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太乙神針 (1)

回本書目錄

太乙神針 (1)

1. 藥方

艾絨(三兩),硫黃,麝香,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皂角,細辛,芎藭,獨活,雄黃,炮甲(以上各一錢)

白話文:

艾絨(90克),硫磺、麝香、乳香、沒藥、丁香、松香、桂枝、杜仲、枳殼、皁角、細辛、芎藭、獨活、雄黃、炮甲(以上各3克)

上藥各秤足為末,與艾絨揉和,用綿夾絨一張,約長五寸、寬方尺,將絨藥鋪摻於紙上,用力實卷,如大指粗,即為一條。如絨藥尚多,即多作幾條,外再加紙三四層裹之,以雞子清通刷外層三次,陰乾收藏,勿使泄氣。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各司秤取足量,研磨成細末,與艾絨揉合均勻。用一塊棉布,長約五寸,寬約一尺,將研磨好的藥材均勻地鋪在布上,用力捲成手指粗細的長條。如果藥材還有剩餘,可以多做幾條藥條。在外層加三或四層紙包裹,再用雞蛋清均勻地刷在最外層,陰涼處晾乾後收藏,不要讓藥條受潮走氣。

2. 用針法

一用針先審病證,取何穴道,用墨塗記其上,以紅布七層蓋穴上,候針。

白話文:

使用針灸前先診斷病情,確定要取哪些穴位,然後用墨水在這些穴位上做標記,再用七層紅布覆蓋住穴位,等待施針。

一將針向燈燭上燒透,對準穴道放於紅布上,若覺大熱,將針略提起,俟熱定再針。以七記數,小則一七,多則七七亦可。

一用過藥針,以極干竹筒封藏,猶可後用。

白話文:

取出一根針,在燈燭上燒透,對準穴位,放在紅布上,如果感覺很熱,就將針略微提起,等熱度降低後再針灸。以七次為一組,如果穴位較小,就針灸一組,穴位較大,可以針灸七組。

3. 穴道取寸法

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節第二節,相去為一寸(圖見前。)

4. 正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處。督脈)。凡中風、頭風,風癲、角弓反張、忘前失後、氣絕、脫肛、目淚、耳聾,針此穴。

白話文:

百會穴(從鼻尖垂直向上,進入髮際五寸處,旋轉的頭髮陷在這個穴位的中間,可以用手指按壓到的位置。督脈)。凡是中風、頭風、癲癇、角弓反張、忘記過去的事物而失去後面的記憶、氣絕、脫肛、眼睛流淚、耳聾,都可以針灸這個穴位。

上星穴(從髮際直上一寸,宜上可容豆處。督脈)。凡腦冷、鼻塞、腦漏、汗不出、目睛痛,針此穴。

神庭穴(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督脈)。凡頭疼、目眩、出淚、流涕,針此穴。

天突穴(結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任脈)。凡喉瘡、喉風、哮喘、氣噎、肺癰、咯血、喉中有聲,針此穴。

上脘穴(臍上五寸,任脈。)凡心腹疼痛,驚悸,痰疾、伏梁、氣蠱狀如覆盆、風癇等徵,針此穴。

中脘穴(臍上四寸,任脈。)凡反胃、吐食、心下脹滿狀如伏梁、傷寒飲水過多、腹脹、氣喘、寒癖,針此穴。

下脘穴(臍上二寸。任脈)。凡腹脹堅硬、痃癖氣塊、小便赤澀、身體羸瘦,針此穴。

氣海穴(臍下一寸五分。任脈)。凡男子陽事久憊、婦人經水不調及滯氣成塊狀若覆盆,針此穴。

關元穴(臍下三寸。任脈)。凡男子遺精白濁、臍下冷痛、小便痛澀,婦人赤白帶下、經水不調,針此穴。

白話文:

中醫穴位說明:

上星穴

  • 位置:從髮際線直向上方一寸,找到可以放下一粒豆子的凹陷處。位於督脈。
  • 功效:針灸此穴可治療腦部寒冷、鼻塞、腦漏、出汗困難、眼睛疼痛等症狀。

神庭穴

  • 位置:從鼻樑直上至髮際線,約五分處。位於督脈。
  • 功效:針灸此穴可治療頭疼、頭暈、流淚、流鼻涕等症狀。

天突穴

  • 位置:在喉結下方二寸的凹陷處,低頭取之。位於任脈。
  • 功效:針灸此穴可治療喉嚨發炎、喉風、哮喘、呼吸困難、肺部膿瘍、咳血、喉嚨有異聲等症狀。

上脘穴

  • 位置:在肚臍上方五寸處。位於任脈。
  • 功效:針灸此穴可治療心腹疼痛、心悸、痰疾、胃氣上逆、氣結症狀像覆盆一樣、風癇等症狀。

中脘穴

  • 位置:在肚臍上方四寸處。位於任脈。
  • 功效:針灸此穴可治療嘔吐、胃脹、胃氣上逆、傷寒喝水過多、腹脹、氣喘、寒性胃病等症狀。

下脘穴

  • 位置:在肚臍上方二寸處。位於任脈。
  • 功效:針灸此穴可治療腹脹堅硬、腹內有硬塊、小便赤澀、身體消瘦等症狀。

氣海穴

  • 位置: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處。位於任脈。
  • 功效:針灸此穴可治療男性性功能減退、女性月經不調、氣滯成塊狀如覆盆等症狀。

關元穴

  • 位置:在肚臍下方三寸處。位於任脈。
  • 功效:針灸此穴可治療男性遺精、精液稀薄、肚臍下方冷痛、小便痛澀,女性白帶、月經不調等症狀。

中極穴(臍下四寸。任脈)。凡男子奔豚搶心、遺瀝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澀,婦人經水不調、不受胎孕,針此穴。

臨泣穴(從目中上入髮際五分陷中,即臨泣穴)。足少陽。凡目痛內障、赤白翳、腋腫、脅下痛,針兩穴。

白話文:

中極穴(位於肚臍下方四寸,屬於任脈)。如果男性出現心悸胸悶、遺精、小便淋漓不盡、五淋、七疝、小便赤澀疼痛,女性出現經期不調、不孕等症狀,可以針灸這個穴位來治療。

客主人(一名上關)穴(耳前骨上宛中間,開口即空處。足少陽)。凡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針兩穴。

白話文:

  • 客主人穴(又稱上關穴):位於耳朵前方,顴骨上方的凹陷處。屬足少陽膽經。

  • 適應症:

  1. 兩側額頭劇烈疼痛。

  2. 口眼歪斜。

  3. 牙關緊閉,不能說話。

  4. 失音不語。

  • 治療方法:針刺客主人穴。

期門穴(乳下第二肋疼骨端。足厥陰)。凡傷寒結脅、咳嗽吐膿、腹膨、霍亂、吐瀉,婦人熱入血室、產後飲食不調,針兩穴。

白話文:

期門穴(位於乳房下方,第二根肋骨末端處,屬於足厥陰肝經)。凡是傷寒引起脅肋疼痛、咳嗽咳膿、腹脹、霍亂、嘔吐腹瀉,以及婦人因熱邪侵入血室,及產後飲食失調引起的症狀,都可以針刺此穴。

天樞穴(臍兩旁,各開二寸。足陽明)。凡夾臍痛沖少腹、赤白痢疾、泄瀉、飲食不化,男子血損,婦人血塊,針兩穴。

白話文:

天樞穴(位於肚臍兩旁,各開兩寸的距離。屬於足陽明經。)。凡是無論夾臍痛、衝少腹、赤白痢疾、泄瀉、飲食不化,男性血虛,女性血塊,可用針灸這兩個穴道來治療。

肩髃穴(肩端兩骨間陷中,舉臂取之)。手陽明。凡手臂痠痛、不能提物,針兩穴。

曲池穴(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手陽明)。凡偏風不遂、兩手拘攣、臂細無力、肘內寒冷而痛,針兩穴。

手三里穴(曲池下二寸,銳肉端。手陽明)。凡手臂不仁、肘攣疼痛、頰頷紅腫、齒痛、瘰癧,針兩穴。

白話文:

肩髃穴位於肩膀兩骨之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即可找到。手陽明經脈循行於此。凡是手臂酸痛、無法提物的,針刺肩髃穴兩側。

曲池穴位於屈肘按胸時,肘彎橫紋尖端處。手陽明經脈循行於此。凡是偏風不遂、雙手拘攣、手臂細弱無力、肘部內側冰冷疼痛的,針刺曲池穴兩側。

手三里穴位於曲池穴下方兩寸,在肌肉隆起處。手陽明經脈循行於此。凡是手臂麻木、肘部疼痛、面頰頷部紅腫、牙齒疼痛、瘰癧的,針刺手三里穴兩側。

風市穴(膝上七寸。外廉兩筋間,端立垂手於股,中指尖到處。足少陽)。凡兩腿麻木、左癱右瘓、一切腳氣,針兩穴。

白話文:

風市穴(在膝蓋上方七寸,在外側的兩條筋之間,站直時垂手貼在大腿外側,中指指尖到達的地方,屬於足少陽經)。凡是雙腿麻木、左半身癱瘓右半身行動不便、一切腳氣病等症狀,針灸風市穴。

內庭穴(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足陽明)。凡水腫、厥逆、咽喉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齲,針兩穴。

白話文:

內庭穴位於足第二趾與第三趾之間的凹陷處。屬於足陽明經。凡是水腫、厥逆、咽喉痛、久瘧不食、惡聞人聲、口歪、齒齲等症狀,都可以針灸此穴。

行間穴(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凡白濁、尿難、腹脹、心疼、咳逆、吐血、煩悶、短氣、手足浮腫、四肢厥冷,針兩穴。

白話文:

行間穴(在足大指和次指分開的縫隙中,動脈應手陷下的中間。屬於足厥陰)。凡是白濁、尿難、腹脹、心疼、咳嗽嘔吐、吐血、煩悶、短氣、手足浮腫、四肢冰冷,針灸兩穴。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甲韭葉許三毛中。足厥陰)。凡小腸疝氣、小便頻數、陽上入腹、陰痛偏大、臍腹腫脹而痛、屍厥如死、腳氣紅腫、婦人血崩,針兩穴。

白話文:

大敦穴(位於足大拇指端,離開指甲約三毛寬的地方。屬於足厥陰經)凡是得了小腸疝氣、小便頻繁、陽具縮入腹中、陰囊腫痛的一邊較大、臍部和腹部腫脹疼痛、像死人一樣昏迷不醒、腳氣病引起紅腫、婦女血崩等疾病,都可以針刺大敦穴。

5. 背面穴道證治

(圖見前)

大椎穴(第三節頸骨下第一節上間。督脈)。凡勞疾遍身發熱、諸瘧、針此穴。

身柱穴(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督脈)。凡脊膂強痛、咳吐、瘛瘲、發熱,針此穴。

命門穴(十四節骨下間。督脈)。凡腰腹引痛、頭疼如破、裡急、瘛瘲,針此穴。

肺俞穴(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傳屍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氣喘,針兩穴。

風池穴(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內。足少陽)。凡耳聾虛鳴、脫頷、口噤、頰痛、牙疼並腫,針兩穴。

白話文:

大椎穴位於第三節頸骨下,第一節頸骨上之間,屬於督脈。治療勞累導致的全身發熱、瘧疾,可針刺此穴。

身柱穴位於大椎穴下方三節骨下之間,屬於督脈。治療脊背強直疼痛、咳嗽、痙攣、發熱,可針刺此穴。

命門穴位於第十四節骨下之間,屬於督脈。治療腰腹疼痛、頭疼欲裂、裡急後重、痙攣,可針刺此穴。

肺俞穴位於第三節椎骨下方,兩側各開二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治療傳染性疾病引起的發熱、肺痿、吐血、咳嗽、氣喘,可針刺兩穴。

風池穴位於耳後陷中,按壓時可牽引耳內,屬於足少陽膽經。治療耳聾、耳鳴、下巴脫臼、口噤、面頰疼痛、牙齒疼痛伴腫脹,可針刺兩穴。

膏肓穴(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足太陽)。凡勞傷虛損、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無力,針兩穴。

白話文:

膏肓穴(在第四節脊椎骨以下,兩旁各三寸五分。足太陽經穴)。凡是勞累過度或身體虛弱損傷、肺癆、吐血、咳嗽吐痰、寒熱、四肢無力等症狀,都可以在這兩穴針灸。

脾俞穴(十一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諸般黃疸、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積聚、疾瘧,針兩穴。

白話文:

脾俞穴(在第11個椎節下面,左右兩邊各開2寸。屬於足太陽經)。凡是各種黃疸、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積聚、疾瘧等疾病,針刺兩穴。

腎俞穴(十四椎節下,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陰痛、身熱、耳聾、目䀮、膝攣、足寒,針兩穴。

白話文:

腎俞穴(位於在第十四個椎節下方,左右兩側各開二寸。屬於足太陽膀胱經)。

凡是出現腰痛如折斷、便血、遺精、陰部疼痛、身體發熱、耳聾、眼睛昏花、膝蓋抽筋、腳部寒冷,刺這兩個穴位治療。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環跳穴處也)。楗,健,上聲。足少陽。凡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強直、股痛引肋、不得轉身,針兩穴。

白話文:

環跳穴(位於大腿根部,側臥屈上腿、伸下腿時可以找到。大腿稱為股,股的上方稱為髀,膝蓋骨下方、大腿上方的兩塊骨頭接縫處稱為髀樞,髀樞處就是環跳穴)。「楗」字,音健,發上聲。屬於足少陽經。凡是中風、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強直、大腿疼痛牽引到肋部、無法轉身的,針刺兩側環跳穴。

會陽穴(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足太陽)。凡痔瘡、腸澼、兩腎尖痛、久瀉、久痢、陰汗濕癢、脫肛,針兩穴。

白話文:

會陽穴(在尾骨兩側,分別往外開兩個手指寬的地方。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凡是痔瘡、腸潰瘍、兩側腎臟尖端疼痛、長期腹瀉、長期痢疾、陰部、肛門濕癢、脫肛,針灸這個兩個穴位。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䯒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尖到處,股外旁也。足陽明)。凡翻胃、氣膈、腸鳴膨脹、痃癖、胸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針兩穴。

白話文:

足三里穴(在膝蓋下方三寸,小腿外側的肌肉隆起處,可以用手掌按壓膝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在大腿外側。屬於足陽明經)。凡是犯了胃脹、氣體積聚在隔膜、腸鳴隆起、腸胃脹滿、胃病、胸胃積血、咳嗽痰多而粘稠、腿腳無力不能穿鞋,可以用針灸這兩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