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4)

回本書目錄

應灸七十症 (4)

1. 腫滿

先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脾主水穀,虛而失運,水穀停留,故成腫滿也。後賢分而為四:一曰水腫,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氣腫,皮厚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曰瘀腫,腫而紅亮,有血縷痕也。以上諸腫,宜灸內庭。如罔驗者,行間、大敦皆可灸之。

內庭、行間、大敦(三穴皆見屍厥。)

白話文:

古人說:各種因為濕氣引起的腫脹、脹滿,都與脾有關。因為脾主管消化吸收,如果脾虛弱而失去運化功能,水和食物就會停留在體內,所以形成腫脹、脹滿。後人將腫脹分為四種:一是水腫,皮膚薄而顏色嫩白,按下去會凹陷;二是氣腫,皮膚厚而顏色蒼白,按下去會馬上彈起來;三是風腫,腫脹會到處遊走,而且會疼痛,皮膚也會麻木;四是瘀血腫,腫脹部位紅亮,且有血絲痕跡。以上這些腫脹,都適合針灸內庭穴。如果沒有效果,可以針灸行間穴、大敦穴。

內庭穴、行間穴、大敦穴(這三個穴位都出現在屍厥的症狀中。)

2. 癥瘕

症有七,蚊、蛇、鱉、蝨、肉、米,發也。瘕有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其實症者,徵也,有塊可徵。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灸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樞可耳。

氣海、天樞(並見勞傷。)

白話文:

疾病有七種,像蚊子、蛇、鱉、蝨子、肉塊、米粒一樣的,這些都是癥的表現。瘕有八種,呈現青色、黃色、乾燥、帶血、脂肪狀、像狐狸、像蛇、像鱉的樣子。實際上,癥指的是徵兆,是有可以觸摸到的腫塊。瘕指的是假象,是體內假借其他東西形成的形狀。總的來說,不外乎是氣血循環停滯造成的。如果是因為氣滯造成的,可以針灸氣海穴。如果是因為血瘀造成的,可以針灸天樞穴就可以了。

氣海穴、天樞穴(參見勞傷相關的說明)。

3. 痃癖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於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於膂脊腸胃之後。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白話文:

痃,指的是像弓弦一樣的東西,在肚子上會有一條隆起,顯現在肌肉外。癖,指的是隱藏在背部脊椎或腸胃後面的東西。這兩種情況都適合用艾灸來治療下脘穴,或是艾灸足三里穴。

下脘穴的說明請參考「臌脹」的相關內容。

足三里穴的說明請參考「痿症」的相關內容。

4. 疝氣

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㿗是也。時俗統稱為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氣海,繼宜灸中極,或灸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灸大敦有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臍下四寸。)

三陰(見痿症。)

大敦(見屍厥。)

白話文:

疝氣有七種,分別是寒疝、水疝、氣疝、血疝、筋疝、狐疝和㿗疝。現在一般都統稱為小腸氣。張子和認為疝氣雖然有七種,但總的來說都和肝臟的病變有關。治療七種疝氣,首先應該艾灸氣海穴,接著艾灸中極穴,或者艾灸三陰交穴。如果陰囊有偏側腫大的情況,艾灸大敦穴會有效果。

氣海穴(詳見勞傷篇)。

中極穴(在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

三陰交穴(詳見痿症篇)。

大敦穴(詳見屍厥篇)。

5. 伏梁

伏梁者,心積也,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白話文:

「伏梁」指的是心臟部位的積聚,它的位置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小像手臂一樣粗,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如果這個積聚存在很久,會讓人感到心煩意亂。這時應該用艾灸來治療上脘穴,或者艾灸中脘穴,這樣可以使病情平穩。

(關於上脘穴的詳細介紹,請參閱勞傷的相關說明。)

(關於中脘穴的詳細介紹,請參閱喘症的相關說明。)

6. 奔豚

奔豚者,腎積也,發於少腹,上至於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灸氣海,兼灸中極為是。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白話文:

奔豚這種病,是腎臟積聚了寒氣所導致的。病發時,會從下腹部開始,向上衝到心臟的部位,感覺像有小豬在奔跑一樣,上下竄動沒有規律。時間久了會導致呼吸急促、氣喘、骨頭萎軟無力、精神不濟。治療方法,首先要用艾灸氣海穴,同時輔助灸中極穴,這樣才正確。

(氣海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勞傷的章節。)

(中極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疝氣的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