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5)
應灸七十症 (5)
1. 調經
月經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後,謂云不調。女子經水不調者,當灸氣海,兼灸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灸腰俞可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腰俞(見痹症。)
白話文:
月經,應該是一個月來一次。如果提早或延後,就叫做月經不調。女子月經不調,應該針灸氣海穴,同時針灸中極穴。婦女月經閉止不行,應該針灸腰俞穴就可以痊癒。
氣海穴(請參見勞傷篇。)
中極穴(請參見疝氣篇。)
腰俞穴(請參見痹症篇。)
2. 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所以經血忽崩。宜灸氣海、大敦二穴。
氣海(見勞傷。)
大敦(見屍厥。)
白話文:
血崩這種病症,多半是因為肝和脾兩個臟器都受損的緣故。這是因為肝臟無法好好地儲藏血液,脾臟也無法統攝控制血液,所以才會導致經血突然大量崩漏不止。這種情況適合用艾灸氣海穴和大敦穴來治療。
氣海穴(相關資訊請參考勞傷的說明。)
大敦穴(相關資訊請參考屍厥的說明。)
3. 帶下
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說。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脈,以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灸關元數壯。
關元(見心腹痛。)
白話文:
古人治療婦女的白帶問題,有根據分泌物的顏色分成五種,並對應五臟來治療的說法。也有人認為紅色分泌物屬於血,白色分泌物屬於氣的說法。但實際上,白帶這種疾病,根本的問題在於帶脈。因為帶脈橫繞在腰部,像束腰的帶子一樣,所以才叫做帶脈。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艾灸關元穴數次。
(關元穴的詳細說明,請參照心腹痛的章節。)
4. 種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衝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衝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漏崩帶下。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或因胞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灸中極為要。
中極(見疝氣。)
白話文:
女子不孕的原因,是因為衝脈和任脈受到損傷。如果因為外感、內傷、飲食等因素導致衝脈和任脈受損,就會出現月經不規律、經血不止或崩漏、白帶過多等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舊有的瘀血積聚在子宮裡,或是因為子宮虛寒、子宮燥熱,或是因為體內痰濕過多,脂肪堆積堵塞子宮,這些都會導致無法懷孕。這時針灸中極穴非常重要。
(關於中極穴的說明,請參考疝氣相關的內容。)
5. 胎漏
懷胎數月,而經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於勞力損傷,或由衝脈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灸關元自止。
關元(見心腹痛。)
白話文:
懷孕幾個月,經血偶爾流出,這就叫做胎漏。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度勞累造成損傷,或是因為衝脈有熱,或是因為生氣發怒傷到肝,這些都可能導致胎漏。適合用艾灸關元穴來止住。
(關於關元穴的位置,請參考心腹痛的相關說明。)
6. 產後
產後之疴,莫能盡述,應灸之症,姑略詳之。惡露不行,宜灸中極。惡露不止,宜灸氣海,或灸關元。關元、中極只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準,災害並至矣。
中極(見疝氣。)氣海(見勞傷。)
關元(見心腹痛。)
白話文:
產後的疾病,實在無法全部說盡,這裡僅先稍微詳細說明應該用艾灸治療的症狀。
惡露排不出來,適合灸中極穴。惡露不止,適合灸氣海穴,或是灸關元穴。關元穴和中極穴只相隔一寸的距離,一個穴位的作用是幫助惡露排出,另一個穴位的作用是止住惡露,如果取穴的尺寸不精準,就會帶來禍害。
(中極穴的詳細說明,請參考疝氣的相關內容。)(氣海穴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勞傷的相關內容。)(關元穴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心腹痛的相關內容。)
7. 胞衣不下
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藥罔效者,當灸中極立下。
中極(見疝氣。)
白話文:
胎盤滯留,可能是因為產婦氣力虛弱疲憊,或是因為惡露阻礙,這些都會導致胎盤無法順利娩出。如果服用藥物都沒效果,應當灸療中極穴,可以幫助胎盤排出。
(中極穴的位置,可以參考疝氣的相關說明。)
8. 驚風
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溫和,面色淡黃,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澤。若閉目、搖頭、額汗、昏睡、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
身柱(見咳嗽。)
曲池(見偏風。)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尺澤(見中風。)
白話文:
驚風這種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驚風,會突然抽搐,身體發高燒,臉色發紅嘴唇也紅,牙關緊閉、痰多昏迷,還會大小便不通,這種情況適合艾灸身柱穴和曲池穴。慢性驚風,是慢慢抽搐,身體發溫不燒,臉色淡黃,有時睡覺眼睛睜開,還會大便青色,這種情況適合艾灸腕骨穴和尺澤穴。如果出現閉著眼睛、搖頭晃腦、額頭出汗、昏睡、臉色青紫、手腳冰冷、頻繁嘔吐清水,這是慢脾風,沒辦法救治了。
(身柱穴,請參考咳嗽的說明。)
(曲池穴,請參考偏風的說明。)
腕骨穴,在手外側手腕前方隆起骨頭下的凹陷處,也就是小指直直向上對應的位置。
(尺澤穴,請參考中風的說明。)
9. 疳勞
小兒疳勞之症,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後潮熱。皆因肥甘無節,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並見臌脹。)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癧串、無名腫毒,皆於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白話文:
小兒疳勞這種病症,會出現臉色蠟黃、身體消瘦、肚子脹大、青筋暴露、小便像米漿一樣混濁,以及午後發熱的現象。這些都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甘甜而沒有節制,導致食物停滯在脾胃,消化功能變差,腸胃受到損傷,進而產生積熱,熱氣過盛就會形成疳病。應該艾灸下脘穴和胃俞穴,自然就會痊癒。
下脘穴、胃俞穴(這兩個穴位也適用於腹部脹大的情況。)
以上這七十種病症,按照穴位進行艾灸,自然不會有差錯。如果遇到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瘰癧、無名腫毒,都可以在患處進行艾灸,使疼痛的地方灸到不痛,不痛的地方灸到產生痛感,就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