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素

《劉河間傷寒醫鑒》~ 論濕熱下利

回本書目錄

論濕熱下利

1. 論濕熱下利

《活人書》云:傷寒下利多種,須辨陰陽,勿令差互。大抵傷寒下利多種,須看脈與外證。下利脈大者,虛也。脈微弱者,為自止。寒毒入胃,臍下必寒,腹脹滿,大便黃白,或青,或黑,或下利清穀。濕毒氣甚,則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也。得之寒毒入胃,四逆,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四逆湯等。

若濕毒下膿血者,桃花湯、地榆湯主之。守真云:下利膿血者,如世之穀肉果菜,濕熱甚,則自然腐爛潰發化為水,故食於腹中,感人濕熱邪氣,則自然化為膿血。其熱為赤,熱屬心火故也。其濕為黃,濕屬脾土故也。燥郁為白,屬於肺金故也。濕熱甚於腸胃,怫熱結也。濕主於痞,以氣逆不能宣通,因而以成腸胃之濕也。

濕熱相兼。蓋水火陰陽寒熱,猶權衡也,一高則一下,一盛則一衰,豈能寒熱俱盛於腸中,而同為利者乎。若此之謬,世傳多矣,則如熱生瘡瘍。《素問·大奇論》云:腸澼下血,為少陰氣不足,搏為陽氣乘之,熱在下焦,故下見血也。《素問·陰陽別論》云:陰結者,便血一升,(陰主血故也。

)再結二升,三結三升。(注云:二升,謂之再結。三升,謂之三結。)《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大熱內結,注泄不止。熱宜寒療,結復須除,以寒藥下之,結散利止、則通因通用也。

白話文:

論濕熱下利

《活人書》說:傷寒導致的腹瀉有很多種類,必須區分陰陽,避免混淆。總的來說,傷寒引起的腹瀉種類繁多,需觀察脈象和外在症狀。腹瀉時脈象有力者,是虛證;脈象微弱者,則會自行停止。寒邪入侵胃部,則肚臍以下必定冰冷,腹部脹滿,大便顏色可能是黃色、白色、青色或黑色,也可能排出清稀的穀物樣便。濕熱之邪嚴重時,則會腹瀉伴隨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像爛肉一樣。若因寒邪入侵胃部,出現四肢厥冷的情況,則可用理中湯、白通湯加附子,或四逆湯治療。

如果腹瀉排出膿血,則可用桃花湯、地榆湯治療。守真先生說:腹瀉排出膿血,如同世間的穀物、肉類、水果、蔬菜一樣,濕熱過盛,就會自然腐爛潰瘍,化為水液。因此,食物在腹中,感染濕熱邪氣,就會自然轉化為膿血。膿血中紅色部分是熱,屬心火;黃色部分是濕,屬脾土;白色部分是燥熱,屬肺金。濕熱在腸胃中過盛,導致鬱熱凝聚。濕邪導致痞塊,因氣機逆亂,不能宣通,從而形成腸胃濕邪。

濕熱同時存在。水火、陰陽、寒熱就像天平一樣,一邊高則另一邊低,一邊盛則另一邊衰,怎麼可能寒熱同時在腸道中過盛,都導致腹瀉呢?像這種謬誤,民間流傳很多,例如熱邪會導致瘡瘍。

《素問·大奇論》說:腸道潰爛出血,是因為少陰之氣不足,被陽氣所乘,熱邪在下焦,所以大便出血。《素問·陰陽別論》說:陰邪凝聚,則便血一升;再次凝聚,則便血二升;三次凝聚,則便血三升。(注:二升稱為再結,三升稱為三結)《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大熱內結,則泄瀉不止。熱證宜用寒涼之法治療,積聚也需要去除,用寒涼的藥物使其瀉下,積聚散去,瀉瀉停止,這就是通則不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