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這部源自唐朝、由藺道人傳世的醫學典籍,是中國古代骨傷科領域一部極具開創性與影響力的專著。又名《理傷續斷方》或《藺道人仙授理傷續斷方》,其成書約在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是現存較早且內容詳細的骨傷科專書之一,對後世的骨傷科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書雖然傳世的可能僅是原著的一部分(如序文所述「所授者特其最後一卷」),但其內容已相當豐富,涵蓋了外傷診治的諸多重要環節。從整體架構來看,本書首先通過序言交代了成書與傳承的背景,賦予了此方「仙授」的神秘色彩與權威性;繼而核心部分是「醫治整理補接次第口訣」,這是一套系統性的操作規程;最後則提供了臨床常用的藥方,包括外洗藥、外敷藥(黑龍散)和內服藥(大活血丹、小紅丸)。
序言部分記載的故事,不僅為本書增添了傳奇色彩,也透露了唐朝時期醫學傳承的一種模式:技藝高超的隱士(藺道人,或稱頭陀)因緣際會將醫術傳授給當地人(彭叟),並設定了倫理規範(無苟取,毋輕售,毋傳非人)。這個故事也側面反映了當時民間對骨傷治療的需求以及對醫術高明的醫者的尊崇。序言中提到的「癭瓢有酒同君酌,醉臥草廬誰喚覺;松陰忽聽雙鳴鶴,起來日出穿林薄」的歌謠,雖然樸實,卻也勾勒出道人淡泊名利、隱居山林的形象,與其「仙授」之名相呼應。
本書最為核心且具有指導意義的部分,莫過於「醫治整理補接次第口訣」所列舉的十四個步驟。這十四個步驟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創傷處理流程,體現了古人在處理骨折脫臼等傷勢時已具備了相當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這些步驟包括:
- 煎水洗(洗淨患處): 清潔是防止感染的第一步。
- 相度損處(評估傷勢): 診斷是治療的基礎,需要仔細檢查損傷部位。
- 拔伸(牽引): 通過牽引恢復骨骼的長度,為復位創造條件。
- 或用力收入骨(復位): 將錯位的骨骼或脫臼的關節復歸原位,這是治療的關鍵。
- 捺正(固定): 在復位後,需要將骨骼或關節固定在正確的位置上。
- 用黑龍散通(外敷消腫止痛或活血): 應用外用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腫脹。
- 用風流散填瘡(處理開放性傷口): 針對皮膚破損的傷口,使用藥物進行填充和治療。
- 夾縛(外固定): 使用夾板等材料對患處進行固定,防止再次移位,促進癒合。
- 服藥(內服藥物): 運用內服藥物整體調理,活血化瘀,促進筋骨癒合。
- 再洗(再次清洗): 定期清洗換藥,保持清潔。
- 再用黑龍散通(再次外敷): 根據恢復情況,再次應用外用藥。
- 或再用風流散填瘡口(再次處理傷口): 持續治療開放性傷口。
- 再夾縛(再次固定): 更換或調整夾板固定。
- 仍用前,服藥治之(繼續內服藥物): 內外兼治,直至痊癒。
這十四個步驟涵蓋了從初步處理到復位、固定、用藥及後續護理的整個過程,是中國古代骨傷科「手法」與「藥物」結合治療的經典範例。書中針對不同部位的骨折脫臼給出了具體的操作要點,例如肩甲骨出、跨骨出、手骨出等的拔伸、復位手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不僅限於閉合性骨折脫臼的手法復位與固定,還涉及了對開放性創傷的處理。例如,對於皮破骨出差爻(開放性骨折錯位),如果難以復位,甚至提出「用快刀割些捺入骨」,雖然聽起來令人驚駭,但在缺乏現代消毒和外科器械的古代,這反映了一種為求骨骼復位而敢於進行一定程度外科干預的決心。更為先進的是,書中明確記載了「筋斷有破處,用風流散填塗。卻用針線縫合其皮」,這是對傷口進行清創後使用針線縫合的明確描述,顯示了唐代骨傷科已經具備了相當程度的手術縫合技術,這在當時的世界醫學史上也是非常先進的。此外,書中還提到了「擴創」(雖然文中未明確使用此詞,但對開放性傷口的處理及用藥即包含此意)和「填塞」(用風流散填瘡口),這些都是外科創傷處理的基本操作。
在藥物應用方面,《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提供了幾種重要的方劑。洗藥方(生蔥、荊芥、土當歸)用於清洗患處,具有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的作用。黑龍散作為外敷藥,成分包含穿山甲、丁香皮、土當歸、百草霜、枇杷葉根等,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等多重功效,既可用於閉合性損傷的敷貼,也可應用於開放性創傷的周圍皮膚,促進癒合。風流散(具體成分未在提供的文本中列出,但其用途是填瘡口)則專用於開放性傷口內部的處理,應具有去腐生肌、止痛、預防感染等作用。
內服藥方面,大活血丹和小紅丸是兩個非常複雜且藥味豐富的方劑。大活血丹適用於更為嚴重和複雜的創傷,不僅治療筋骨傷損、瘀血腫痛,還擴展到治療癰疽、癱瘓、麻木以及婦科產後瘀血等廣泛的病症,體現了其強大的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整體調理功能。其成分如天南星、川烏、自然銅、血竭、沒藥、乳香、木鱉等,多是藥性峻烈或珍貴的藥材,製法也極為講究(如薑汁浸、炮、煅、淬、獨研、麩炒等),甚至包含了舂搗千杵、急下手丸、陰乾火焙、漆為衣等複雜工藝,以及一些現代看來是迷信的禁忌(忌雞犬婦人、勿令四眼見之),這可能與其「仙授秘方」的傳說背景有關,也反映了古代製藥的一些獨特文化現象。小紅丸則主要針對較輕或慢性的損傷,以及因傷導致的風濕、攣縮、筋骨勞損等後遺症,並強調其「常服壯筋骨,治經絡,生氣血」的功效,顯示了其在急性期後的恢復階段及慢性勞損治療中的價值。其成分如骨碎補、土當歸、川烏、白楊皮、肉桂、莪朮等,也是溫經活血、強筋壯骨的常用藥。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不容忽視。首先,它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骨傷處理流程,是後世骨傷科手法治療的理論和技術基礎。其次,書中對開放性傷口處理、縫合技術的記述,表明唐代醫學在外科領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挑戰了學界過去可能認為中國古代外科相對薄弱的觀點。再次,書中所載的藥方成分複雜,製法精細,對研究古代中藥的配伍理論和炮製技術提供了寶貴資料。最後,本書的傳承和影響,證實了其在臨床上的有效性,為後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發。儘管書中夾雜了一些時代的局限性和迷信色彩(如製藥禁忌),但其核心內容——對骨折脫臼的準確評估、規範復位、有效固定、以及內外兼治、手法與藥物並用的原則,至今仍是中醫骨傷科診療的基本框架。
總而言之,《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不僅是一部重要的唐代骨傷科專著,更是中國醫學史上寶貴的遺產。它以其系統性的診療流程、詳細的手法記述、豐富的藥方應用,特別是對外科傷口處理和縫合技術的描述,展現了古代中醫在創傷醫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這部著作的留存,無論是對中醫骨傷科的歷史研究,還是對當代臨床實踐的借鑒,都具有極高的價值。它如同醫學史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古代醫者探索生命奧秘、救死扶傷的智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