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傳

《灸法秘傳》一書,流傳至今,是清代針灸醫籍中的一部特色之作。此書由雷少逸所編,內容據其戚金冶田所藏得自蜀僧之秘本整理而成,最終由時任衢州府事的劉國光審定並附入部分內容,於光緒九年(1883年)刊刻傳世。全書篇幅雖僅一卷,論述簡要,然內容精粹,聚焦於灸法這一中醫外治之術,特別是其獨特的灸療器具與藥方,以及針對急重症的應用,為後世研究清代灸法提供了珍貴的文獻依據。

欲深入了解此書,須先從劉國光為本書所作之序言說起。劉序清晰地交代了此書的緣起與傳承脈絡。劉國光因病與名醫雷少逸結識並成為好友。雷少逸家學淵源,著作頗豐,劉國光曾為其《時病論》作序。一日,雷少逸拿出其親戚金冶田所珍藏的《灸法秘傳》手稿,這份手稿據稱得自一位蜀中僧人,且臨床驗證效果顯著。然而,原稿文字「譾陋不文」(粗糙不流暢),經由雷少逸的整理、分門別類並加以闡述,使其變得「言簡意賅,深得經旨」,成為「濟世之良術」。劉國光鑑於此等秘本可能失傳,故決定出資刊刻,並在書末附入他所知的太乙神針方及雷火針法,以期讀者能參互考證,增益療效。劉國光在序中強調了金冶田與雷少逸急於將此學傳承下去的心意,以及他本人「見可傳者之不能終秘」的學術態度,這為本書的問世賦予了一層不藏私、廣濟世的色彩。

全書雖僅一卷,然內容結構清晰,涵蓋了灸法實踐的關鍵環節。開篇部分以圖示為主,包括正面(穴)圖、背面(穴)圖、指節圖和灸盞圖,為讀者提供了直觀的參考。儘管實際書中圖樣未在資料中呈現,但其存在本身表明作者重視通過圖像來傳達知識,這在古代醫籍中是常見且有效的教學方式。指節圖與凡例中對如何以病人中指節為一寸來量取穴位的方法作了明確說明,強調應使用無伸縮性的稻草心或薄篾片,而非繩線,體現了古人在實踐操作中的精細與對準確性的追求。

本書最為獨特並具研究價值的內容之一,便是其所介紹的「銀質灸盞」隔薑灸法。灸盞圖及其描述詳細闡述了這種器具的樣式與用途。這是一種銀質小盞,四圍銀片較厚,底部較薄並穿有數孔,下方有四足,高約一分許。使用時,將灸盞之足釘入一片約二分厚的生薑上,生薑片也需對應盞底的孔洞穿孔,然後將這帶盞的薑片置於應灸穴位上。接著,將艾絨捏團放入盞內,再加入特定的藥料,點燃艾絨。其原理是通過艾火燃燒產生的熱力,結合灸藥的藥性,透過生薑片及薑、盞上的孔洞,將藥氣與熱力一同透入經絡臟腑,以達到治療目的。這種方法既利用了艾灸的溫熱效應,又結合了藥物的滲透作用,同時通過薑片隔離,避免了直接灸可能造成的燒傷,且能承載藥物,可謂一種複合式的溫和灸法。灸盞圖的文字說明中,作者感嘆古代九針之法失傳,今人多不諳針法與穴位(明堂),而傳統灸法亦是如此,繼而推出此銀盞隔薑灸法,認為此法「萬無一失」,凸顯了作者對此法的推崇及其在當時可能相對普及或被認為安全有效的地位。

與灸盞配套使用的,是書中所載的「灸藥神方」。這個藥方包含艾葉、硫黃、乳香、沒藥、麝香、皂角、枳殼、川芎、桂枝、杜仲、全蠍、白芷、細辛、松香、雄黃、獨活、穿山甲共十七味藥,其中艾葉用量較大(一錢五分),其餘藥物各五分。書中對此方提供了詳盡的「方解」。從方解可知,這是一個組方嚴謹、效用廣泛的複方。艾葉作為灸法基礎,溫通經絡;硫黃性純陽,有回陽救逆之功,適用於陽氣暴脫的危急情況;乳香、沒藥活血通絡;麝香、皂角辛香走竄,能開竅宣關;枳殼行氣消滯;川芎活血祛瘀;桂枝調和營衛;杜仲強筋壯骨;全蠍息風定驚;白芷解毒消癰;細辛溫通鼻竅、散寒止痛;松香祛風止痛;雄黃解毒殺蟲;獨活祛風濕、搜伏風;穿山甲活血通絡、軟堅散結,能直達病所。整個藥方匯集了溫陽、通絡、活血、行氣、開竅、息風、解毒等諸多功效強勁的藥物,旨在「諸品無處不行」,能夠治療多種複雜病症,故稱「主治諸痾,效如桴鼓」。這個藥方體現了清代中醫對使用峻烈或走竄藥物來治療頑固、急重病症的思路,是研究當時中醫藥用特點的重要案例。

本書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應灸七十症」,雖然資料僅提供了其中中風、屍厥、偏風三症的條文,但已可窺見其治療思路與選穴特點。書中將中風描述為「卒然中倒,人事無知,口眼喎斜」,並沿用中經、中絡、中臟、中腑的傳統分類。對於中風患者,尤其是在藥物療效不佳或急症初起時,強調灸法的必要性。針對不同的中風表現(如口噤、癱瘓、面癱、痰中),書中提供了具體的取穴方案,如百會、尺澤、風池、風市、客主人、環跳等,並附有簡要的穴位定位描述,多引自《醫宗金鑑》等經典醫籍,顯示了本書在穴位知識上與主流醫學的聯繫。

屍厥則被定義為「類中風之稱」,其特點是「形厥而氣不厥,口鼻無氣,狀類死屍,而脈自動」,是一種極度危重的狀態。書中指出,延醫不及時,應急灸大敦穴,若伴有四肢厥冷,則加灸內庭、行間。這幾個穴位均位於四肢末端,傳統上多用於急救、回陽、疏通氣機,符合屍厥「形厥」而需急救回蘇的病機特點。

偏風,即半身不遂,書中辨證為左癱屬血虛,右瘓屬氣虛,左右皆病則氣血兩虛。治療上先取百會、合谷,再根據具體的疼痛、麻木、拘攣、無力等症狀,選用手之裡、腕骨、肩髃、曲池、環跳等穴。這體現了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治療原則,先取頭部百會、全身合谷等要穴,再針對病變部位(手臂、大腿)選取相應穴位。

除了具體的治療方法,本書也用相當篇幅闡述了灸法的避忌,特別是關於「人神」與「尻神」所在日期的禁忌。這部分內容列舉了按農曆日期、十二時辰、十二地支日、十天干日以及尻神按年所在的身體部位,認為在這些時日或部位不宜施針或灸。這類禁忌源於古代中國傳統的時辰、曆法與身體部位相關的信仰體系,認為人體精氣神隨時間在特定部位流轉,此時刺激可能傷及「神」,導致不良後果。書中提供了詳細的列表和歌訣(如人神在曰不宜灸單、十二時/十二支/十干人神歌、九宮尻神歌),便於讀者記憶與遵守。然而,在「九宮尻神歌」的結尾,書中特別補充了一句:「以上避忌,以逐日人神所在為主。如遇急病,其餘不必避也。」這句補充極為關鍵,它顯示了作者或編者在遵循傳統禁忌的同時,也強調了臨床的靈活性與優先級——在面對危急病症時,救命為先,傳統的避忌可以暫時放下。這反映了古代醫家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權衡智慧。

《灸法秘傳》的論述風格如書名介紹所言,可謂「簡要」。它沒有對灸法的基礎理論(如艾的性味、灸法的原理)進行長篇大論,而是直接進入實用層面:如何選穴、如何量穴、如何操作(特別是灸盞法)、如何用藥、如何避忌以及具體病症的治療方案。這種風格使得本書更像是一本實操指南,而非理論專著。儘管簡要,但其核心內容——灸盞法、灸藥神方、針對急重症的具體方案以及詳細的禁忌列表——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研究價值。

總而言之,《灸法秘傳》作為一部清代醫籍,雖篇幅不長,卻濃縮了當時特定的灸法知識與實踐。它不僅詳細介紹了一種獨特的銀質灸盞隔薑灸法及其配套的藥方,為研究清代灸法器具與藥物應用提供了實物與文獻線索;更為重要的是,它針對中風、屍厥等急重症提供了具體的灸療方案,展現了古人在面對危急情況時運用灸法救治的經驗。同時,書中對「人神」、「尻神」等傳統禁忌的詳細闡述,以及在急病時可變通處理的提示,也反映了傳統醫學知識體系中的宇宙觀、時間觀與臨床實踐的結合與權衡。由劉國光附入太乙神針及雷火針法,更顯示了當時醫家在不同灸療方法間的探索與整合意圖。本書僅存初刻本,其保存與研究對於理解清代灸法的發展、特定灸法的技術細節以及傳統醫學中的禁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歷史與學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