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3)
應灸七十症 (3)
1. 腳氣
腳氣者,兩腳浮腫而重,濕腳氣也。不紅不腫而痛,乾腳氣也。不拘乾溼,皆宜灸風市灸。倘或紅腫,行步艱難,灸大敦穴可愈。
風市(見中風。)
大敦(見屍厥。)
白話文:
腳氣,指的是兩腳浮腫且感到沉重,這是屬於濕腳氣。如果腳沒有紅腫卻感到疼痛,這是屬於乾腳氣。不管是乾腳氣還是濕腳氣,都適合用艾灸來灸風市穴。如果腳出現紅腫,行走困難,可以灸大敦穴來治療。
風市穴(相關說明請參考中風的章節。)
大敦穴(相關說明請參考屍厥的章節。)
2. 腹鳴
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腸鳴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里。
上脘(見勞傷。)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白話文:
腹鳴,就是肚子裡面發出聲響。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痰飲引起的腹鳴,就艾灸上脘穴。如果是因為胃寒引起的腸鳴,就艾灸胃俞穴,或者艾灸足三里穴。
(上脘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勞傷」篇。)
(胃俞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臌脹」篇。)
(足三里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痿症」篇。)
3. 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藥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為要。
天突、中脘(見喘症。)
足三里(見痿症。)
白話文:
噎膈的原因有五種:有因為氣機不順暢而導致的,有因為血液循環瘀滯不通暢而導致的,有因為火氣旺盛而導致的,有因為痰液凝聚阻塞而導致的,有因為食物積滯消化不良而導致的。雖然可以分成這五種,但總歸來說都是因為情緒波動變化所引起的。如果吃藥效果不佳,那麼上面應該艾灸天突穴,中間應該艾灸中脘穴,下面應該艾灸足三里穴,這三個穴位是治療的重點。
(天突穴、中脘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喘症」的內容。)
(足三里穴的相關說明,請參考「痿症」的內容。)
4. 反胃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運行失職,不能熟腐水穀,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僕云: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則灸足三里。
中脘(見喘症。)
下脘(見臌脹。)
膈俞(見汗症。)
脾俞(見痹症。)
胃俞(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白話文:
反胃這種情況,是指食物能夠吃進去,但吃進去後又會吐出來,所以稱為反胃。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脾胃陽氣虛弱,運作功能失常,無法好好消化食物,將食物轉化成身體需要的精華物質,才會出現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晚上吃的東西早上吐出來的狀況。就像王太僕說的:「吃進去的東西又吐出來,這是因為體內沒有火(指陽氣不足)。」治療的方法應該要用艾灸來溫補中脘穴、下脘穴,同時加上艾灸膈俞穴。如果效果不佳,可以再加灸脾俞穴、胃俞穴,嚴重時則可灸足三里穴。
(註: 中脘穴的說明,請參考喘症的相關內容。 下脘穴的說明,請參考臌脹的相關內容。 膈俞穴的說明,請參考汗症的相關內容。 脾俞穴的說明,請參考痹症的相關內容。 胃俞穴的說明,請參考臌脹的相關內容。 足三里穴的說明,請參考痿症的相關內容。)
5. 霍亂
霍亂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乾霍亂也。急灸期門可愈。
期門(見臌脹。)
白話文:
霍亂這種病症,會突然感到心口和肚子疼痛,並且會上吐下瀉,這就叫做濕霍亂。如果想吐又吐不出來,想拉肚子又拉不出來,這就叫做乾霍亂。遇到這種情況,趕快灸期門穴就可以治好。
(關於期門穴,請參考臌脹的相關說明。)
6. 頭痛
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百會(見中風。)
神庭(見眩暈。)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骨縫中。)
膽俞(見勞傷。)
命門(十四節骨下窔中。)
白話文:
頭痛的原因,可以分為外感和內傷兩種。如果頭痛持續不停,沒有間斷,屬於外感;如果頭痛時而發作時而停止,則屬於內傷。如果是因為頭風引起的頭痛,適合艾灸百會穴,也可以艾灸神庭穴,以及合谷穴、膽俞穴這些穴位。如果頭痛像要裂開一樣,或是因為內傷引起的,適合艾灸命門穴,就會自己痊癒。
百會穴(相關說明請參考中風部分。)
神庭穴(相關說明請參考眩暈部分。)
合谷穴(在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之間,虎口兩骨縫中間的凹陷處。)
膽俞穴(相關說明請參考勞傷部分。)
命門穴(在第十四椎骨下方的凹陷處。)
7. 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云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衝心痛,灸天樞。
上脘(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
膈俞(見汗症。)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天樞(見勞傷。)
關元(臍下三寸。)
白話文:
真正的「心痛」是無法醫治的。現在說的「心痛」,指的都是胸部、胃部一帶的疼痛。如果是胸部、腹部疼痛,可以灸上脘穴;如果疼痛不止,可以灸行間穴,並加灸膈俞穴。如果肚臍以下冷痛,可以灸氣海穴、關元穴。如果是小腹寒痛,可以灸中極穴。如果是肚臍兩旁疼痛,而且痛到往上衝到心口,可以灸天樞穴。
上脘穴(參考勞傷部分)。
行間穴(參考屍厥部分)。
膈俞穴(參考汗症部分)。
氣海穴(參考勞傷部分)。
中極穴(參考疝氣部分)。
天樞穴(參考勞傷部分)。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處)。
8. 背痛
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強痛,宜灸身柱則瘳。
身柱(見咳嗽。)
白話文:
太陽經脈循行於背部,如果突然被風濕侵襲,就會導致背部僵硬疼痛,應該灸療身柱穴,就能痊癒。
(關於身柱穴,請參考咳嗽相關的說明。)
9. 脅痛
脅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臨泣可愈。
臨泣(從兩目中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
白話文:
脅肋疼痛,如果痛在左邊,是肝經受到邪氣侵擾;如果痛在右邊,是肝的邪氣傳入到肺。應該針灸臨泣穴可以治好。
臨泣穴(位置在兩眼瞳孔正上方,向上進入髮際五分的凹陷處。)
10. 腰痛
腰痛有四,當分灸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虛,灸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灸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灸環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灸命門穴則安。
腎俞(見痹症。)
氣海(見勞傷。)
環跳(見中風。)
腰俞(見痹症。)
命門(見頭痛。)
白話文:
腰痛有四種情況,應該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針灸。如果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的腰痛,那是腎虛,應該針灸腎俞穴。如果是不小心跌倒扭傷導致的腰痛,應該針灸氣海穴。如果是因為搬重物導致的腰痛,身體無法轉動,應該針灸環跳穴。如果是因為濕氣向下侵襲導致的腰痛,身體無法彎腰或仰身,應該針灸腰俞穴。如果腰痛還連帶腹部疼痛,應該針灸命門穴就能緩解。
(關於腎俞穴的說明,請參考痹症的相關內容。)
(關於氣海穴的說明,請參考勞傷的相關內容。)
(關於環跳穴的說明,請參考中風的相關內容。)
(關於腰俞穴的說明,請參考痹症的相關內容。)
(關於命門穴的說明,請參考頭痛的相關內容。)
11. 耳聾耳鳴
《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為腎竅,腎虛耳聾宜灸腎俞,耳鳴宜灸風池。初患者先灸百會為是。
腎俞(見痹症。)
風池、百會(並見中風。)
白話文:
《繩墨》這本書說:腎氣充足旺盛,聽力就好;腎氣虛弱衰敗,就會耳聾;腎氣不足,就會耳鳴;腎氣鬱積化熱,也會導致耳聾。經典中說耳朵是腎臟的孔竅,腎虛導致的耳聾適合艾灸腎俞穴,耳鳴適合艾灸風池穴。剛開始患病的人,先艾灸百會穴是比較恰當的。
腎俞穴的位置和艾灸方法,請參考痹症相關說明。
風池穴和百會穴的位置和艾灸方法,請參考中風相關說明。
12. 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眥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其實肝開竅於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障起翳者,當灸臨注。目䀮䀮而不了者,必須灸腎俞也。
百會(見中風。)
上星(從髮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神庭(見頭痛。)
臨泣(見脅痛。)
腎俞(見痹症。)
白話文:
眼睛疾病的治療,在中醫眼科有五輪的劃分:內外眼角屬心,稱為血輪;黑眼珠屬肝,稱為風輪;眼皮屬脾,稱為肉輪;眼白屬肺,稱為氣輪;瞳孔屬腎,稱為水輪。實際上肝開竅於眼睛,所有眼睛的疾病根本上都在於肝。眼睛剛開始生病時,先針灸百會、上星、神庭三個穴位。如果病情拖久了,產生內障或翳膜,應當針灸臨泣穴。如果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必須針灸腎俞穴。
百會穴(參見中風的相關說明。)
上星穴(從髮際正上方直上一寸,或從眉心上四寸。)
神庭穴(參見頭痛的相關說明。)
臨泣穴(參見脅痛的相關說明。)
腎俞穴(參見痹症的相關說明。)
13. 咽喉
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內庭。喉瘡、喉風者,當灸天突為亟。
內庭(見屍厥。)
天突(見喘症。)
白話文:
咽是食物吞嚥的通道,喉是呼吸的區域,這兩個地方都不能讓一點點邪氣侵入,否則就會導致喉嚨的疾病。如果感到咽喉疼痛,應該要針灸內庭穴。如果出現喉嚨潰瘍或喉風(急性的喉部疾病),應該要趕快針灸天突穴。
(關於內庭穴的說明,請參考屍厥的相關內容。)
(關於天突穴的說明,請參考喘症的相關內容。)
14. 齒痛
齒乃骨之餘,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藥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里,齒齲須灸內庭也。
風池(見中風。)
手三里(見偏風。)
內庭(見屍厥。)
白話文:
牙齒是骨頭的延伸,而腎臟主管牙齒的疾病。但牙痛的原因有幾種,有的是因為陽明經的火氣過旺引起的疼痛,有的是因為風邪或蛀蟲引起的疼痛,也有的是因為虛弱引起的疼痛。對於這些牙痛,藥物常常無法快速見效,必須要用艾灸來治療。如果是臉頰腫痛的牙痛,可以灸風池穴;如果是紅腫的牙痛,可以灸手三里穴;如果是蛀牙引起的疼痛,則要灸內庭穴。
(風池穴的說明,請參考中風的相關內容。)
(手三里穴的說明,請參考偏風的相關內容。)
(內庭穴的說明,請參考屍厥的相關內容。)
15. 鼻血
鼻血者,因於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內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谷穴一壯。
合谷穴(見偏風。)
白話文:
流鼻血的原因,是因為肺和肝有火氣。肺的竅孔在鼻子,肝臟儲藏血液,如果這兩條經脈有火熱在體內燃燒,就會使血液沸騰,然後隨著肺的竅孔(也就是鼻子)流出來。遇到這種情況,應該趕快灸合谷穴一壯(一次)。
合谷穴的位置(請參考偏風的相關說明)。
16. 腦漏
膽移熱於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見目病。)
白話文:
膽的熱氣傳到腦部,導致腦部流出黃濁的液體,從鼻孔排出,嚴重時會帶有腥臭味。也有鼻塞、聞不到香臭的狀況。這些情況都適合針灸頭頂正中央的上星穴。
(上星穴的相關資訊,請參考眼睛疾病的說明。)
17. 脫頦
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灸風池穴。
風池(見中風。)
白話文:
下巴,指的是嘴唇下方到末端的地方,俗稱下巴。有因為氣虛導致脫臼的,也有因為打呵欠而脫臼的,這些情況都可以用艾灸風池穴來治療。
風池穴(位置請參考中風相關說明)。
18. 遺精
書謂有夢精出為夢遺,無夢自遺為精滑。大凡夢遺者,由於相火之強。精滑者,由於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灸法統宜於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
關元(見心腹痛。)
中極(見疝氣。)
三陰交(見痿症。)
腎俞(見痹症。)
白話文:
書上說,有做夢時精液流出叫做夢遺,沒有做夢而精液自己流出叫做精滑。大體上來說,夢遺是因為體內的相火太旺盛,而精滑是因為心臟和腎臟的功能受損。開立藥方時應當區分虛證和實證,針灸則都適宜在關元穴、中極穴以及陰交穴進行。如果還沒有痊癒,再針灸腎俞穴就可以了。
關元穴(參考心腹痛的說明)。
中極穴(參考疝氣的說明)。
三陰交穴(參考痿症的說明)。
腎俞穴(參考痹症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