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素

《劉河間傷寒醫鑒》~ 論濕熱下利

回本書目錄

論濕熱下利

1. 論濕熱下利

《活人書》云:傷寒下利多種,須辨陰陽,勿令差互。大抵傷寒下利多種,須看脈與外證。下利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為自止。寒毒入胃,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黃白,或青,或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甚,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得之寒毒入胃,四逆,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湯等。

若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地榆湯主之。守真云:下利膿血者,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水,故食於腹中,感人濕熱邪氣,則自然化為膿血。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於肺金故也。濕熱甚於腸胃,怫熱結也。濕主於痞,以氣逆不能宣通,因而以成腸胃之濕也。

白話文:

《活人書》記載,傷寒引起的下痢有很多種類,必須辨別陰陽虛實,不能搞錯。一般來說,傷寒下痢要觀察脈象和外在症狀。脈搏有力者,是虛證;脈搏微弱者,則會自行停止。寒邪入侵胃部,則臍下必感寒冷,腹部脹滿,大便呈黃白色,或青色,或黑色,或下痢清穀。濕熱邪氣嚴重,則下痢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如果是寒邪入胃,四肢厥逆,可以用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或四逆湯等治療。

若下痢膿血者,可用桃花湯、地榆湯治療。守真說:下痢膿血就像世上的穀物、肉類、水果和蔬菜,濕熱過盛,就會自然腐爛潰爛變成水,所以吃進肚子裡,受到濕熱邪氣的影響,就會自然變成膿血。其中紅色代表熱,熱屬心火;黃色代表濕,濕屬脾土;白色代表燥郁,屬於肺金。濕熱在腸胃裡嚴重,就會郁熱積聚。濕邪會導致痞塞,因為氣逆不通,所以形成腸胃濕邪。

濕熱相兼。蓋水火陰陽寒熱,猶權衡也,一高則一下,一盛則一衰,豈能寒熱俱盛於腸中,而同為利者乎。若此之謬,世傳多矣,則如熱生瘡瘍。《素問·大奇論》云:腸澼下血,為少陰氣不足,搏為陽氣乘之,熱在下焦,故下見血也。《素問·陰陽別論》云:陰結者,便血一升,(陰主血故也。

)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注云:二升,謂之再結。三升,謂之三結。)《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藥下之,結散利止、則通因通用也。

白話文:

濕熱相兼。

濕熱共存,如同水火陰陽、寒熱一般,猶如天平般互相制衡,一邊高則另一邊低,一邊盛則另一邊衰。濕熱不可能同時在腸中盛行而共同導致腹瀉。

若此之謬,世傳多矣,則如熱生瘡瘍。

這種謬誤在世俗流傳甚廣,就像發熱會生瘡一樣。

《素問·大奇論》雲腸澼下血,為少陰氣不足,搏為陽氣乘之,熱在下焦,故下見血也。

《素問·大奇論》說:腸中滲血,是因為少陰之氣不足,被陽氣乘虛而入,熱氣在下焦,所以才會出現便血。

《素問·陰陽別論》雲陰結者,便血一升,(陰主血故也。)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注云二升,謂之再結。三升,謂之三結。)

《素問·陰陽別論》說:如果陰氣凝聚,就會便血一升。(因為陰主血。)如果陰氣再次凝聚,就會便血二升,三次凝聚則便血三升。(注:二升的便血稱為“再結”,三升的便血稱為“三結”。)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藥下之,結散利止、則通因通用也。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如果內有熱氣凝聚,就會持續腹瀉不止。 熱氣應該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凝聚的氣也要清除,用寒涼的藥物瀉下去,使凝聚的氣散開、腹瀉止住,就能達到通因通用之效。

總結

這段文字闡述了濕熱相兼導致的病理,並引述《素問》中相關論述,說明瞭陰陽失衡、熱氣下焦等因素導致便血的病因,以及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