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光

《灸法秘傳》~ 應灸七十症 (1)

回本書目錄

應灸七十症 (1)

1. 應灸七十症

2. 中風

中風者,卒然中倒,人事無知,口眼喎斜是也。方書有中經、中絡、中臟、中腑之分。醫之乏效者,必須用灸。或未經療治者,急灸無妨。當其初中之時,先灸百會,或灸尺澤。如口噤者,灸風池。左癱右瘓者,灸風市。如兩額暴痛,口眼歪斜,牙關緊閉,失音不語,灸客主人。如因痰而中者,灸環跳穴可也。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處。《醫宗金鑑》云:直上耳尖頂陷中是也。)

尺澤穴(肘中動脈處,即肘彎內橫紋當中,屈肘紋見,《金鑑》云:屈肘橫紋筋骨罅中。)

風市穴(端立,垂手於股外,中指尖到處。)

客主人(兩耳前骨工宛中間,開口即穴處。)

環跳穴(在髀樞中,側臥,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當環跳穴處。)

風池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內。)

白話文:

中風,指的是突然昏倒,失去意識,嘴歪眼斜的病症。醫書將中風分為中經、中絡、中臟、中腑等不同類型。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必須使用艾灸。對於剛發作還沒有接受治療的人,立即進行艾灸也沒有妨礙。當剛發作的時候,先灸百會穴,或是灸尺澤穴。如果出現牙關緊閉的情況,就灸風池穴。如果是左半身癱瘓,就灸右側風市穴,如果是右半身癱瘓,就灸左側風市穴。如果兩側額頭劇烈疼痛,嘴歪眼斜,牙關緊閉,失聲不能說話,就灸客主人穴。如果是因為痰多而引起中風,灸環跳穴也可以。

百會穴的位置在頭頂正中線,從鼻尖往上進入頭髮邊緣五寸,在旋毛的凹陷處,可以容納手指的地方。《醫宗金鑑》說:在兩耳尖連線的頂端凹陷處。

尺澤穴的位置在手肘彎曲處,在肘彎內橫紋的正中間,彎曲手肘時出現的橫紋處。《金鑑》說:在彎曲手肘時橫紋的筋骨縫隙中。

風市穴的位置在站立時,雙手自然下垂在腿外側,中指指尖碰觸到的地方。

客主人穴的位置在兩耳前骨骼凹陷處的中間,張開嘴巴時能感覺到凹陷的地方。

環跳穴的位置在髖關節處,側躺,上面那隻腳彎曲,下面那隻腳伸直取穴。大腿又稱股,股的上方稱髀,在髀骨下方、大腿上方,兩骨結合的縫隙處,即環跳穴所在。

風池穴的位置在耳後凹陷處,按壓時會感覺到牽引到耳內。

3. 屍厥

《金鑑》云:屍厥者,類中風之稱也。謂其形厥而氣不厥,口鼻無氣,狀類死屍,而脈自動也。延醫不及,急宜灸大敦穴。倘有四肢厥冷,宜灸內庭,又灸行間,不可誤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韭菜許毛中《金鑑》云:外側聚毛中。)

內庭穴(足大指內,次指本節前歧骨外間陷中。)

行間(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

白話文:

《醫宗金鑑》說:所謂「屍厥」,就像是俗稱的「中風」。「屍厥」是指身體肢體冰冷、厥逆,但呼吸的氣息卻沒有停止,口鼻沒有氣息,外觀看起來像死屍一樣,但脈搏仍然會跳動。如果來不及請醫生,要趕快灸大敦穴。假使有四肢冰冷的情況,應該灸內庭穴,接著再灸行間穴,千萬不能弄錯。

大敦穴:在腳大拇趾趾甲根部外側,距離趾甲像一根韭菜寬度的毛髮叢中。(《醫宗金鑑》說:是指外側毛髮聚集處的中央。)

內庭穴:在腳大拇趾內側,第二趾趾骨關節前方,兩趾骨交界處的凹陷中。

行間穴:在腳大拇趾和第二趾趾縫間,可以摸到動脈搏動的凹陷處。

4. 偏風

偏風者,或左肢不遂,或右肢不遂。在左者為癱,血虛也。右者為瘓,氣虛也。左癱右瘓者,氣血兩虛也。總宜先灸百會,次灸合谷。如一偏疼痛,手臂不仁,拘攣難伸,灸手之裡,兼灸腕骨。倘痛甚不能提物,灸肩髃。兩手攣痛,臂細無力,灸曲池。半身不遂,灸環跳。按穴灸之,自然卻病。

百會穴(見中風。)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即虎口,兩叉骨縫中。)

手三里(曲池下二寸銳骨端,按之肉起。)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肩髃(肩端兩骨間。)

曲池(屈手按胸,肘彎橫紋尖盡處)

環跳(見中風。)

白話文:

偏風這種病,有時候會導致左邊肢體無法活動,有時候會導致右邊肢體無法活動。左邊肢體不能動的稱為「癱」,是因為血虛;右邊肢體不能動的稱為「瘓」,是因為氣虛。如果是左邊癱瘓、右邊也癱瘓,那就是氣血兩虛。總的來說,應該先灸百會穴,再來灸合谷穴。如果只有一邊疼痛,手臂麻木,僵硬難以伸直,就灸手三里穴,同時灸腕骨穴。如果疼痛嚴重到無法拿起東西,就灸肩髃穴。如果兩隻手都攣縮疼痛,手臂細瘦無力,就灸曲池穴。如果是半身不遂,就灸環跳穴。按照這些穴位去灸,自然可以治好病。

百會穴(位置請參考中風篇的說明。)

合谷穴(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虎口處,兩根骨頭交接的縫隙中。)

手三里穴(位置在曲池穴下方二寸處,摸到骨頭尖端的地方,按壓時肌肉會隆起。)

腕骨穴(位置在手腕外側,手腕前方的突起骨頭下方凹陷處,也就是小指向上延伸的地方。)

肩髃穴(位置在肩膀頂端,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

曲池穴(位置在手彎曲時,按住胸口,手肘彎曲橫紋的末端。)

環跳穴(位置請參考中風篇的說明。)

5. 眩暈

眩,目花也。暈,頭昏也。其病之因有五:一曰無痰不眩,一曰無火不暈,一曰木動生風,一曰水不涵木,一曰土虛木搖是也。醫者莫分,藥多罔效,灸神庭穴,自獲安全。若未中機,再灸肝俞必驗。

神庭(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肝俞(八節下,各開二寸。)

白話文:

眩,指的是眼睛看東西模糊、出現花影。暈,指的是頭腦昏沉、不清醒。這個病症的原因有五種:第一種是沒有痰就產生不了眩暈,第二種是沒有火氣就產生不了頭暈,第三種是肝木妄動而生風,第四種是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木,第五種是脾土虛弱導致肝木搖動。醫生如果沒有分辨清楚這些病因,用藥往往沒有效果。可以針灸神庭穴,就能自然獲得平安。如果沒有效果,再針灸肝俞穴必定有效。

神庭穴的位置在鼻子上直往髮際的方向量五分,也就是眉心上方三寸五分的地方。

肝俞穴的位置在背部,從第八個脊椎骨的下方,向左右各開兩寸的地方。

6. 痿症

經曰:肺熱葉焦發為痿躄,痿躄者,足軟而不能步也。其症有五,不可不明。蓋痿躄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也。總當先灸足三里,甚則灸三陰。灸法得宜,較湯散為勝也。

足三里(膝下三寸,䯒外廉,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到處,股外旁也。膝蓋骨下三寸,在䯒骨外廉兩筋肉分宛宛中,平坐垂足,取之在背,《金鑑》作大筋肉。)

三陰(足內踝上三寸,大骨下陷中。)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肺部燥熱導致肺葉乾枯,會引發痿躄(雙腿軟弱無力,無法行走),痿躄就是指雙腿軟弱無力,不能走路。這種病症有五種,不可以不清楚明白。一般來說,肢體痿軟無力屬於肺,脈搏痿弱無力屬於心,筋脈痿軟無力屬於肝,肌肉痿軟無力屬於脾,骨骼痿軟無力屬於腎。治療上,應該先針灸足三里穴,如果病情嚴重,再針灸三陰交穴。針灸方法使用得當,效果比湯藥散劑更好。

足三里穴的位置在:膝蓋下方三寸,小腿骨外側邊緣,用手掌按住膝蓋,中指尖端所指的位置,也就是大腿外側旁邊。具體來說,在膝蓋骨下方三寸,小腿骨外側兩塊肌肉中間凹陷處。平坐,腳自然垂放時取穴,位置在小腿背面。《醫宗金鑑》裡說是在兩條大肌肉之間。

三陰交穴的位置在:腳內踝上方三寸,脛骨後緣凹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