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傳》~ 太乙神針 (2)
太乙神針 (2)
1. 太乙神針正面背面穴道詩
看穴先准鼻當中,上入髮際三穴蹤,神庭(入發)五分上星(入發)倍,(一寸)百會(入發)五寸旋毛宮(三穴俱督脈)。天突(在)結喉(下)二寸陷(中),三脘(音管,胃上中下)臍上量(平聲)以通,上脘五寸中漸減,中四下二勿朦朧。氣海臍下寸餘五,關元(即丹田)兩股(三寸)足函容,再下又加其一寸,穴稱中極當中窮(七穴俱任脈)。
白話文:
首先要仔細校對準確鼻子的正中央,向上至頭髮根部有三個穴位。神庭穴位於前額正中,髮際上方約五分之處;五分之外,入髮際之處是上星穴;再往上約一寸,天柱穴,是督脈上的穴位。
天突穴位於喉結下方二寸,陷中穴在神闕穴向上五寸,三脘分別為:上脘、中脘、下脘,臍以上平量;上脘在劍突下方五寸,中脘減去一寸,下脘減去二寸。
氣海穴位於臍下約一寸五分處,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之處,再向下加一寸為中極穴,七個穴位都是任脈上的穴位。
左右兩旁共臨泣,(足少陽從)目中直上入發五十釐,兩客主人(足少陽)耳前骨,開口即空而便知。期門(足厥陰在)乳下第二肋,疼骨之端試揣之。天樞(足陽明)以臍為則子,兩旁二寸各開馳。肩髃肩端兩骨縫,肘彎有穴視茫微,肘彎橫紋尖盡處。(必須)屈手按胸(乃)見(紋尖之)曲池。
白話文:
左右兩旁,緊鄰著臨泣穴,(膽經脈從)眼部直向上延伸至前額髮際,兩客主人(膽經)位於耳前骨頭前,用手按壓即可感覺到是空洞的。期門穴(肝經),位於乳頭下第二根肋骨,用手隔著皮膚感覺是否有痠痛。天樞穴(胃經),以肚臍眼為中心,左右兩旁各向外橫量二寸。肩髎穴位於肩膀端部兩塊骨頭的接縫處,手臂彎曲時有一穴道,位置隱約難見,手臂彎曲時橫紋的末端。(必須)彎曲手肘,按壓胸部(才能)看到(橫紋末端的)曲池穴。
曲池之下手三里(三穴俱手陽明,曲池相去)二寸銳肉端頭視(次平聲)。正坐垂手兩股間,中指尖處風市(上聲,足少陽)歸。內庭(足陽明)乃在兩足指,次三歧骨陷中耳。大指次指動中間,謂之行間須載記。再若大指去爪(甲如)韭(葉許),從三毛中大敦(二穴俱是厥陰)是。
白話文:
-
曲池穴之下二寸,銳利肌肉的端頭叫做手三里穴(這三個穴位都屬於手陽明經,曲池穴在手肘外側)。
-
正坐,雙手自然下垂,兩股之間,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叫做風市穴(足少陽經)。
-
內庭穴位於兩隻腳的第二和第三個腳趾之間的凹陷處(足陽明經)。
-
大腳趾和次趾之間動一動,叫做行間穴,應該記住。
-
再者,大腳趾的趾甲上緣退後半寸,從三個腳趾毛中間就是大敦穴(這兩個穴位都屬於厥陰經)。
大椎以上(有二骨為)項二骨,大椎(自項骨算起,大椎當第三)以下(為)脊(骨)第一,第三節下身柱名,十四節下命門(三穴具督脈)地。風池(足少陽)耳後(寸半)陷中存,按之(則)引耳(內)知的實。肺俞(在兩飯匙骨縫中)脾俞腎俞(三穴俱足太陽)場,脊骨各開二寸切,(言不移,脊骨)第三(椎下)為肺十一脾,十四又將腎俞列。四椎節下號膏肓(足太陽,)各開三寸五分疆。
白話文:
大椎上面有兩塊骨頭,叫做項骨。大椎從項骨算起,是第三塊骨頭。大椎以下的第一塊骨頭叫做脊骨,第三塊骨頭叫做命門。風池穴位於足少陽經,在耳後一寸半的凹陷處。按壓這個穴位會引起耳朵疼痛,說明穴位找準了。肺俞穴位於兩塊肩胛骨的縫隙中,脾俞穴和腎俞穴都位於足太陽經。這三個穴位各開二寸,不移位,脊骨第三塊椎骨下面是肺俞穴,第十一塊椎骨下面是脾俞穴,第十四塊椎骨下面是腎俞穴。第四塊椎骨下面叫做膏肓穴,位於足太陽經,各開三寸五分。
環跳(音條,足少陽)正在髀樞處,務要側身眠在床,伸其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可識其鄉。尻骨兩邊各(開)二寸,問訊穴名曰會陽(陰,足太陽)。膝下三寸外廉畔,足三里(足陽明)與手殊方,掌按膝頭中指(尖)盡(處),誨人認法劇精詳。穴道取寸法折衷,男左女右手指中,中指第一第二節,相距即寸於此逢。
白話文:
環跳穴在髀樞穴的位置,要側身躺在牀上,伸直下肢,彎曲上肢,才能找到它的位置。尻骨兩側各開二寸,有個穴位叫做會陽穴。膝蓋下三寸的外側,是足三里穴,與手殊方穴相距不遠。用手掌按壓膝蓋中間,中指尖端盡頭的地方,就是手殊方穴。穴位取寸的方法以折衷為原則,男性以左手,女性以右手的中指,中指的第一、第二節,相距的長度就是一寸。
按穴治病,針無不愈。方自範毓䭲而後,王大德、沈士元、周雍和諸人皆用之,實予人以易從,切勿以其淺近而忽之也。此法及詩,自古今醫詩集中錄出。劉國光識。
白話文:
用針灸來治療疾病,無一不痊癒。自範毓䭲始創以來,王大德、沈士元、周雍和等人都曾用過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很簡單,但不要因為它淺顯易懂就忽視它。此方法和詩歌一起,是從古今醫詩集中錄出來的。劉國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