甘草湯,这些都是针对阴證的表證藥物。书中还说,发热怕冷是阳气外发的表现,可用麻黄汤或桂枝汤治疗。
守真指出,判断伤寒阴陽的原理在于,邪热在表,腑病属阳;邪热在里,脏病属阴。世俗中错误地认为有寒热阴陽之分,误导了很多人。寒病固然存在,但并非汗病,而只是杂病,不能与汗病归为一类。况且,造化生发的汗液之气,是阳热之气,并非阴寒所能产生。观察万物,热到极致反倒会流出水液,就能明白这个道理。何况医书上说,身热是热在表,喝水是热在里,伤寒病患者,从一开始就身凉不渴,以及小便不黄、脉搏不数,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雖仲景有四逆湯證,表熱里和,誤以寒藥下之太早,表熱未入於裡,裡寒下利不止,及表熱裡寒自利,急以四逆湯溫里,利止里和者,急於解表也。故仲景四逆湯證後,復有承氣湯寒藥下熱之說。由是傷寒汗病,經直言熱,而不言其有寒也。經言三陰證者、邪熱在臟在裡,以臟為里為陰,當下熱者是也。
按《素問》論傷寒熱病三篇,皆名曰熱,竟無寒說,兼以《靈樞》諸經運氣之說推之,則名為熱病,誠非寒也。《素問·熱論》云,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矣。其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此言表裡之大體也。(注曰:《正理傷寒論》脈大浮數,病在表,可發其汗,脈沉細數,病在裡,可下之。
白話文:
虽然张仲景有四逆汤治疗的病症,是表热里和,但错误地用寒性药物过早地泻下,表热还没有进入里,里寒导致腹泻不止,以及表热里寒导致腹泻不止,急忙用四逆汤温里,腹泻止住里和,是因为急于解表。所以仲景四逆汤的病症之后,又有了承气汤寒性药物泻热的说法。由此可见,伤寒汗病,经书直接说热,而不说它有寒。经书说三阴证,是指邪热在脏腑,以脏腑为里为阴,应该泻热。
根据《素问》论伤寒热病三篇,都叫做热,完全没有寒的描述,再结合《灵枢》诸经运气的理论推断,称为热病,确实不是寒。 《素问·热论》中记载,黄帝问道:怎么治疗?岐伯回答:治疗的方法是使各脏腑的经脉通畅,病就会逐渐减轻。病症如果不到三天,可以用汗法治疗,如果超过三天,就可以用泻下法治疗。这就是表里治疗的整体思路。 (注: 《正理伤寒论》中记载,脉象浮大而数,病在表,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脉象沉细而数,病在里,可以用泻下法治疗。)
)由此,雖日數過多,但有表證,而脈浮數,猶宜發汗,日數雖少,即有里證,猶宜下之,正應脈證而汗下之也。
白話文:
因此,即使天氣炎熱超過了正常情況,但如果出現感冒症狀且脈搏跳動快速,仍然應該用出汗的方法來治療。即使是寒冷的日子,如果已經有了內臟疾病,仍然需要用清洩的方法來治療。這正是根據脈象和病症來決定使用出汗或清洩方法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