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2)
應灸七十症 (2)
1. 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臥者,須灸靈臺。行動遂喘急者,須灸氣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疴猶拔刺耳。
白話文:
引起喘病的原因有四種:
1.有的是因為寒邪進入肺部而喘。
2.有的是因為病邪阻礙肺氣而喘。
3.有的是因為水停留在心臟以下而喘。
4.有的是因為腎臟不納氣而喘。
治療喘病,一般應先艾灸天突穴,然後艾灸中脘穴,如果病情嚴重,還可以同時艾灸肺俞穴。對於所有喘到無法睡覺的哮喘患者,必須艾灸靈臺穴。對於一動就喘得很厲害的患者,必須艾灸氣海穴。如果能夠按穴艾灸,消除沉痾就像拔刺一樣容易。
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臍上四寸。)
肺俞(見勞傷。)
靈臺(六節骨下窔中。)
氣海(見勞傷。)
白話文:
天突(喉結下方兩寸的凹陷處。)
中脘(肚臍上方四寸的位置。)
肺俞(見於勞傷相關的描述。)
靈臺(第六胸椎下的凹陷處。)
氣海(見於勞傷相關的描述。)
2. 血症
書謂:吐血成升斗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膽俞、上脘(並見勞傷。)
天突(見喘症。)
膏肓(見勞傷。)
白話文:
古籍記載:嘔吐血液多達一升或一斗的,是屬於胃血;其他的咯血屬於心,嘔血屬於肝,咳嗽帶血屬於肺,吐口水帶血屬於腎。凡是所有血癥,總要先灸膽俞穴。痰中帶血灸上脘穴。咯血時喉嚨中有聲響,灸天突穴。像五勞七傷,各虛百損而患血癥的人,灸膏肓穴,不可耽擱。根據(我的)看法,突然發病的血癥,多是實火引起的,不宜立刻灸;慢性病的血癥,虛火也不少,用灸無妨,一定要區別清楚。
3. 汗症
汗有自盜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為陽虛,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盜汗為陰虛,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澤,可以奏勳。設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尺澤(見中風。)
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
白話文:
汗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不可不知。自汗是因為陽氣虛弱,即使沒有勞動也會出汗。盜汗是因為陰氣虛弱,睡著的時候出汗,醒來後就停止出汗。灸尺澤穴可以起到治療作用。如果效果不好,可以灸膈俞穴,這樣一定能完全康復。
4. 肺痿
久嗽肺虛,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血絲,形容枯槁。斯症屬虛者多,非肺癰屬實之可比。當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肺俞、膏肓(皆見勞傷。)
白話文:
長期咳嗽導致肺虛弱,以至於形成肺痿。萎弱的意思是指像枝葉枯萎凋落一樣。時常吐口水中帶有泡沫,聲音低沉,有的還會咳嗽出血絲,身體消瘦枯萎。這種症狀大多屬於虛症,不是肺癰屬於實症的可以相比的。應當先灸其肺俞穴,再兼灸膏肓穴也是可以的。
5. 肺癰
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為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臟而成。法當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
天突(見喘症。)
白話文:
咳嗽很久都不見好轉,胸中隱隱作痛,吐出的痰液腥臭,或吐血膿,稱為肺癰。癰,即堵塞的意思。是因風寒之邪鬱積在體內,鬱積過久化火,火熱灼傷金臟而形成的。治療方法是灸天突穴,同時服用清肺湯藥,這樣纔能有效。
6. 驚悸怔忡
《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
上脘(見勞傷。)
白話文:
《正傳》說:驚悸的人,突然感到驚嚇,心中不安,發作時有固定時間;怔忡的人,心中不安,動搖不寧,發作時沒有固定時間。醫師雖然有區別,但總是以灸上脘穴為宜。
7. 健忘
忘前失後,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願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雖異,皆當灸百會一穴而記憶自強矣。
百會(見中風。)
白話文:
健忘是指忘記過去,也忘記現在。這是由於精神不足、思維混亂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於思考過多、願望不遂、痰飲阻滯心神所致。雖然病因不同,但都可以灸百會穴來增強記憶力。
8. 陽痿
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為真火衰憊,法當灸其氣海。
氣海(見勞傷。)
白話文:
陽痿指的是男性性器官軟弱無力,無法勃起。老年人經常會有這種情況。但如果年輕人出現這種情況,則是因為體內的真火(生命力)衰弱了,應該對氣海穴進行艾灸治療。
氣海穴的位置見勞傷部分。
9. 陰痿
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為陰症也。法宜先灸氣海,再灸大椎。
氣海(見勞傷。)
大椎(見屍厥。)
白話文:
陽具收縮,睪丸內縮到腹部,這些都是陰症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先灸氣海穴位,再灸大椎穴位。
氣海(參見勞傷相關內容。)
大椎(參見屍厥相關內容。)
10. 臌脹
倪氏論臌,有氣、血、蟲、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脹若何?余謂:臌脹在上,灸於上脘,在中;灸於中脘;在下,灸於下脘,或灸氣海。至若脹及兩脅者,灸於期門。脹及背腰者,灸於胃俞。脹至兩腿者,灸足三里。脹至兩足者,灸行間可也。
白話文:
倪氏將臌症分為:氣臌、血臌、蟲臌、水臌、單臌五種;脹症則分為:寒脹、熱脹、虛脹、實脹、濕脹、食脹、瘀脹、積脹、肝脹、腎脹十種。一些醫師一定要把五種臌症和十種脹症分別對待,其實這種方法太繁瑣,我認為:臌脹在胸口以上時,應灸上脘;在胸腔部分時,應灸中脘;在腹部以下時,應灸下脘,或灸氣海穴。至於脹及兩脅部位的,應灸期門穴;脹至背腰部位的,應灸胃俞穴;脹至兩腿部位的,應灸足三里穴;脹至兩足部位的,應灸行間穴。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下脘(臍上二寸。)
氣海(見勞傷。)
期門(見喘症。)
胃俞(十一節下,各開二寸。)
足三里(見痿症。)
行間(見屍厥。)
白話文:
上脘(見於勞傷病症。)
中脘(見於喘息病症。)
下脘(位於肚臍上方兩寸處。)
氣海(見於勞傷病症。)
期門(見於喘息病症。)
胃俞(位於第十一脊椎下方,向兩側各開兩寸的位置。)
足三里(見於痿弱病症。)
行間(見於屍厥病症。)
11. 腫滿
先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脾主水穀,虛而失運,水穀停留,故成腫滿也。後賢分而為四:一曰水腫,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氣腫,皮厚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曰瘀腫,腫而紅亮,有血縷痕也。以上諸腫,宜灸內庭。如罔驗者,行間、大敦皆可灸之。
內庭、行間、大敦(三穴皆見屍厥。)
白話文:
先聖說:所有的濕腫、滿脹,都屬於脾臟的問題。因為脾臟負責管理水穀的運化,如果脾虛而失去運化的功能,水穀就會停留在體內,因此形成腫脹。後來的學者將腫脹分為四種:
-
水腫:皮膚薄而顏色嫩白,按壓後會留下凹陷。
-
氣腫:皮膚厚而顏色蒼白,按壓後會立即恢復原狀。
-
風腫:腫脹、疼痛且移動不定,皮膚麻木。
-
瘀腫:腫脹而顏色紅亮,有出血的痕跡。
以上這些腫脹,都適合使用灸內庭穴的方式治療。如果沒有效果,也可以灸行間穴和大敦穴。
12. 癥瘕
症有七,蚊、蛇、鱉、蝨、肉、米,發也。瘕有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其實症者,徵也,有塊可徵。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灸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樞可耳。
氣海、天樞(並見勞傷。)
白話文:
七種症狀:蚊、蛇、鱉、蝨、肉、米,發作了。八種瘕塊: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發作了。其實症狀是徵兆,是可以徵驗到症塊的。瘕塊是假象,是假性物質形成的。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若因為氣滯而形成的,灸氣海穴。由於血凝而引起的,灸天樞穴就可以了。
13. 痃癖
痃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於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於膂脊腸胃之後。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里。
下脘(見臌脹。)
足三里(見痿症。)
白話文:
痃病,就好像拉緊的弓弦一樣,腹部有一條筋突起,從肌肉外顯現出來。癖病,就是隱祕的疾病,藏匿在背脊、腸胃之後。這兩種疾病都應該灸下脘穴,或者灸足三里穴。
14. 疝氣
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㿗是也。時俗統稱為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氣海,繼宜灸中極,或灸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灸大敦有效。
氣海(見勞傷。)
中極(臍下四寸。)
三陰(見痿症。)
大敦(見屍厥。)
白話文:
疝氣有七種,分別是寒疝、水疝、氣疝、血疝、筋疝、狐疝、㿗疝。現今俗稱這些疝氣為小腸氣。張子和認為疝氣雖然有七種,但都離不開肝病。治療七疝的症狀,首先應該灸氣海穴,接著灸中極穴,或者灸三陰穴。如果陰囊偏腫,灸大敦穴有效。
15. 伏梁
伏梁者,心積也,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上脘(見勞傷。)
中脘(見喘症。)
白話文:
伏梁指的是心積這種病症,它從肚臍上方開始出現,大小如同手臂,向上延伸到心下方的位置。時間久了會讓人感到心煩意亂。治療時應該灸上脘穴,或者灸中脘穴可以得到緩解。
上脘(詳見勞傷的相關內容。)
中脘(詳見喘症的相關內容。)
16. 奔豚
奔豚者,腎積也,發於少腹,上至於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灸氣海,兼灸中極為是。
氣海(見勞傷。)
中極(見疝氣。)
白話文:
奔豚:就是腎臟積聚的症狀,發作於少腹,向上到心臟,就像豬奔走一樣,時上時下,時發時止,長久下去就喘逆,骨頭痿弱,氣不足了。首先灸氣海穴,同時灸中極穴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