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3)

回本書目錄

應灸七十症 (3)

1.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臥者,須灸靈臺。行動遂喘急者,須灸氣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猶拔刺耳。

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臍上四寸。)

肺俞(見勞傷。)

靈臺(六節骨下窔中。)

氣海(見勞傷。)

白話文:

喘病的原因有四種:一種是因為寒邪侵入肺部而引起的喘;一種是因為疾病阻礙肺氣運行而引起的喘;一種是因為水液停留在心下部位而引起的喘;還有一種是因為腎臟無法正常納氣而引起的喘。

治療上,都應該先灸天突穴,接著灸中脘穴,如果情況嚴重,可以再加上灸肺俞穴。所有哮喘發作而無法躺臥的病人,必須灸靈臺穴。行動時喘氣急促的病人,必須灸氣海穴。如果能夠按照穴位進行艾灸,就能夠去除長久的疾病,如同拔除身上的刺一樣。

天突穴的位置在喉結下方兩寸的凹陷處。

中脘穴的位置在肚臍上方四寸的地方。

肺俞穴的位置請參閱勞傷的相關說明。

靈臺穴的位置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方的凹陷處。

氣海穴的位置請參閱勞傷的相關說明。

2. 血症

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膽俞、上脘(並見勞傷。)

天突(見喘症。)

膏肓(見勞傷。)

白話文:

書上說:吐血量多到以升斗計算的,屬於胃出血;其他的,咳血屬於心,嘔血屬於肝,咳嗽帶血屬於肺,吐出的唾液帶血屬於腎。凡是所有各種出血的症狀,總之都應該先灸膽俞穴。如果是痰中帶血,就灸上脘穴。如果是咯血,喉嚨有聲音,就灸天突穴。如果是因為五勞七傷、各種虛弱損傷而導致出血的,就灸膏肓穴,不可延遲。根據我個人的看法,突然發生的出血症狀,多半是實火引起的,不宜隨便使用灸法;而久病導致的出血症狀,虛火的情況不少,使用灸法沒有妨礙,但必須仔細辨別。

膽俞、上脘穴(相關內容可參考勞傷的說明。)

天突穴(相關內容可參考喘症的說明。)

膏肓穴(相關內容可參考勞傷的說明。)

3. 汗症

汗有自盜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為陽虛,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盜汗為陰虛,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澤,可以奏勳。設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澤(見中風。)

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

白話文:

汗有自汗和盜汗的區別,這是必須要知道的。自汗是因為陽氣虛弱,不是因為勞動而自然流汗。盜汗是因為陰液虧虛,睡覺時出汗,醒來時汗就停止。可以針灸尺澤穴,會有效果。如果沒效果,就針灸膈俞穴,一定會痊癒。

尺澤穴的位置在(中風篇有說明)。

膈俞穴的位置在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各開二寸的地方,採取正坐的姿勢取穴。

4. 肺痿

久嗽肺虛,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血絲,形容枯槁。斯症屬虛者多,非肺癰屬實之可比。當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見勞傷。)

白話文:

長期咳嗽導致肺氣虛弱,就會形成肺痿。所謂的「痿」,就是指萎縮的意思,就像樹木的枝葉枯萎掉落一樣。患者會時常吐出黏稠的唾液,說話聲音微弱不清,有時咳嗽會帶有血絲,並且外觀看起來憔悴枯槁。這種病症大多屬於虛證,和肺癰這種屬於實證的情況不同。治療上,應該先用艾灸的方法來溫補肺俞穴,同時也可以灸膏肓穴。

肺俞穴和膏肓穴(這兩個穴位都與勞損有關。)

5. 肺癰

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為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臟而成。法當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

天突(見喘症。)

白話文:

長期咳嗽不停,胸口隱隱作痛,吐出來的痰有腥臭味,或者會吐血和膿,這就是肺癰。所謂的「癰」,就是阻塞的意思。這種病多半是因為風寒鬱積在體內,鬱積久了就會化成火,火燒灼肺臟而造成。治療方法應該要針灸天突穴,同時服用清肺的藥方,或許可以有效。

天突穴(詳細說明請見喘症。)

6. 驚悸怔忡

《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

上脘(見勞傷。)

白話文:

《正傳》說:驚悸是指,突然感覺好像受到驚嚇一樣,心中忐忑不安,心跳會不規律的跳動;怔忡是指,心中總是感到忐忑不安,心跳動搖不定,沒有固定的發作時間。雖然醫生會分辨這兩者的不同,但總的來說,都適合針灸上脘穴來治療。

上脘穴(請參考勞損篇的說明。)

7. 健忘

忘前失後,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願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雖異,皆當灸百會一穴而記憶自強矣。

百會(見中風。)

白話文:

健忘就是指記不住之前發生的事,也記不住之後發生的事。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精神不足、神志不清所導致的,也有些人是因為思慮過度,或是願望無法實現,又或是因為痰阻礙了心竅。雖然導致健忘的原因不同,但都可以透過針灸百會穴來增強記憶力。

(關於百會穴,請參考中風的相關說明。)

8. 陽痿

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為真火衰憊,法當灸其氣海。

氣海(見勞傷。)

白話文:

陽痿指的是陰莖痿軟,無法勃起。年紀大的人,常常會有這種情況。如果是年輕力壯的人發生陽痿,那就是真的體內陽氣衰弱,這時應該用艾灸來溫補氣海穴。氣海穴的相關位置和說明,請參考勞傷篇。

9. 陰痿

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為陰症也。法宜先灸氣海,再灸大椎。

氣海(見勞傷。)

大椎(見屍厥。)

白話文:

陰莖萎縮,陰囊和睪丸縮入腹腔,這些都屬於陰虛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先用艾灸氣海穴,再灸大椎穴。

(氣海穴的詳細位置和作用,請參考關於勞傷的說明。)

(大椎穴的詳細位置和作用,請參考關於屍厥的說明。)

10. 臌脹

倪氏論臌,有氣、血、蟲、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脹若何?余謂:臌脹在上,灸於上脘,在中;灸於中脘;在下,灸於下脘,或灸氣海。至若脹及兩脅者,灸於期門。脹及背腰者,灸於胃俞。脹至兩腿者,灸足三里。脹至兩足者,灸行間可也。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下脘(臍上二寸。)

氣海(見勞傷。)

期門(見喘症。)

胃俞(十一節下,各開二寸。)

足三里(見痿症。)

行間(見屍厥。)

白話文:

倪氏討論臌脹,認為有氣、血、蟲、水、單這五種原因造成的臌;討論脹,則認為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這十種原因造成的脹。一般醫家必定會區分這五種臌和十種脹的具體情況。我認為:臌脹發生在上腹部,就灸上脘穴;發生在腹部中間,就灸中脘穴;發生在下腹部,就灸下脘穴,或者灸氣海穴。至於脹滿擴散到兩脅的,就灸期門穴;脹滿擴散到背腰部的,就灸胃俞穴;脹滿擴散到兩腿的,就灸足三里穴;脹滿擴散到兩腳的,就灸行間穴就可以了。

(上脘穴的詳細說明見勞傷篇。)

(中脘穴的詳細說明見喘症篇。)

下脘穴(在肚臍上方兩寸處。)

(氣海穴的詳細說明見勞傷篇。)

(期門穴的詳細說明見喘症篇。)

胃俞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各開二寸的地方。)

(足三里穴的詳細說明見痿症篇。)

(行間穴的詳細說明見屍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