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2)

回本書目錄

應灸七十症 (2)

1. 痹症

痹者,即俗稱為風氣也,症由風寒濕之氣雜合為病。益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往往蔓延不愈。倘三氣痹痛,灸環跳,兼灸脾俞、腎俞。足痹不仁,灸腰俞。如手臂作痛,不能提舉,灸尺澤。兩腿麻木,不能步履,灸風市。按圖而灸,庶乎肢體自若耳。

環跳(見中風。)

脾俞(十脊骨下,各開二寸。)

腎俞(十三脊下,各開二寸,亦有一寸半。《金鑑》云:與臍平。)

腰俞(尾尻骨節上窔間。)

尺澤、風市(皆見中風。)

白話文:

痹症,就是俗稱的風症,這種病是因為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如果風邪比較強盛,就稱為「行痹」,會到處遊走;寒邪比較強盛,就稱為「痛痹」,會感到疼痛;濕邪比較強盛,就稱為「著痹」,會感到身體沉重、麻木,這些情況往往會蔓延,難以痊癒。如果三種邪氣引起的痹痛,可以艾灸環跳穴,同時加灸脾俞穴和腎俞穴。如果是腳部痹痛、麻木不仁,可以艾灸腰俞穴。如果是手臂疼痛,無法抬舉,可以艾灸尺澤穴。如果是雙腿麻木,無法行走,可以艾灸風市穴。依照穴位圖去艾灸,或許就能讓肢體恢復正常活動。

環跳穴(參見中風條目)。

脾俞穴(在第十個胸椎棘突下,各往旁邊開二寸處)。

腎俞穴(在第十三個胸椎棘突下,各往旁邊開二寸處,也有說是開一寸半的。《醫宗金鑑》中說:與肚臍平齊)。

腰俞穴(在尾骨尖端和骶骨之間的凹陷處)。

尺澤穴、風市穴(都參見中風條目)。

2. 勞傷

五勞者,煩冗勞心,謀慮勞肝,過思勞脾,過憂勞肺,色欲勞損。七傷者,久視傷血,久行傷筋,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立傷骨,房勞思慮傷心腎也。至於骨蒸勞熱,藥石乏效者,先灸大椎,並灸膽俞。久嗽勞熱者,灸肺俞。久虛不食者,灸上脘。真氣虛弱者,灸氣海。男子血損者,灸天樞。

女子陰虛,灸足三里。凡有一切虛損勞瘵,及至形神大憊,惟灸膏肓穴,可冀挽回,否則無救矣。

大椎(三節頸項下,第一脊骨上間。)

膽俞(第九脊下,各開二寸。《金鑑》云:各俞皆去脊中二寸,故不從寸半之說。)

肺俞(三椎骨下,兩旁各開一寸五分。《金鑑》云:以手搭肩,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

上脘(臍上五寸。)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天樞(臍兩旁,各開二寸許陷中。)

足三里(見痿症。)

膏肓(四椎骨下,兩旁各開三寸五分,《金鑑》云:正坐曲脊,從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按其中一間空處,是其穴也。)

白話文:

所謂的五勞,指的是:思緒繁雜、過度勞累心神;過度籌謀、傷耗肝臟;過度思慮、損傷脾臟;過度憂愁、損傷肺臟;以及縱慾過度、耗損精氣。所謂的七傷,指的是:長時間盯著東西看,損傷血液;長時間行走,損傷筋骨;長時間坐著,損傷肌肉;長時間躺臥,損傷氣機;長時間站立,損傷骨骼;以及性生活過度、思慮過多,損傷心臟和腎臟。

至於那些因為骨蒸勞熱而導致藥物治療無效的情況,可以先針灸大椎穴,同時針灸膽俞穴。如果是長期咳嗽導致勞熱,可以針灸肺俞穴。如果是長期虛弱、吃不下飯,可以針灸上脘穴。如果是元氣虛弱,可以針灸氣海穴。如果是男子因血氣耗損,可以針灸天樞穴。

如果是女子陰虛,可以針灸足三里穴。凡是各種虛損勞累病症,甚至到形體精神都極度疲憊的程度,只有針灸膏肓穴,或許還有挽回的希望,否則就無法救治了。

大椎穴的位置:在第三節頸椎下方的凹陷處,也就是第一節胸椎的上方。

膽俞穴的位置: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各旁開二寸的地方。(《金鑑》說:所有的俞穴都距離脊椎中心二寸,因此不採用旁開一寸半的說法。)

肺俞穴的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各旁開一寸五分的地方。(《金鑑》說:用手搭在肩膀上,左手搭在右肩,右手搭在左肩,中指指尖所到之處。)

上脘穴的位置:在肚臍上方五寸的地方。

氣海穴的位置:在肚臍下方一寸五分的地方。

天樞穴的位置:在肚臍兩旁,各旁開二寸的凹陷處。

足三里穴的位置:詳見痿症章節。

膏肓穴的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方,左右各旁開三寸五分的地方。《金鑑》說:正坐,彎曲脊椎,從髖骨上角開始,摸索到髖骨下緣,這之間應該有四根肋骨三個肋間。按壓其中一個肋間的空處,就是膏肓穴。

3. 咳嗽

先賢論咳嗽,以有聲為咳,有痰為嗽,有聲有痰為咳嗽。其初起多因於風寒,延久多成於虛損。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里。氣促咳逆,覺從左升,易於動怒者,灸肝俞。咳嗽見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間。吐膿者,灸期門。日久成勞者,灸膏肓弗誤。

身柱(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按其窔中。)

足三里(見痿症。)

肝俞(見眩暈。)

肺俞(見勞傷。)

行間(見屍厥。)

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

膏肓(見勞傷。)

白話文:

古人認為咳嗽,發出聲音叫做「咳」,有痰叫做「嗽」,既有聲音又有痰就叫做「咳嗽」。咳嗽剛開始大多是因為感受風寒,時間久了多半會變成虛損。如果咳嗽得很厲害想吐,可以艾灸身柱穴。因為痰引起的嗽,可以艾灸足三里穴。如果呼吸急促、咳嗽氣往上衝、感覺氣從左邊往上走、容易發怒的人,可以艾灸肝俞穴。咳嗽帶血的人,可以艾灸肺俞穴,或者艾灸行間穴。咳出膿的人,可以艾灸期門穴。如果咳嗽很久變成虛勞,可以艾灸膏肓穴,不要耽誤治療。

身柱穴的位置在大椎穴下面第三個脊椎骨下方的凹陷處。

足三里穴的位置(參考痿症的說明)。

肝俞穴的位置(參考眩暈的說明)。

肺俞穴的位置(參考勞傷的說明)。

行間穴的位置(參考屍厥的說明)。

期門穴的位置在兩乳頭下方,第二根肋骨的末端。

膏肓穴的位置(參考勞傷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