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8)

回本書目錄

應灸七十症 (8)

1. 黃疸

黃疸有五,曰陽黃、陰黃、酒疸、谷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俞是也。

上脘(見勞傷。)

肝俞(見眩暈。)

膽俞(見勞傷。)

脾俞(見痹症。)

白話文:

黃疸這種病症有五種分類,分別是陽黃、陰黃、酒疸、穀疸和女勞疸。這些病症的根本原因都與體內濕氣有關。可以艾灸的穴位有四個,分別是上脘穴、肝俞穴、膽俞穴和脾俞穴。

上脘穴(詳細內容請參考勞傷的說明。)

肝俞穴(詳細內容請參考眩暈的說明。)

膽俞穴(詳細內容請參考勞傷的說明。)

脾俞穴(詳細內容請參考痹症的說明。)

2. 癲病

經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癡若呆,或笑或泣,緣於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灸身柱一穴。

身柱(見咳嗽。)

白話文:

中醫經典說,體內陰氣過盛的人會罹患癲病,癲病發作時會時常高興,有時像癡呆一樣,有時傻笑,有時哭泣,這通常是因為計畫謀求的事情沒有成功而導致的。這種情況應該要灸身柱這個穴位來治療。

(身柱穴的相關資訊,請參考咳嗽的相關說明。)

3. 癇症

癇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每灸,日漸自瘥。

百會(見中風。)

上脘(見勞傷。)

白話文:

癲癇這種病症,發作時會突然昏倒、失去意識,神智不清、牙關緊閉,身體會像弓一樣反張,並且抽搐、流口水。古人將癲癇分為五種,用馬叫、羊叫、牛吼、狗叫、豬叫等聲音來形容,其實都是因為痰液積存在經絡裡造成的。針灸治療不需要仔細區分這些種類,在剛發作的時候,先灸百會穴,同時灸上脘穴。每次發作就灸,症狀就會一天天好轉。

(百會穴的說明,請參見中風相關的內容。)

(上脘穴的說明,請參見勞傷相關的內容。)

4. 癩病

癩病,癘風也,俗稱為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脫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宜灸曲池可愈。

曲池(見偏風。)

白話文:

癩病,就是癘風,一般俗稱大麻風。這病通常是因為體內濕氣太重導致生風,風邪太盛就會生蟲,所以皮膚會脫落,肌肉浮現紫斑,全身發癢,感覺像有蟲在爬。這種情況可以透過艾灸曲池穴來治療。

(關於曲池穴的位置和相關資訊,請參考偏風的說明。)

5. 疹病

肌發紅點,有若蚊咬者為熱疹,細粒透顯者為風疹,不透出者為隱疹。隱疹宜灸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谷、環跳。

曲池(見偏風。)

合谷(見偏風。)

環跳(見中風。)

白話文:

皮膚出現紅色點狀,看起來像蚊子咬的,是熱疹;細小的顆粒、顏色比較透亮的,是風疹;不透出來的,是隱疹。隱疹適合用艾灸曲池穴來治療,風疹、熱疹適合用合谷穴、環跳穴來治療。

(曲池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偏風的章節。)

(合谷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偏風的章節。)

(環跳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中風的章節。)

6. 痰疾

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為津,行則為液,聚則為痰,上則為涎。其實百病兼痰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見勞傷。)

白話文:

痰這種東西屬於濕氣,是身體的津液轉化而成的。當津液流動時稱為津,在身體內運行時稱為液,當聚集在一起時就變成痰,如果跑到上面(口、鼻)就變成口水。實際上,很多疾病都伴隨著痰的產生。用艾灸來灸上脘這個穴位,痰就會自然化解。

(關於上脘穴,請參見勞傷相關的說明。)

7. 飲食

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運行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若飲食不思,灸其上脘。飲食少減,灸其中脘。飲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樞。食不下、欲乾嘔者,宜灸膽俞穴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下脘(見臌脹。)

天樞(見勞傷。)

膽俞(見勞傷。)

白話文:

胃負責容納食物,脾負責消化和運輸,一個負責接收,一個負責消化,這樣不斷運作。如果脾胃功能衰弱,就會失去消化吸收的功能。如果不想吃東西,就灸上脘穴。如果食量減少,就灸中脘穴。如果吃了東西卻消化不良,就灸下脘穴,或者灸天樞穴。如果吃不下東西,想乾嘔,就應該灸膽俞穴。

(上脘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勞傷的說明。)

(中脘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喘症的說明。)

(下脘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腹脹的說明。)

(天樞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勞傷的說明。)

(膽俞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勞傷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