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3)

回本書目錄

應灸七十症 (3)

1. 腳氣

腳氣者,兩腳浮腫而重,濕腳氣也。不紅不腫而痛,乾腳氣也。不拘乾溼,皆宜灸風市灸。倘或紅腫,行步艱難,灸大敦穴可愈。

白話文:

腳氣病:兩隻腳浮腫且沉重,是濕腳氣。不紅不腫但疼痛,是乾腳氣。不論乾濕腳氣,都可以灸風市穴。如果腳氣病出現紅腫,行走困難,灸大敦穴可以治癒。

風市(見中風。)

大敦(見屍厥。)

2. 腹鳴

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腸鳴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見勞傷。)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3. 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藥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為要。

白話文:

噎膈的病因有五種:有氣滯引起的,有血瘀引起的,有火氣引起的,有痰液凝結引起的,有食物積滯引起的。雖然分為五種,但總的來說都是由於七情變化引起的。凡是藥物不能奏效的,應該在上部灸天突穴,在中部灸中脘穴,在下部灸足三里穴,這三個穴位最為重要。

天突、中脘(見喘症。)

足三里(見痿症。)

4. 反胃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運行失職,不能熟腐水穀,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則灸足三里。

白話文:

反胃是吃了東西能進肚子,但進去了又吐出來,所以叫做反胃。主要是由脾胃陽虛,運行失常,不能把食物充分消化吸收,轉化成精微物質,早上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的食物早上吐出來。就像王太僕所說:吃進去又吐出來,是沒有火的原因。治療方法是艾灸中脘、下脘穴,同時艾灸膈俞穴。如果效果不佳,再艾灸脾俞、胃俞穴,嚴重的話,艾灸足三里穴。

中脘(見喘症。)

下脘(見臌脹。)

膈俞(見汗症。)

脾俞(見痹症。)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5. 霍亂

霍亂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乾霍亂也。急灸期門可愈。

期門(見臌脹。)

6. 頭痛

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白話文:

頭痛的人,可以分為外感和內傷。如果頭痛沒有休息時間,就屬於外感;如果頭痛時好時壞,就屬於內傷。若是因為頭風而頭痛,可以施灸百會穴與神庭穴,合谷穴和膽俞穴也可以施灸。若是頭痛像裂開一樣,或者因為內傷,可以施灸命門穴,就能痊癒。

百會(見中風。)

神庭(見眩暈。)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骨縫中。)

膽俞(見勞傷。)

命門(十四節骨下窔中。)

7. 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白話文:

真心痛的病人無法醫治。現在所說的「心痛」,都是指胸腔中胃脘的疼痛。如果胸腹痛,就灸上脘穴;灸了以後疼痛還是沒有緩解,就灸行間穴,同時灸膈俞穴。臍下如果覺得發冷疼痛,就灸氣海穴、關元穴。小腹如果因為受寒而疼痛,就灸中極穴。緊靠臍部而疼痛,或是疼痛上衝到心部,就灸天樞穴。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

膈俞(見汗症。)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天樞(見勞傷。)

關元(臍下三寸。)

8. 背痛

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強痛,宜灸身柱則瘳。

身柱(見咳嗽。)

9. 脅痛

脅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臨泣可愈。

臨泣(從兩目中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

10. 腰痛

腰痛有四,當分灸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虛,灸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灸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灸環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灸命門穴則安。

白話文:

腰痛分為四種,應該分別施以灸法治療。

1.房勞過度引起腰痛,腎虛所致,應灸腎俞穴。

2.突然跌傷或扭傷引起的腰痛,應灸氣海穴。

3.負重過重導致腰痛,不能左右轉動,應灸環跳穴。

4.濕氣下注引起的腰痛,不能彎腰或仰頭,應灸腰俞穴。

如果腰痛連帶著腹部也疼痛,應灸命門穴才能緩解。

腎俞(見痹症。)

氣海(見勞傷。)

環跳(見中風。)

腰俞(見痹症。)

命門(見頭痛。)

11. 耳聾耳鳴

《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為腎竅,腎虛耳聾宜灸腎俞,耳鳴宜灸風池。初患者先灸百會為是。

白話文:

《繩墨》書中提到:腎氣充盛,聽力就好;腎氣衰敗,聽力就會衰退;腎氣不足,耳中會出現鳴聲;腎氣發熱,耳朵就會聽不見。經書中說:耳朵是腎臟的竅道,腎氣虛弱導致耳聾時,應灸腎俞穴;出現耳鳴的狀況,應灸風池穴。初次發作的患者,應先灸百會穴來治療。

腎俞(見痹症。)

風池、百會(並見中風。)

12.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眥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其實肝開竅於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障起翳者,當灸臨注。目䀮䀮而不了者,必須灸腎俞也。

白話文:

在眼科的治療中,眼睛分為五個輪:兩眥屬於心,稱為血輪;烏珠屬於肝,稱為風輪;兩胞屬於脾,稱為肉輪;白精屬於肺,稱為氣輪;瞳神屬於腎,稱為水輪。其實,肝臟是主導眼睛的,所以眼睛的疾病都與肝臟有關。眼睛剛開始發病的人,可以先灸百會、上星、神庭這三個穴位。如果眼睛患有內障,並且已經有翳障的情況,則要灸臨注穴。如果眼睛總是昏沉而看不清楚,則必須灸腎俞穴。

百會(見中風。)

上星(從髮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見頭痛。)

臨泣(見脅痛。)

腎俞(見痹症。)

13. 咽喉

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內庭。喉瘡、喉風者,當灸天突為亟。

白話文:

咽喉是飲食的通道,喉嚨是呼吸的地方,不容許一點點邪氣侵入,否則就會形成喉嚨疾病。咽喉疼痛的,應該灸內庭穴。喉嚨長瘡、喉嚨有風的,應灸天突穴最為急迫。

內庭(見屍厥。)

天突(見喘症。)

14. 齒痛

齒乃骨之餘,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藥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里,齒齲須灸內庭也。

白話文:

牙齒是骨骼的延伸,由腎臟統治。然而,牙齒疼痛的原因包括陽明火過旺,風寒、蟲牙,以及虛弱。一般的醫治方法都無法奏效,必須用灸法治療。如果臉頰腫脹、牙齒疼痛,灸風池穴;紅腫牙痛,灸手三里穴;蛀牙,則必須灸內庭穴。

風池(見中風。)

手三里(見偏風。)

內庭(見屍厥。)

15. 鼻血

鼻血者,因於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內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壯。

白話文:

鼻子出血的人,原因是肺與肝臟中有火。肺氣的通道在鼻子,肝臟貯藏血液,兩個系統都有內火旺盛(肺與肝臟有火),因此血液沸騰,乘著肺氣的通道而流出。緊急需要灸合谷穴。

合谷穴(見偏風。)

16. 腦漏

膽移熱於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見目病。)

17. 脫頦

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灸風池穴。

風池(見中風。)

18. 遺精

書謂有夢精出為夢遺,無夢自遺為精滑。大凡夢遺者,由於相火之強。精滑者,由於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灸法統宜於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有夢而遺精的叫做夢遺,沒有夢而自然遺精的叫做精滑。一般來說,夢遺的人是相火比較強。精滑的人是心腎虧虛。治療方法要根據虛實來區別,灸法一般都適合於關元、中極以及陰交這幾個穴位。如果沒有治癒,可以再灸腎俞穴。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三陰交(見痿症。)

腎俞(見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