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息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息肉是中醫古代病名,是指人體內某些組織長出的小突起。息肉的種類有很多,常見的有鼻息肉、腸息肉、子宮息肉等。息肉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免疫、腸道菌群失調等因素有關。
息肉的臨床表現主要取決於息肉生長的位置和大小。鼻息肉患者常常會出現鼻塞、流鼻涕、頭痛等症狀;腸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症狀;子宮息肉患者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調、白帶增多等症狀。
中醫認為,息肉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痰濕、瘀血等病理產物在體內聚集,導致局部組織增生而形成。因此,中醫治療息肉主要以調理臟腑、疏通氣血、化痰散結為主。常用的中藥有蒼朮、白朮、陳皮、半夏、茯苓、白芍、甘草等。
此外,中醫還可以通過針灸、拔罐、推拿等方法來治療息肉。針灸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拔罐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推拿可以行氣活血、舒筋通絡。
息肉是一種良性腫瘤,大多數息肉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但是,如果息肉長得太大,或者發生了惡變,就需要進行手術切除。
息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戒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
-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息肉,早期治療。
如果您有息肉的症狀,請及時到醫院就診。在治療息肉的過程中,一定要遵醫囑,不要自行服藥。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瓜蒂散
- 1.《醫方考》:「先將鼻中息肉用針微刺,令患人含水一口,後以瓜蒂散和麝香少許,用水數滴吹鼻內,出涎水則愈。此苦能湧泄也,能瀉其實,則息肉愈矣。」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鼻淵、腦漏、鼻齆、鼻中息肉等之臭膿滴溉,或濁涕不止,不聞香臭者,皆由頭中鬱毒淤液之所致,腦漏尤為惡證。若不早制之,則或至不起,俱宜加朮附湯,兼用再造散。如息肉者,縛以磠砂散或瓜蒂一字吹鼻中,則清涕多漏而息肉旋消矣。」
地龍散
- 1.《奇效良方》:「治鼻中息肉。」
辛夷散
- 1.《醫方考》:「鼻生息肉,氣息不通,香臭莫辨者,此方主之。」
- 2.《醫方集解》:「治鼻生息肉,氣息不通,不聞香臭(鼻為肺竅,氣清則鼻通,氣熱則鼻塞。濕熱盛甚,蒸於肺門則生息肉,猶濕地得熱而生芝菌也)。」
- 3.《成方切用》:「(嚴氏),治鼻生息肉,氣息不通,不聞香臭。(鼻為肺竅,氣清則鼻通,氣熱則鼻塞。濕熱甚盛,蒸於肺門,則生息肉。猶濕地得熱而生芝菌也。)」
- 4.《蒼生司命》:「_辛夷散_,治鼻生息肉,氣息不通,不辨香臭。」
清肺飲
- 1.《瘍醫大全》:「陳實功曰:肺氣不清,風濕鬱滯,而成鼻痔也。如鼻生息肉,結如榴子,漸大下垂,閉塞孔竅,氣不宣通,宜服辛夷清肺飲,外用點藥,漸化為水,自愈。(《正宗》)」
- 2.《赤水玄珠》:「_地黃清肺飲_,肺熱,疳䘌蝕為穿孔,臭,或生息肉,或鼻生瘡。」
- 3.《育嬰家秘》:「_清肺飲_,治肺疳垚,蝕鼻穿孔汁臭,或生息肉。」