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傷寒醫鑒》~ 傷寒醫鑑 (1)
傷寒醫鑑 (1)
1. 傷寒醫鑑
天道有遭世而興,事有遇時而顯,此古今之常理,出於自然者也。且謂儒書衰滅,以後邪說蜂起,以淆亂六經之道,紅紫亂朱,無以折衷。孝武皇帝,舉用俊茂,罷黜百家之非,而六經之道始明。自漢而降,注述繁錯,醫書尤甚。況醫乃人之司命,所繫尤重,殆非小智,所能及也。
惟昔黃帝、岐伯,難疑答問,上窮天道,下極地理,中盡人性,垂法萬世,以為生民之壽域,是以名曰《素問》。於是守真劉先生恐斯文將墜於地,民罹橫夭,於是天地、陰陽、剛柔、消長之理,察人生風氣、血脈、寒熱之宜,逐一擬一篇,無不引《素問》,先標受病之本源,所處方用藥。
注書有四焉,一者,明天地之造化,論運化之盛衰,目之曰《要旨論》一部,計三萬六千七百五十三字,一者,分君臣佐使,定奇偶之逆從,又作《宣明論》一部,計八千九百零三字,一者,又注傷寒六經傳受,《直格》一部,計一萬七千零九字,又取至真要大論一篇,病機氣宜之說,著《玄機原病式》一帙,計二萬餘言。
又,先生歸世之後,恐庸醫不知樞要,於《宣明論》內,又集緊切藥方六十道,分為六門,亦名《直格》。通計八萬余言,可謂勤矣。
守真曰:自昔以來,惟仲景著述遺文,立傷寒九十七法,合一百一十三方,而後學者,莫能宗之。謂如人病傷風,則用桂枝解肌,傷寒則用麻黃髮汗。傷風反用麻黃,則致項強柔痓,傷寒反用桂枝,則作驚狂發斑,或誤用此二藥,則必死矣。故仲景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是也。
守真為此慮,恐麻黃、桂枝之誤,遂處雙解散。無問傷風傷寒,內外諸邪,皆能治療,從下證錯汗者,亦不為害。如此,革誤人之弊,已不少矣。仲景處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亦各有所宜。熱勢大者,大承氣主之,微,小承氣主之,腹中有痛,大便硬者,調胃承氣主之。
守真又恐承氣有三,恐有過焉不及之患,遂處三一承氣以總之。又慮仲景所著之書,文深義奧,淺學難通,遂芟其根蔓,撮其根本,十去七八,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制三十二藥而總之,使人易於檢閱。一見此書,對形見影,了無障礙,得之對證用藥,人可自療,況醫家者流,業此者乎。
兼仲景除《傷寒》之外,亦無雜病之論,是已備於仲景書也,故守真首論《傷寒》之差謬。
故一切內外所傷,俱有受汗之病,名曰熱病,通謂之傷寒。今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隨四時天氣、所感輕重,及主療消息不等,合而言之,則一也。冬伏寒邪,藏於肌肉之間,至春變為溫病,夏變為暑病,秋變為濕病,冬變為正傷寒。冬冒其氣,而內生怫熱,微而不病者,以至將來陽熱變動,或又感之,而成熱病也,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亦其義也。然其陰證者,止為雜病,終不為汗病,由是傷寒汗病,直言熱病,不言其寒也。
白話文:
《傷寒醫鑑》
天地運轉有興衰,事情發展有其時機,這是古今不變的道理,是自然規律。儒家經典衰落後,各種旁門左道興起,混淆了六經的道理,良莠不齊,難以分辨。漢武帝重用賢才,摒棄了其他學派,六經的道理才得以闡明。從漢代以來,注釋繁多,醫書尤其如此。醫術關係到人的生死,責任重大,絕非一般聰明才智所能勝任。
黃帝、岐伯的問答記錄,上探天道,下察地理,通曉人性,其醫學思想流傳萬世,造福百姓,因此被稱為《素問》。劉守真先生擔心這些醫學典籍會失傳,百姓因此遭受疾病的危害,於是根據天地、陰陽、剛柔、消長的道理,詳盡闡述了人體風氣、血脈、寒熱的規律,逐一撰寫篇章,都引用《素問》作為依據,先闡明疾病的根本原因,再說明處方用藥。
他的著作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闡明天地造化,論述氣運盛衰的《要旨論》,共三萬六千七百五十三字;第二部分是闡述君臣佐使,以及奇偶藥物搭配的《宣明論》,共八千九百零三字;第三部分是闡述傷寒六經傳變的《直格》,共一萬七千零九字;第四部分是闡述疾病機理和氣候因素的《玄機原病式》,共兩萬餘字。
劉先生去世後,擔心庸醫不懂醫學精髓,又在《宣明論》中增加了六十個緊要的藥方,分為六門,也稱為《直格》。總計八萬餘字,可謂非常勤奮。
劉守真說:自古以來,只有張仲景的著作流傳下來,建立了傷寒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後世的學者卻很少能繼承他的衣缽。例如,傷風用桂枝解表,傷寒用麻黃發汗。傷風卻用麻黃,會導致項強、身痛;傷寒卻用桂枝,會導致驚狂、發斑。錯誤使用這兩種藥物,必死無疑。所以仲景說:「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
劉守真擔心麻黃、桂枝用錯,於是創立了雙解散方。不論是傷風、傷寒,還是內外各種邪氣引起的疾病,都能治療,即使是下證錯汗,也不會有害。這樣,就避免了很多誤診誤治的弊端。仲景的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各有各的用途:熱勢重的用大承氣湯,熱勢輕的用小承氣湯,腹部疼痛、大便乾燥的用調胃承氣湯。
劉守真又擔心承氣湯有三種,用藥會出現過與不及的情況,於是創立了三一承氣湯來統攝。他又考慮到仲景的著作文辭深奧,初學者難以理解,於是刪繁就簡,提取其核心內容,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個藥方,用三十二種藥物來概括,使讀者更容易查閱。一看此書,就能對症下藥,沒有障礙,人們可以自己治療疾病,更何況是醫生呢?
此外,張仲景除了《傷寒雜病論》之外,沒有其他的雜病論述,這些內容已經包含在仲景的書中了,所以劉守真首先討論《傷寒》的謬誤。
所有內外受傷,都會發汗的疾病,都稱為熱病,總稱為傷寒。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是根據四季天氣、感受輕重、治療方法的不同而命名的,總而言之,都是一類疾病。冬天寒邪潛伏在肌肉之間,春天變成溫病,夏天變成暑病,秋天變成濕病,冬天變成正傷寒。冬天受寒,內生鬱熱,症狀輕微而不發病,等到陽熱變動,或再次受寒,就會發展成熱病。《內經》說:「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陰證的疾病,只是雜病,終究不是發汗的疾病,所以傷寒發汗的疾病,直稱熱病,不稱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